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_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一二三四网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两次进位的加法,和连续两次退位的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两次进位与两次退位的算理,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从低位进上来的1以及减去低位已经借走的1。

教学准备:课 件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

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189+394=583(棵) 189 583

+394 验算 —189

583 394 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435-276=159(棵) 435 435 - 276 验算 – 159

159 276

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3)哪位不够减,就向前一位借1,加10再减 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七星瓢虫吗?你都了解它哪些方面?(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自己知道的知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大家知道的真多,七星瓢虫吃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田园里的小卫士。你想不想去看看它们是怎样捉害虫的? [出示信息图]

师: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

……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童话情境,有可爱的七星瓢虫引入,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也加强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活动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我们先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你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好吗?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尝试解决。

2、师: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巧妙。

小组交流 。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1)估算:189≈190 394≈390 189+394≈580(棵) 2)口算:100+300=400 80+90=170 9+4=13 170+13=183 183+400=583(棵)

3)笔算:189+394=583(棵) 189 + 394 583

让学生板书竖式,通过观察、比较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出算理及算法。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说明理由。

3、师:刚才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两块菜园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 全班交流做法。

4、师: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加法问题,想一想,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加法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适时的总结。

5、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你能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吗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6、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

棵?”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做法。

师: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减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口算、笔算、估算都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多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既拓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又进行了算法的自我优化。 活动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做法,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点拨。

2、看图填算式,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同位互相商量一下,弄懂图意再做题。然后全班交流做法。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 265+45=310(块) 354-178=176(米) 3、自主练习第4题。

先交流 ,解决问题

4、让学生尝试自己独立填写6题,如果有困难可以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做法。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注意了层次性和坡度,从基础的竖式计算起,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找规律,都充分体现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计算的工具性和实用性。

活动四:归纳总结,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当堂学习、当堂梳理、当堂消化、当堂掌握的良好学习习惯。 活动四:作业设计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

较弱,因此在教学时我准备了课件和配套的画面,以增强直观形象性,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而且学生之前已学过加法计算,并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数学课堂上,孩子们敢想敢问,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这些情况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中,先复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加减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拓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减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算理。

本节课中笔算减法是比较难的,因为它涉及到了连续退位。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笔算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以及三位数的不连续退位,所以我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让他们尝试说完整的计算过程,从而发现他们存在的错误。十位上的计算过程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而个位和百位上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也懂得迁移过来,可是十位的计算方法就是第一次碰到,因为十位扮演了“借”与“被借”两个角色,学生很容易忽略了其中的一个角色。所以在教学时,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多次说十位的计算过程,果然效果大不相同。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已经认识万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能够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基础上,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用加、减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等。

本单元教学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整数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加、减法计算。数学课程标准对整数加、减法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

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掌握了这些口算和笔算,就能满足继续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需要,如果遇到更大的整数加、减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利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计算。

测评练习

49+236= 249+179= 256+373= 148+159=

176+48= 236+115= 343+228= 683+567=

课标分析

因为这节课是连续进位,所以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结合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 情感态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理解运用 “无论哪一位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和“不要忘记加进位“1”。

教学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方法,会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无论哪一位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和“不要忘记加进位‘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