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4期 汉中市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苏俊辉 王春辉:樊晓玲。 ( 陕西省汉中市气象台,陕两汉中723000; 汉中市气象局) 摘要利用汉中市11 4"-- ̄-(区)建站以来至2005年近50年的历史资料,统计分析了出现在该市的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发现暴雨、干 旱、连阴雨、大风等产生的灾害影响最明显,并结合该市地理及灾害性天气特征提出了防御对策。 关键词 气象灾害;防御对策;陕西汉中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O4—0298—02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 横贯东西,将全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全市分为东西走向的秦 岭南坡、巴山北坡和汉江平原三大主要地貌单元,构成该市 南北地势高耸、中部低平、向东南略倾斜的河谷地地形。盆 地的最高、最低点海拔高度分别为3 071、371 m,相对高差 为2 700m。同时,由于地处亚热带北缘,为我国南北分界的 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由于该地区地处中纬内陆, 高差悬殊,地形相对封闭,周围山地对近地层大气层运行的 拦截、削弱作用和盆地地形的聚热效益与邻近省、地比较, 虽同受东亚季风环流控制,但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 无严寒,气候的过渡带明显,农作物适应幅度极宽,兼有南 北物种,资源丰富。 由于汉中市的地理、地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致使暴 雨、干旱、连阴雨、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天气频繁出现.给 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现对汉中地 区所出现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统计分析,所用资料为汉中 市11个县(区)气象站历史资料(统计时段从各站建站以来 至2005年)以及来自政府相关部门的部分资料。对于灾情 统计,按凡是当地有灾情,无论测站是否出现致灾的天气现 象,均进行统计。反之,本站虽出现了致灾的天气现象.而当 地没有灾情,则以“无灾情”统计。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防御 对策,希望能更有效地防御自然灾害,为汉中地区农业生产 提供保障。 1汉中地区主要气象灾害 1.1暴雨 统计表明,历年来全市共出现暴雨859次,全市暴雨频 率为1.7次/年。其中,发生3站≥5O.0 mm的区域性暴雨为 66次,占暴雨总次数的7.6%;6站次的区域性暴雨为13次. 占暴雨总次数的1.51%;全市暴雨最早出现在2月20日 (2004年洋县),最晚出现在11月19日(1980年洋县、佛坪)。 全市因暴雨造成的灾害或因暴雨引发的其他自然灾害, 造成国民经济较大损失,伤亡≥10人的有49次,其中造成 国民经济巨大损失、伤亡≥50人的灾害出现了12次:多年 来全市因暴雨造成伤亡总人数达2 700余人。造成国民经济 重大损失且人员伤亡数额较大的暴雨主要发生在略阳、镇 巴等山区数县;暴雨出现次数最多和频率最高的县也依次 是镇巴、宁强县。汉中盆地南部、巴山北坡(宁强、南郑、镇巴 一带)不但是汉中市暴雨的高频地带,也是陕西省暴雨中 心,这与大多专家学者的结论一致。 收稿日期2010—12—13 298 统计还表明,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特别是2000年后。 汉中市各类气象灾害和气象极端事件有增多趋势,日降水量 >50/ilC//'/]区域性暴雨几乎每年发生1次,给国民经济和人 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的损失。汉中市暴雨以及洪涝灾害主 要发生在5—9月,暴雨一大暴雨主要出现在7~9月,其中 7月占34.1%,8月占20-3%,9月暴雨次数较少,占16.4%,~ 般在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中出现。因此,7—9月由暴雨引发 的洪涝灾害是汉中市汛期气象服务的关键时期,特别耍提防 突发性大暴雨的产生。由于汉中市山地面积占75.2%,不排除 由地形等因素产生的暴雨以及因暴雨引发的其他自然灾害。 1.2干旱 一般年份,汉中市干旱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 主要是因为该时期青藏高压和西太平洋高压控制汉中市. 形成天气酷热,气温偏高,降水偏少的伏旱或少雨时段在统 计时段内,全市共出现干旱203县次,其中重旱为77县次, 占干旱总次数的37.9%。出现严重干旱5次以上的县依次是 南郑、勉县、西乡、留坝、镇巴、宁强。全市共发生5个县区以 上的区域性的干旱17次,其中1994、1995、2000、2002、 2004年发生全市性的(7县、区以上)大面积干旱。农业生产 和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国民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 1994、1995年,汉中市各县区出现了大范围的冬春少 雨,夏秋连旱加伏旱的特大干旱灾害。这次干旱时间长,范 围广,均超过了该市1959--1960年的大旱和民国十七至十 八年(1928--1929年)的特大干旱。1994年汉中市各县区从 冬到春到秋有150 d以上干旱少雨,全市11个县区平均雨 量441.9 mm,只占多年同期平均值的60%,其中汉台区、南 郑县7—8月雨量只占多年同期平均值的2~3成,造成农作 物大面积死亡,17万多人饮水困难。1995年继春旱之后,又 出现夏秋连旱加伏旱,时间长达165 d,到7月中旬干涸塘 库达到74%~97%,全市有41万人和2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 难。由于干旱时间过长,范围过大,2年中因缺水,粮食减产 82.14万t。干旱造成菜、果、茶、烟、香菇等经济作物严重受损 减产,许多工矿企业缺水、缺电被迫停产或半停产。连续2年 特大干旱给汉中市造成经济损失达23.4亿元。 1.3连阴雨 连阴雨天气在汉中主要出现在春季和秋季,是影响农 作物稳产高产的气象灾害之一。统计资料表明.发生在汉中 境内的连阴雨最早出现在1月上旬。最晚出现在l2月下旬 末。汉中市共出现连阴雨1 034次,其中西乡、汉台区、留坝、 佛坪、洋县连阴雨的年均次数分别是6.1、4.4、3.8、2.5、2.4 苏俊辉等:汉中市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次,其余各县的连阴雨年均次数均在1次以下。由于汉中市 合减灾技术措施的研究;多渠道的减灾科技投入,增强减灾 连阴雨中易产生暴雨,故2种气象灾害较难明确区分。 技术发展的后劲;加强灾情收集和管理,建立灾害档案系 1.4大风 统,减少行政干预,实现灾害收集处理自动化、客观化,把我 全市共计发生大风1 887次,其中因大风灾害比较严重 国灾情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31。 的有以下几次:镇巴1986年7月18日、西乡1986年7月 2.2调整自然生态及农业结构,提高自然抗灾能力 22目、城固1988年5月3日、佛坪1988年7月22—24目、 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改善强对流天气赖以产生和发展 宁强1990年8月3日,特别严重的是1993年6月23日 的下垫面生态条件,缩小下垫面热力差异,最终达到减弱或 17:50—19:50,汉中市除了宁强县外,其余各县(区)出现了 减少气象灾害的作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防为主。科学 1次8-12级以上的飓风灾害天气过程。统计资料表明。出现 规划,合理种植。改革耕作方式,培育和推广耐旱新品种.推 在汉中境内的飓风,瞬时风速最大达40 rn/s,超过12级以 广秸秆覆盖,做好中耕保墒。退耕还林,改变小气候增加抗 上。由于佛坪(原站址在山上)、略阳、留坝站站址在山顶,故 旱能力;有条件的地方增加水利投资。做好农作物及品种的 大风次数及频率较高,分别占大风总次数的50.2%、23.8%、 选种,农作物的布局和季节的安排,这是减轻或避免连阴雨 11.8%。平川数县由于受站址四周环境等因素影响。大风相 天气危害的前提14]。此外,应搞好排水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对 对出现的次数较少。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风出现 收获季节出现的连阴雨提醒农民及时收听、收看各级气象 的频率和破坏的程度有加大的趋势。 台站制作的专题预报,安排和做好抢收抢晒工作。 2汉中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2-3认真落实国家、地方制定的相关政策 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发生范围最 按照市、县(区)防汛的具体要求,训练一支懂技术、能 大,危害面最广,造成的损失最严重l1l。根据联合国公布的 吃苦的防汛队伍。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强防汛物资的准备 “1947—1980年全球10种主要自然灾害”中有5种是气象 和调运工作。普及人民群众防洪减灾的教育,提高其自我防 灾害,其余部分多数与气象关系密切。因此,了解气象灾害 患意识,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增强汉江、嘉陵江和 特点、加强减灾科技发展,是提高减灾效益的重要环节。针 大中型水库的防汛抗洪意识,重视防洪预案的落实。加大防 对汉中市的主要气象灾害,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洪投入、提高抗御洪水能力;提高汉江、嘉陵江和大中型水 2.1重视气象科学在减灾中的作用 库的防洪标准,改变目前面临的小水酿大灾的严峻局面;对 气象科学是减灾的“尖兵”,在减灾中起着先导作用,特 城市内涝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落实中央退耕还林、还 别是天气预警系统、短时临近预报系统、突发性暴雨监测系 草政策,尽力减小水土流失,延缓径流暴涨,减少泥石流等 统等预报预警系统的建立,提高了信息传递时效。但是,气 现象的发生。 象在减灾服务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对灾害性天气,特别是突 3参考文献 发性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技术还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对减 [1】高进.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应用研究【C],/北京:第26届中国气象 灾措施了解和研究不够;对广大农村传递预报信息的手段 学会年会气象灾害与社会和谐分会场.2009. [2]史培军,李宁,叶谦,等.全球环境变4g-- ̄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J1 _还相当薄弱等。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减灾指挥系统,协调 地球科学进展,2009,24(4):428—434. 各部门的减灾工作;加强宣传,提高各级政府领导部门和群 【3】李宁,胡爱军,崔维佳,等.风险管理标准化述评【J].灾害学,2009,24 众的减灾意识;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研究.这是投入小 (2):110—115. 【4]张继权,李宁.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数量化方法及其应用 效益高的工作,是增强减灾工作主动性的有力保证;加强综 『M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57. (上接第292页) 1年。焦泥灰可以长时间保管,因其钾素等成分属水溶性. 角烧制。烧制焦泥灰时,先要选备材料,秸秆、野草、树叶、小 在保管过程中要防止受潮和淋雨,使用时不要和酸性肥料 灌木、垃圾等可燃烧物质都可以作燃料;泥土可选干燥的田 混用,一次用量视作物种类而定,通常为4.5~7.5 t/hm2 土、旱地耕层土,沟、渠清理出来的土,还有作物根茬附带 我国每年的秸秆焚烧量达上亿吨,农村的四旁边角杂草、 土、草皮泥土等,最好是带有1~2 cm米粒大小的土粒细土. 灌木丛生,沟渠泥沙淤积、垃圾堆放较多,如利用其中一部 不可全用细土,因为细沙土通气性差,影响烧制焦泥灰。草 分量达秸秆资源和其他原料烧制焦泥灰,每年就可获得数百 (秸秆、野草、小灌木)与泥土的重量比为1:10~15。底层垫一 万吨氧化钾资源,有助于解决我国钾肥资源紧缺的问题f 5_. 层秸秆、薪柴,扎一草把直立于中间作通气用.再按一层燥 而且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改善农村环境条件,还可节省大 泥、一层秸秆的次序堆放,每层泥土厚度要掌握在3.3~6.6 量的外汇,应大力加以推广应用。 cm之间,最后堆成高度为100 cm左右、馒头型的焦泥灰料 5参考文献 堆,顶部压一层土,防止料堆明火燃烧。然后在周边点火,让 【1】普煜,宁平,甘艳.利用水泥窑灰生产钾肥[J].云南环境科学,2004,23 焦泥灰堆秸秆、野草在土层间缓慢隐燃(无明火),焦泥灰堆 (AO1):159—160. 内部温度可达500~700 oC。隔一段时间要把因燃烧过后的 【2]吕士海,潘玉落,聂亮.农家肥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J.现代农业, 2009(8):31—32. 灰、土和上部塌陷的土从周边扒开,以利于通风,数天后焦 [3]徐龙飞.农家肥的处理及应用[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泥灰堆就可充分燃烧,待自然熄火后,焦泥灰即烧制结束。在 2006(3):55-56. 浙江省农村地区,通常一堆焦泥灰数量可达500~1 000 kg, ]李永红.草木灰等农家肥的高效利用方法[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2,4(1):87—88. 相当于硫酸钾20~40 kg,足够666.67~1 333.34 m 耕地使用 [5]曹涤环.几种农家肥的主要成分和用法IJJ.科学种养,2008(10):63.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