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来源:一二三四网
启蒙教育

浅议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周吕红

(大理白族自治州财贸学校)

摘要:幼儿园小班,作为孩子学校教育的起点,在这一年,孩子要离开熟悉的家庭、亲爱的父母,去适应新的环境。孩子在适应幼儿园生活过程中,要具备多种能力,其中生活自理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而当代许多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当,家园未能切实做好共育等原因导致多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偏弱的,这使得提高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一、概念的界定

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指的就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能力,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等。

二、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左右儿童的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比较协调,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有着强烈的动手欲望。此时正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其思维发展、语汇丰富、增长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一)能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环境,没有了家人的包办代替,他们不会自己洗手,不会自己吃饭,也不会自己穿衣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些小朋友不喜欢甚至害怕上幼儿园。

(二)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日常生活联系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其责任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将促进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发展,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如吃饭,幼儿不仅学会用手喂饭的动作技能,还发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灵活性以及手眼的协调性。所以孩子每当完成一项动作或者是能力,他的大小肌肉群,动作的协调性将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有助于塑造幼儿健康完善的人格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幼儿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穿脱衣服、鞋子等,然而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都不会,这些事情在家里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但是进入幼儿园就要幼儿自己学着做。在幼儿学习自理能力技能的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孩子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勇敢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以及独立做事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的良好品质,使孩子长大后更容易适应社会和周围的环境,能更好地迎接各种挑战。

三、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一)成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家里,家长过分娇惯溺爱,过多的关爱不仅剥夺了孩子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而且还挫伤孩子自理的积极性。儿童期是人生的一个必然阶段,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其体现在尊重儿童实践和体验的权利,让儿童承担一定的生活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收拾玩具、整理房间等。但是好多家长却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认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这些事情自然而然就会了,不必急于现在就让他们自己动手。

(二)缺少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孩子因年龄小,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许多家长总是包办代替,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是“树大自然直”的,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就应该给予孩子“高水平”的生活待遇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使孩子产生了很大的依赖心理,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要知道,给孩子一定的动手操作技能和方法,并不是意味着让孩子受苦。缺乏方法、技能不但导致孩子不会自理,也丢失了孩子对自理能力的兴趣。

(三)幼儿缺少巩固练习的机会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当孩子学会某种技能后就会失去兴趣,不愿再做时,其父母往往是代替孩子去做,而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巩固练习的机会,从而前功尽弃。

四、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一)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耳濡目染。父母的生活习惯和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行为、能力、意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在家还是外面,父母都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做事独立、主动积极的行为楷模,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独立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国际组织伯纳德.范.利尔基金会总结了20多年来资助不发达国家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经验,于1997年指出,家长是否参与幼儿教育,参与的程度如何,是制约幼教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而强调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推进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共育。

家长要与幼儿园老师经常保持沟通和交谈,这样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进度以及幼儿在幼儿园的一些变化,从而很好地配合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达到家园同步,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多样化教学手段、加强练习,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3岁孩子思维的特点是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对他们来说,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比如在幼儿玩娃娃家的游戏时,给幼儿一些娃娃,并让他们给娃娃洗脸、穿衣、穿鞋,让幼儿在操做的同时,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的锻炼。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学习中训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有意识地通过一系列练习、训练使幼儿良好的行为得到不断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