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17—2018 学年下期中考 20 届 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将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填(涂)在的答案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答在 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答案的英文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1.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西汉 东汉 117 238 467 29 54 95 — 13 14 — 47 138 — — 29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2.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 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投入大量劳动力)”的 轨道上滑行。这表明明清时期

A.农业劳动 生产率出现停滞或下降 B.国家在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松弛 D.找到了彻底解决人地矛盾的办法 3.《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 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 取 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4.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士地经营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 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此其分事也。”这是对中国 古代小农经济特征的描述。若对材料中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恰当的是 A.“凡农之道,厚(气候)之为宝” B.“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 C.“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线)积纴(丝缕)” D.“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1页 (共 6 页)

6.《复活的兵团》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 化兵器。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以下分析正确 的是

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7.《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 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8.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 分共有八帮。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 频繁,无数可计。材料现象说明

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 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9.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 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 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材料反映出

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 B.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 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 D.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 10.宋代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 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则出现了粮食不能自 给的情况。太湖平原的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11.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 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12.史料记载我国农业税的征收始自公元前 594 年的“初税亩”,它含有极其重大社会变 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13.据《新全球史》记载,早在 12 世纪福建就进口稻米,而专门种植荔枝、柑橘及甘蔗 高价销往北方,尽管政府要求福建人种植稻米以减少对进口稻米的依赖,却收效甚微。这 一现象突出反映当地

A.农业经济结构较合理 B.农业生产受市场主导 C.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2页 (共 6 页)

14.明代,农民越来越深的被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 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 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材料说明

A.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B.明朝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C.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15.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6.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 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 可证。这反映出

A.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17.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 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18.针对洋务运动,胡燏棻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 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则人人有争利之心。”胡燏棻认为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

A.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B.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C.培养中国自己的建设人才 D.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 19.李鸿章在对《开平矿务局招商简章》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各厂司事人等,应 于商股内选充,不得引用私人”;在财务上,“煤铁钱银出入,即派司事随时登注流水簿, 每月一结,每年总结。”这一批示表明洋务运动

A.生产经营不计较成本 B.开近代中国机器生产的先河 C.采用近代方式管理企业 D.通过官商合股兴办军事工业 20.14 世纪末,欧洲市场的利息率为 20%到 30%,而到了 16 世纪中期,利息率已不及这 个数字的一半;到了 18 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 3%以下。上述历史现象

A.促使了欧洲物价的急剧下降 B.加快了西欧社会性质的转变 C.导致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D.提高了封建地主的社会地位 2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3页 (共 6 页)

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 椒的年均进口量,由 210 吨增加到 7000 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A.开始了殖民扩张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引起了商业革命 D.推动了白银流通 22.1624 年英国制订《垄断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给发明专利予以肯定。有 学者指出,英国若无 1624 年的《垄断法》,那么“18 世纪纺织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决 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出现”。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利制度推动了技术创新 B.政府利用法律保护个人的权益 C.垄断法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垄断法推动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23.英国 18 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 1816 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 年,工厂 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 14.6 上升到 27.2,利物浦由 21 上升到 34.8。导致上述 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城市环境严重恶化 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 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24.《长沙市各行业概况调查》一文载:“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 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竞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 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由材料可以得出

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 B.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C.中国的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D.西方商业经营观念影响广泛 25.有研究表明,在 1842 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 农村领导城市。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 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 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 实质问题是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城市化水平提高 C.农村经济的凋敝 D.城乡差距的扩大 26.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大企业时代到来。恩格斯说:“由单 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已经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 看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 性也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已成了计划经济 B.垄断组织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垄断组织消灭了私人生产 D.垄断组织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7.英国工业革命后,统治阶层中普遍流行的看法是,谁拥有财富就证明谁有能力;谁处 于贫困状态,只说明他懒惰无能。贫穷被看成是个人的事,国家和社会与此无关。该主张 体现了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 C.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 2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工业革命后发生的世界市场使“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 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部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4页 (共 6 页)

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主要在说明工业举命

A.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步扩大

29.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讲到:“从 1872 年 2 月 17 日到 3 月 28 日,短短 39 天,洛克 菲勒一口气吞并了 22 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 48 小时内,连续买下了 6 家炼油厂……1898 年时,它(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控制了近 90%的石油运输。”以上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后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该现象的实质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D.贫富差距悬殊 30.荷兰的曼德维尔说:“个人的恶行对公众而言就是一种美德;奢侈腐化的社会享受极 大的繁荣,而勤俭节约的社会将饱受经济萧条的折磨,纯粹的美德不能为国家带来繁荣”。 (《蜜蜂的寓言》)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主张个人

“恶行” B.鼓励奢侈腐化 C.反对勤俭节约 D.强调市场消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 2 小题,共 40 分。 31.(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 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 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 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 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 200 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 2000 万 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 (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 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乌青镇(乌镇)地处江南水乡,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 河相贯连,“四方宾客及商贾,凡有事于浙者,率取径道,舳(zhu)舻(lu)相望”。明成化弘 治年间,乌镇“宛然府城气象”,镇上汇集了各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而本镇“ 男子皆务 耕桑,服商贾。”“里人贾鬻他方,往楚豫间贸易,四时往来不绝”。康熙年间的《乌青文 献》说,若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镇四乡生产的湖丝,号称 辑里丝,远销国内外。每当新丝上市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十分繁忙。清乾隆朝乌 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

的大市镇之一。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5页 (共 6 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6 分),并结合所学指出其背景。(4 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乌镇成为江南大市镇的条件。(10 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1844 年出版的詹姆士·利奇所写的《一位曼彻斯特工人所揭露的关于工厂的 无可否认的事实》,记载了一个工厂的规章制度,其中有这样几条。第一条:每天早晨机 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自该时起到早餐前,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在此时 间内织工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第二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 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得监工允许擅自离 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 坏概由 织工赔偿。第十六条:损坏轮子者,视轮子大小,每个罚款一先令至二先令六便士。任何 织工在上班时间一经发现离开工作岗位,罚款六便士。

——摘编自宋严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管理及特点探究》

材料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单个资本 的积聚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伴随着市场日趋成熟化,企业规模分散、盲目 竞争问题十分突出,大公司开始追求规模效益,以适应过度竞争产品的价格战和成本战。 因此以扩大企业规模为直接目的的横向兼并(即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兼并)成为第一 次兼并浪潮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兼并浪潮的重要结果,是家族企业开始向现代股份公 司演变,各种全美国字头的公司纷纷兴起,造就出了像美国钢铁公司、全美烟草公司、美 国糖业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这样的现代大型股份公司。大公司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具备了 现代工业结构,完成了工业集中化过程。

——摘编自李肃、周放生等《美国五次企业兼并浪潮及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厂制度的特点,(6 分)结合所学说明工厂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4 分)并分析现代大型股份公司产生 的原因。(6 分)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6页 (共 6 页)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题 号 1 2 3 4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题 号 答 案 C 11 A 21 C A 12 C 22 D C 13 B 23 A A 14 C 24 A 5 C 15 A 25 A 6 C 16 B 26 B 7 A 17 C 27 B 8 D 18 B 28 C 9 D 19 C 29 C 10 A 20 B 30 D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20 分)

(1)表现: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市坊打破);海外贸易较发达;金融服务业(或商业信用) 出现并使用。(每点 2 分,共 6 分)) 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政策较为开明。(2 点即可,共 4 分)

(2)条件:南北交通枢纽;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是重要的纺织业 中心市镇;较长时间的和平;人口众多,市镇规模大。(5 点即可,共 10 分)

32.(20 分)

(1)特点:生产区和生活区严格分离;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人被异化为机器的奴隶。 (6 分) 积极影响:推动了机器的普及,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催生了近代企业管理制度。(4 分)

(2)变化:由分散生产到兼并集中;由家庭企业到现代股份公司。(4 分) 原因:第二

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市 场激烈竞争的促进;追求最大规模效益的推动。(6 分)

高一

历史试题 第 7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