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月考物理试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圣哲学校 蔡雨欣
1.下列说法符合日常生活的是( )
A.中学生身高约为170mm B.人心跳10次所用时间约为45s
C.人步行速度约为10km/h D.“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B.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C.零刻度已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长度 D.在测量中,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以避免 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C.“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其振动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4.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 A.学校附近的歌舞厅播放出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的音乐
B.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音乐,伴随着老人的晨练 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十分开心 D.公路上机动车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
5.如图,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C.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6.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
声声音强弱频音 的等级/dB 率/Hz 11甲 70 00 70乙 110 0 A.乙音调较高
B.甲响度较大
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7.如图中,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
A.防止噪声产生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B.阻断噪声的传播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8.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听到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 9.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据图象可以判断( )
A.2s﹣5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B.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C.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D.5s﹣7s内,小车运动了6m
10.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的是( )
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 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
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 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
11.《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这些镜头通常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同时在他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雾等一起摄入镜头;放映时,观众就会感觉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里观众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演员 B.平台
C.急飘动的白云 D.摄像机
12.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大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时间t越大 C.物体运动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由决定但与s,的大小无关
13.为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
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距测速仪170m B.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34m C.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18.9m/s D.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20m/s
14.如图甲所示,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 ,读数为______ 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____ s.
15.烨同学将一段细铜丝在一只铅笔上单层紧密地缠绕了20圈,形成一个如图所示的钢丝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取测量该铜丝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该细铜丝的直径为_____cm。
16.下图所示的情形中,刻度尺放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17.70μm=_____m;15min=_____h;3.6m/s=_____km/h. 18.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
(1)悠扬的笛声是_____(填“笛膜”、“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刚能引起人听觉的噪声强弱等级为0_____(填物理单位符号)。 19.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主要特征。演奏二胡时,手指上下移动按压琴弦的不同位置,可改变二胡发声的____特征;其下方有一个共鸣箱,可用来增大二胡发声的__________特征。
20.小华和妈妈在东山森林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_____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_____的。公园东门和西门相距600m,他们从东门骑到西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5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21.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结果记录为:25.1 mm,25.2 mm,25.1 mm,26.2 mm,25.3 mm,其中记录明显错误的一次是_____mm,其他四组结果的尾数也不相同,这属于测量中的_____(填“误差”或“错误”),该次长度的测量结果应记为_____mm.
22.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方法A:相同时间比路程;方法B:相同路程比时间。如图所示的是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奋力奔跑的场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方法_____,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方法_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物理学上采取方法_____来比较物体运动得快慢(选填“A”或“B”)。
23.甲乙两个声音在示波器上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根据图形可知______的响度大,______音调高。
24.下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赫兹,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_____s,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_____cm,平均速度为_____m/s。
25.小林家门口到潮阳区政府的公交路线全长9km。周末,小林从家门口的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用时15min到潮阳区政府公车站与同学汇合。求:
(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潮阳区政府公车站的平均速度v1是多少km/h?
(2)潮阳区政府公车站到莲花峰景区的公交路线全长27km,则小林和同学从潮阳区政府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莲花峰景区公车站需要多少小时(假设此公共汽车的速度v2与v1相同)?
26.从广州到厦门的D326次列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所示。 时间 到站时间 发车时间 广州 09:15 惠州 09:54 09:57 潮阳 10:45 10:48 厦门 12:15 里程/km 0 84 450 (1)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从惠州到潮阳的平均速度为130km/h,则广州到潮阳的里程为多少?
27.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5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_____全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
从_____(填:“A”、“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2)。屏幕图象如图3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_____(填:“匀速”或“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_____m/s。
(4)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其目的是_____。 2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这说明_____,用到的实验方法是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可以传声,还能说明声音具有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不能传声。
29.如图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发出的
声音,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_____(选填“A”或“B”)。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2)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_____(选填“大”或“小”),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说明:音调的高低与_____有关。
(3)实验时,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则是研究声音的_____与_____的关系。
(4)小华同学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太长时,可以明显看到钢尺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可能是刻度尺的发出了振动频率低于_____Hz的_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身高大约为:
170cm1700mm
故A项不符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10次的时间接近10s,故B项不符合题意;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1.1ms1.13.6kmh4kmh
故C项不符合题意;
D.“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故D项符合题意;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是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 C、零刻度磨损后,可以从后面某个刻度测量,最后用总刻度减去开始的刻
度数即为正确刻度,故C错误;
D、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误差是绝对不可避免的,故D正确. 故选D. 3.C 【解析】 【详解】
A. 振动发声,并以波的形式传播,振动停止,声音停止;故A正确。 B. 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固体大于液体,液体大于气体;故B正确。
C. 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表示的是声音的大小,故描述的是响度。故C错误。
D. 人耳能听见的声音频率为20Hz到20000Hz,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属于次声波,人耳无法听见。故D正确。
4.B 【解析】 【详解】
A.学校附近歌舞厅的音乐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属于噪声,故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伴随着老人的晨练,令人心旷神怡,不属于噪声,故B项符合题意;
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高声谈笑会影响到其他人正常看电影,属于噪声,故C项不符合题意;
D.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休息,属于噪声,故D项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 【详解】
A. 甲实验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钢尺实验可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或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与与频率无关,故B错误;
C. 丙实验通过音叉发声振动时弹开乒乓球的远近,体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C正确;
D. 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信息,故D错误。 6.D 【解析】 【详解】
A.声音的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有表可知,甲的音调高,故A错误;
BC.声音的强弱用响度表示,其大小用单位分贝(dB)表示,分贝值越大表示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大,由表知,声音甲的分贝值小于声音乙的分贝值,故甲声音的响度较小,故BC错误;
D.甲声音的频率高于乙声音的频率,故甲声音的音调较高,每秒振动的次数多,故D正确。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个: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的方法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8.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符合题意;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D、听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故
A错误;B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t=5s=0.4m/s,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在0∼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小车的平均速度
s6mv=t=7s≈0.86m/s,故
s2mc错误;D.由图象可知,在5s
∼7s内小车运动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B.
【点睛】
(1)由s-t图象找出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2)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3)物体的s-t图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10.C 【解析】 【详解】
小明先看到火车的车头,后看到火车车尾,以汽车为参照物火车是向前运动;汽车有三种情况:如果汽车静止,火车是向前运动的;如果汽车向前行驶,火车也向前运动,火车的运动速度比汽车大;如果汽车是向后倒车,火车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前运动、也可能是倒车,但是比汽车的倒车速度小。故C项不可能,C项符合题意。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以演员背后展现的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为参照物,演员与布景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演员是运动的,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故选C.
【点睛】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仅知道速度大小,不知道时间大小,无法比较路程大小,故A错; B、仅知道速度大小,不知道路程大小,无法比较时间大小,故B错;
C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速度的大小由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D正确. 故D选项正确为答案.
13.D 【解析】 【详解】
A.根据题意知道,第一次发出的超声波在0.25s时与汽车相遇,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在0.2s时与汽车相遇,所以,
s1=vt1=340m/s╳0.25s=85m, s1=vt2=340m/s╳0.2s=68m,
故A错误;
B.超声波第一次与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85m;第二次发出的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距测速仪68m,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是:
s车=85m-68m=17m,
故B错误;
CD.根据题意知道,测速仪每隔0.9s发一次超声波,第一次发出的超声经0.25s与汽车相遇,说明汽车与第一次的超声波相遇时,再等0.65s,测速仪发出第二次超声波.第二次超声波发出后,经0.2s与汽车相遇.所以汽车与第一次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所用的时间是:
t车=0.65s+0.2s=0.85s,
所以,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
v车s17m20m/s t0.85s故C错误,D正确.
14.1mm 2.68到2.70 275.1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树叶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7cm对齐,估读为2.70cm,所以树
叶的长度为L=2.70cm;
[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5”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4.5min=27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5.1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5.1s,即秒表的读数为270s+5.1s=275.1s.
15.0.18 【解析】 【详解】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线圈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9.6cm对齐,估读为9.60cm,所以线圈的长度为:
L9.60cm6.00cm3.60cm
已知细铜丝的圈数为n20,故铜丝直径:
dL3.60cm0.18cm n2016.C 【解析】 【详解】
A.有刻度的一边没有紧靠被测物体,故A项错误; B.刻度尺未放正,故B项错误;
C.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且物体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故C项正确; D.刻度尺左边的零刻线(或其他刻度线)没有对准被测物体,故D项错误。 17.7x10-5 0.25 12.96
【解析】 【详解】
[1]70μm7010-6m710-5m [2]15min1560h0.25h [3]3.6ms3.63.6kmh12.96kmh
118.空气柱 大于 dB 【解析】 【详解】
(1)[1]吹笛时,随着手指按住不同位置的孔,笛筒内的空气柱长度也不同,声音就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而产生的。
(2)[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3]人们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19.音调 响度 【解析】 【详解】
二胡发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琴弦的长度不同,则振动的快慢就会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所以可以不断用手指上下移动去控制琴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二胡发出声音的音调,从而会有美妙的音乐;
共鸣箱的作用是弦的振动引起箱内空气的振动,从而增大响度。 20.妈妈(或“双人自行车”) 相对 12
【解析】 【详解】
[1]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说明小华与所选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根据题意可知,以妈妈或自行车为参照物,小华与妈妈或自行车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因此他是以妈妈或自行车为参照物;
[2]以爸爸自己或地面为参照物时,小华与爸爸或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公园东门和西门相距600m,前半程和后半程的路程都是:
1s600m300m 2前半程的时间为:
t1300m30s 10ms后半程的运动时间为:
t2300m20s 15ms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s总s总600mv总12ms
t总t1t230s20s21.26.2 误差 25.2 【解析】 【详解】
[1]比较五个测量值“25.1mm、25.2mm、25.1mm、26.2mm、25.3mm”,除26.2mm以外,其它数值的准确值都是25mm,而26.2mm的准确值是26mm,所以26.2mm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2]由于测量总是存在误差,使得其它四组结果的尾数也不相同; [3]物体的长度为:
LL1L2L3L425.1mm25.2mm25.1mm25.3mm25.175mm25.2mm 4422.A B A 【解析】 【详解】
如图所示田径运动会上运动员奋力奔跑的场景:
[1]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认为跑在前面的人运动得快;
[2]比赛结束后,“裁判员”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运动得快;
[3]物理学中采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3.甲 乙 【解析】 【分析】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就是物体振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幅度.
【详解】
振幅描述物体振动幅度,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如图,甲比乙的振动幅
度大,甲的响度大,乙的响度小。每秒物体振动的次数是频率,如图,相同时间内,乙的频率大于甲的频率,乙的音调高,甲的音调低。
。
24.0.5 7.50(7.49-7.52) 0.15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意可得,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出现了5次影像,则所用的时间:
t5s0.5s 10[2]左侧A点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B点与7.50cm对齐,所以AB段路程为7.50cm;
[3]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
vs7.50cm0.075m0.15ms t0.5s0.5s25.(1)36km/h;(2)0.75h 【解析】 【详解】
(1)公交车从小明家门口到潮阳区政府的运行时间:
t115min0.25h
则运行速度:
s1v1=t19km=0.25h=36km/h
(2)由vt得公交车从潮阳汽车站到莲花峰景区的运行时间:
ss2t2=v227km=36kmh=0.75h
答:(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车站到潮阳区政府公车站的平均速度v1是36km/h;
(2)从潮阳区政府公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莲花峰景区公车站需要时间是0.75h。
26.(1)150km/h;(2)188km 【解析】 【详解】
(1)广州到厦门全程s450km,所用时间t3h,则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s450km150kmh t3h(2)惠州到潮阳的时间:
t148min0.8h
由vt得惠州到潮阳的路程:
s1v1t1130kmh0.8h104km
s广州到潮阳的里程:
s284km104km188km
答:(1)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50km/h; (2)广州到潮阳的里程是188km。
27.小于 A 加速 0.8 小 便于计时(便于测量时间) 【解析】 【详解】
(1)[1]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ACL,sABL,由题知,所用的时间tAC2.6s,tABt21.8s,则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sABtAB1LL 21.8s3.6s12vAB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
vACsACLLtAC2.5s2.5s
所以vAB<vAC,即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2]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由图象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
[4]小车到达坡底时的时间是2.5s,对应的速度为0.8m/s;
(4)[5][6]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28.乒乓球被弹开 音叉(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转换法 在桌子上放一些沙粒(纸屑) 空气(气体) 能量 变小 真空
【解析】 【详解】
(1)[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 [2]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3]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更容易直观观察,这种实验方法叫转换法;
(2)[4]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5]如图③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6]敲响右边的音叉,引起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同时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4)[7]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就越来越小;
[8]声音变小是声音传播的物质(空气)逐渐减少造成的,由此可以推出:真空不能传声。
29.A 小 高 频率 响度 振幅 20 次声波 【解析】 【详解】
(1)[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项符合题意;
(2)[2][3]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小,越容易振动,所以振动越快,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4]钢尺振动越快,音调越高,说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 (3)[5][6]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拨动力度,钢尺振动的幅度改变,响度改变,是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4)[7][8]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是次声
波,人耳感觉不到。
【素材积累】
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开始发愤,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结果大器晚成,终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国明代画家王冕,少年放牛时,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画出来。他不分昼夜地绘画,立志不移,后来成为当时著名的画家。3、越王勾践被吴国军队打败,忍受奇耻大辱,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三年后,他被释放回国,立志洗雪国耻。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 4、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