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农村

来源:一二三四网


生态农村建设之我见

整治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态,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我国迅速建设发展生态农村,在肯定其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分析我国农村现状及由此而带来的资源损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指出应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同步,促进生态农村健康、协调、持续地发展。并提出了发展生态农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为进一步推动生态农村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一、 生态农村的发展现状及定义

1、生态农村的发展现状

近20来,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基本成功的.据对第一批51个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的统计,试点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 2,0. 6和1. 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结构趋于合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 4 %和60. 5 % ;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 7个百分点,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已有7个生态农业建设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在\"十一五\"期间,将在继续巩固第一批5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实施第二批和第三批10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带动5O0个省级生态农业县的建设(吴文良,2001).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困扰我国农村,农业,农民中的许多问题,无法用传统的生态农业方法进行.特别是:

(1)、农业发展背景与农业生产功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去年又成功地加入了WTO.这些,无疑给中国农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世界农业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也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必须按照国际市场需求去安排生产.而从目前我国农业的生产状况来看,已经基本解决了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长期短缺问题,因此,农业的功能不再仅仅是提供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还

1

应包括增收功能,环保功能,甚至是成为实现劳动就业的手段.

(2)、农业生产面临着\"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不协调的矛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成了中国农业发展中的热点.这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我国传统的小农经营是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尤其是加入WTO更要求生产要形成规模,具有专业性.否则,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有利地位.而目前我国所提倡的生农业模式,基本上还是以小农户为基础的,这显然与市场经济下,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不适应.

(3)、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立足于更加系统而宏观的角度.从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关注\"三农\"问题要比仅关注农业问题有意义得多.农民不能实现增收,剩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农业就不能发展,农村社会就不能安定.因此,界定于生产系统的生态农业显然不能真正解决农业问题.我们应该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环境改良的角度去发展农业,或者说从生态—社会—经济大系统去考虑农业的发展.

2、生态农村建设的基本含义

将农村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已经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者所广泛接受,甚至也已经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农村\"的观点或者\"生态家园\"的观点.我们认为,新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以建设生态农村为目标进行.生态农村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生态农村是指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3、生态农村的思想可以概括为:

(1)、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农业类似,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也是生态农村建设的基本指导原理.

2

(2)、与一般的生态农业对象相比,生态农村的范畴更大.生态农村建设至少从一个村庄的角度,甚至是从一个小流域的角度统筹考虑.它是以农村的主题———农民为核心,以农业及其衍生产业为基础,以整个农村为具体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一般的生态农业的概念更加关注社会因素,即研究的是农村生产系统而不仅是农业生产系统.

(3)、生态农村的概念比以前生态村的概念更加宽泛.从语义上说,它与目前广泛使用的\"生态城市\"相对应,关注的是作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整个农村,而不一定局限于作为行政单元的村或乡镇.

(4)、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水平的提高是生态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或者说能力建设,一直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生态农村的概念将有助于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角度,而不仅是作为一种产业类型的生态农业的角度,寻求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5)、生态农村评价指标系统更为广泛.它将更好地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将不仅考虑农业及其产业化的基本效益,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要考虑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动状况,农民收入与就业水平,以及农村治安状况等.

农村生态环境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省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治理农村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工业污染,使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工业“三废”造成的土壤污染呈蔓延趋势。如鄂州是一个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尤其是以钢铁、建材、矿产等为主,因此废水、废气、废物、粉尘等污染较为严重,有相当部分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粉尘的污染。再者,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等,不仅污染农产品,还导致耕地污染。地膜等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按目前的技术能力,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危害将长期持续。第三,耕地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如

3

荆门市由于化肥的过量和失衡使用,有机肥的投入不足,导致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调,地力减退,耕地质量下降。目前,该市耕地中有机质含量为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是农业污染,使水资源质量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业污染已经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生活污水绝大部分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水产养殖过程中密度大且不合理的饵料、渔药的使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特别是村庄前后的塘堰大多已经被污染,直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在今后的发展时期内,农村水源污染将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3、是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卫生状况堪忧。养殖业发展后,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同时,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除县城城关镇外,各乡(镇)集镇都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在广大农村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

三、推动生态农村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建议:

1、加大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培育生态文化。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全国环境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使我们在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与治理上有法可依。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措施,提高全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

4

力,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活动。主管农业的部门要恪尽职守,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污染防治以及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直接污染或者破坏的其他行为实施监督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究组织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绿色学校”、“生态户”等一系列生态、绿色创建工作。通过群众广泛参与,提高户、村、乡的环境质量,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逐步培育生态文化。

2、建立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山东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部门应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负责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并定期将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同时向社会公布”。各级政府应当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尽快建立起全省的农业生态环境监督监测网络,加强农业环保监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负责定期检查辖区内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并对农村周边工矿企业排污及大型畜牧养殖基地等污染源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排污标准,遏制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和畜禽粪便的污染蔓延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要按照群众自愿原则,完善村规民约,提高村民自治能力,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新农村建设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 制定“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通过“村集体解决一点、农民自筹一点、市场化运作一点”的办法,解决部分公共设施、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问题,努力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长效机制。

3、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村容村貌。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体现特色、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以“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集镇为重点,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农民住宅等方面的规划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清除集镇和村庄内各种乱堆乱放乱倒的垃圾,本着方便群众的原则,建设固定的垃圾集中堆放点,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清除集镇和村庄周边沟渠的杂草、丢弃物、塑料袋等白色垃圾,加强污水处理,确保沟渠流畅、清澈、美化;清除集镇和村庄内闲置宅基地的破旧棚房,拆除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清理村庄内碎石、砖瓦等杂物,保持村巷整洁干净;清理农户庭院,切实做到无乱贴乱画、乱摆乱挂现象。鼓励使用沼气灶,逐步改善

5

农村卫生饮食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坚持“户厕改造为主,修建公厕为辅”,对农村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整治改造,全面推广应用无害化厕所;推进科学养殖模式,实行住宅与圈舍分开,推广禽、畜圈养,实现通风、卫生、安全;实行生产生活区分离,将村中的菜园调整出村庄外,建设环村庄绿化林带,开展四旁植树,发展小花园、小果园、小竹园,实施庭院绿化、美化。

4、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广标准化生产,合理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法规条列的实施,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使用肥料和植物生产剂,引导生产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广农业病虫害、鼠害、草害等生物综合防治技术,降低污染源,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管理,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根本保障。同时,全省各地应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区划,运用生态技术区域性农、林、牧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建立优化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发展立体农业,种养加结合,将农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多层次、多级利用,以达到增产增值、消除污染,保持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目的。加快推进农村沼气化进程,特别是农村沼气对畜禽养殖大户的推广,降低农村生活能源对柴草的依赖,减少林木砍伐量,减少与林业保护之间的矛盾,切实保护农村生态。要大力推广实践证明确实可行的“猪—沼—鱼”、“猪—沼—果(茶)”、 “猪—沼—菜(菌、稻)” 等沼气综合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利用人畜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按食物链关系作为下一级生产活动的原料、肥料、饲料添加剂和能源等,以切实解决农村发展畜牧业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无害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农民生活文明化,达到治理与发展双赢。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