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2)法家拂士(通“弼”,辅弼) (3)衡于虑(通“横”,梗塞) 【古今异义】
(1)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为“狱官”;今常指“士兵”等) (2)人恒过(古义为“犯错误,犯过失”;今常指“经过,过去”等) (3)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4)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贫困)
(5)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6)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7)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 (8)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用作名词,国外) 【一词多义】
(1)发:A.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被任用)B. 发于声(动词,发出) (2)拂:A. 行拂乱其所为(不顺)B.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弼) (3)士:A.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B.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重要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2)人恒过(常常) (3)而后喻(明白) (4)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5)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重要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往往会灭亡。〕 【重点问题整理】
1. 文章开篇列举 六个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1他们都是出身卑微,饱受磨练,并终有成就的人。○2引出下文的论述。 答:○
3直观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4运用排比,增强说理的气势。○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2. 为什么文章只用一句话来论述“死于安乐”?
1时代问题。战国时代,群雄纷争,无安乐可言,对于当时的人们,答:○“生于忧患”更有现实意义。 2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励那些处于忧患的人们,战胜忧患,成就大的事业。 ○
3论题“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是相辅相成的,论证了一个即论证了另一个。 ○
4前人对“死于安乐”论证了很多。 ○
3. 本文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积极主动地看待磨难,主动磨练自己,成就大的事业。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4. 举出其他“生于忧患”的例子和名言。 例子: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名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阳光总在风雨后。
5. 你读了本文后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
九下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检测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 成绩(满分100)_______
一、找出句中通假字并释义。(9分)
1. 曾益其所不能 通 ,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 二、一词多义。(每空2分,12分)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拂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3.恒 国恒亡
人恒过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1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3. 苦其心志: 4.劳其筋骨: ..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 ...9.人恒过然后能改: 10.入则无法家拂士: ..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四、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每空2分,12分)
1.管夷吾举于士 2.所以动心忍性 ...3.降大任于是人 4.而后作 ..5.而后喻: 6.敌国 ...
五、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24分) 1.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翻译: 。 2.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 3.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 。 4.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7.行拂乱其所为: 8.所以动心忍性: ...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翻译: 。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翻译: 。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 。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 六、填空(32分,每空2分,第3题除外)
1.本文的作者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期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 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 和 等的书。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论述了他们的共同点是 。文章以此为根据,阐明了 的道理。
(3分),行为方面要 (3分)。(用原文回答)
3.本文第二段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方面要 4.孟子提出艰苦磨练的目的是“ ” ,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就是 和 。
5.本文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 ,国无忧惧常遭灭亡的道理。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检测答案
一、找出句中通假字并释义。(9分)
1. 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 , 增加 2.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 通 横 , 梗塞、不顺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 , 辅佐 二、一词多义。(每空2分,12分)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发出 2.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3.恒
国恒亡 往往 人恒过 常常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11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被任用 。 .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被举用 3. 苦其心志: 使……痛苦 .
4.劳其筋骨: 使……劳累 .5.饿其体肤: 使……受饿 .6.空乏其身: 使……受贫困(之苦) ..7.行拂乱其所为: 使……乱,扰乱 .
8.所以动心忍性: 使……受惊动 使……坚韧 ..
四、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每空2分,12分)
1.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2.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3.降大任于是人 这 4.而后作 有所作为 ..5.而后喻: 了解 6.敌国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
五、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3分,共24分) 1.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
翻译: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2. 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增加他的才干。 3.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
了解他。
4.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国家往往灭亡。
六、填空(32分,每空2分,第3题除外)
1.本文的作者孟子,名_轲__,字子舆,是___战国____时期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 儒
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 思想 和 政治言论 等的书。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六位圣君贤相为例,论述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大业 (3分)。文章以此为根据,阐明了 艰难困苦造就人才 (3分)的道理。
3.本文第二段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方面要 苦其心志 ,行为方面要 行拂乱其所为 。(用原文回答)
4.孟子提出艰苦磨练的目的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就是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和 增长才干 。
5.本文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 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惧常遭灭亡的道理。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6. 文章开篇列举 六个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1他们都是出身卑微,饱受磨练,并终有成就的人。○2引出下文的论述。 答:○
3直观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4运用排比,增强说理的气势。○5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7. 为什么文章只用一句话来论述“死于安乐”?
1时代问题。战国时代,群雄纷争,无安乐可言,对于当时的人们,答:○“生于忧患”更有现实意义。 2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励那些处于忧患的人们,战胜忧患,成就大的事业。 ○
3论题“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是相辅相成的,论证了一个即论证了另一个。 ○
4前人对“死于安乐”论证了很多。 ○
8. 本文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积极主动地看待磨难,主动磨练自己,成就大的事业。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9. 举出其他“生于忧患”的例子和名言。 例子: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名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阳光总在风雨后。
10. 你读了本文后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