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经贸 2012年7月 总第247期 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及政策取向研究 周春花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济南市转变经济发展方武的战略选择。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济南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制定具有战略高度的产业规 划,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可行的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关键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的整合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条件。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 以使济南市迅速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济南的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路径;政策取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 影响和极强拉动效应,未来将高速增长并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山东省省会济南具有独特的资源禀 赋。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培育扶持,济南市具有相对深厚的产业基 础。“十二五”期间,济南市选取了产业基础较好的新一代信息 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四大战略性新兴产 业。同时,也在加快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 产业。《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济南市 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 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发展质量。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济南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展现出来良 好的发展势头。 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看,已形成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 园为核心,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软 件出口创新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园区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浪潮集 团是中国信息产业的一面旗帜,天梭海量存储器、服务器和浪潮 一、华光激光二极管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济南市市新能源产业 起步较早,是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太阳能热水器年产能突破700万平方米,居全国首位。力诺集团的 高硼硅3.3玻璃管产量居世界第一。齐鲁制药在医院用药排序中已 连续多年位列内资企业第一,是亚洲最大的头孢菌素原料药生产 厂。宏济堂是国内唯一拥有人工麝香酮生产技术的企业。福瑞达 眼科用药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透明质酸占据国内60%以上市场份 额。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方面,济南二机床集团成为世界3大冲压装 备制造商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80%。济柴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非道 路用大功率柴油机制造企业。中型汽轮机、万能试验机、循环流 化床锅炉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重汽集团居全国重卡行业 之首并成为世界重卡企业前3位。 二、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 目前济南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实现新 的突破,成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济南市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及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济南市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路径如下: (一)在发展战略上,突出培育重点,实现高端化,规模化 发展 紧紧围绕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优化科技资源,把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到高新技术产业发 展的关键技术领域,集中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 率先突破。据目前济南市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实施4+3发展战 略。“4”指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 备制造四大产业,这是济南未来的主导产业,要尽快做大规模; “3”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三个新兴产业,目前正处 于起步阶段,要加快培育成为济南的先导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 载体,加快推进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 浪潮高性能计算中心、山东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 建设,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信息、技术、工程等咨询服务机 构,构建配套完善的社会化咨询服务体系,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重点产业和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集中, 提升产业基地承载力和竞争力。积极创造条件,争取部分有实力 的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三)在产业发展上,注重产业链的整合,实现产业链各个 环节协同发展 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必须以一批实力强、技术高的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集 聚发展形成重点配套企业,构筑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通过 整合相关创新要素,形成新兴产业的价值链条。鼓励核心企业通 过关联创新、互动创新合作创新,促使新兴产业关键环节内部发 生群体性技术裂变,衍生出新的技术链 通过培育实现产业技术 链的成熟,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原材料配套产业链和设 备配套产业链。对战略新兴产业中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链进行梳 理,增强产业关联度,以骨干企业、骨干项目为龙头,上下延伸 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适当补足产业链缺失的关键 环节,整合产业链不合理环节,壮大链上企业群体是促进战略新 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十二五”期间,济南市应重点培育太阳能 光热利用、氟硅化工、电力电子、射频识别技术等发展潜力大、 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迅速放大产业链整体规模,注重产业链 的整合,实现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同发展。 (四)在投融资机制上,利用多种资金,实现投资与产业发 展的良性循环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特征决定了在成长 阶段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为支撑。因此,必须建立多渠道有效的投融 资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 成战略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战略性技 术投资、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助等机制,引导境内外风险投资基金、 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济南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业务。 建立各种融资渠道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嫁接的机制。引导各金融机构 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 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围绕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通过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重 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投资。为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济南市政府决定设立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 金,为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取向 (一)制定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济南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 理的老路,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为此,必须从长远的 角度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政策走向以及国际 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济南市的特点,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编 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努力把济南建设成为产业 制出能够对济南未来几十年经济有所影响的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 规模雄厚、优势特色突出的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发展规划 同时,出台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进一 (二)在空间规划上,打造产业集群,实现集中、集约、集 步细化低碳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通过指导目录引 聚发展 导企业投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 作为济南市经济重要的增长极,高新区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 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二)积极打造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优势,提升发展质量,使新兴产业成为全市 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从空间规划上应该引导一些信息产业又 济南市应围绕国家十大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以及结合国家重 计划地向高新区聚集。以齐鲁软件园为核心,打造齐鲁外包城。 大科技专项来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应加快推进园区和基地建 以山东制药基地为依托,打造新药创制平台。以低碳理念为指 设,高新区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通过产业布局来 导,建立绿色能源基地。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主业突出、 优化资源配置。依托园区推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集聚 特色鲜明的要求,以济南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经济开发区等为 发展的特色突出、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 ・l35・ Economic&TradeUpdateSum.NO.247July.2012 促进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牟丹 秦燕 大连1 1 6023)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辽宁【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软件和服务外包已成为这一轮产业 转移新的重要推动因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利用10年多的时间创造了辉煌的成绩。本文在阐述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的基础上,分析了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最后从政府方面、人才方面以及企业方面提出了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对策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连就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未来 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大连先后被授予“国家软件产业基 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 “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 “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等称号, 国家软件交易会也被安排在大连举办。 2007年7月美国IDC公司发布其服务外包研究成果一一全球交 付指数,对亚太地区35个可能作为离岸交付服务中心的城市根据 劳动力成本、租金成本、语言能力和员工离职率等一系列指标进 行比较和排名,大连名列全球第五,仅次于印度的班加罗尔、马 尼拉、新德里和孟买;在中国城市中位居第一。2007年温家宝总 理视察大连服务外包企业,并对大连的服务外包发展提出要求。 他指出发展服务外包,要靠人、靠市场、靠知识产权,对大连的 松下等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连建立了中国和东北亚地区的软件研 发中心、呼叫中心或业务流程外包处理中心;全球前十大服务提 供商,有6家在大连开展外包业务。 3.区位优势 大连由于与日本优质地缘、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联系, 大批的日本企业落户大连,对日外包业务也源源不断地转移到了 大连。中国承接了日本软件外包80%的市场份额,而其中有近~半 被大连的软件企业承接。2010年,大连对日本服务外包出口额占 总额的比重保持在80%以上。对日软件出口和外包业务已经成为大 连服务外包的特色。 4.人才优势 大连有5所软件学院,在校生有4万之多,全市有22所普通高 未来提出了不仅要争全国第一,同时也要争世界第一的要求。大 连市政府提出了把大连建设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 的目标 近1O多年来,大连市软件收入年均保持50%的高速增长,成为 大连市增速最快的产业。2011年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960 家,从业人员突破1O万人;实现销售收入760亿元,出口创汇25亿 美元,增速均超过50%。 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大连就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大连新 的经济增长和未来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大连各届、各级 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支持态度不变,颁布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的实施意见》、 《大连市进一步促进软件和服 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 的若干规定》、 《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规范》、 《大连海关支持软件出口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涉及了税收优 惠、人才引进和奖励、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等各方面的优惠政 策和措施,为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产业聚集 1998年大连第一个以“官助民办”体制建设软件园区,经 过l2年的发展,其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软 件和服务外包的领跑者。大连市规划建设的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 已经初具规模,目前全市900余家企业中80%都集中在这条长3O公 里、面积l53平方公里的软件产业带上,成为国内出口额最大、 外资比例最高、承接服务外包最密集的软件园区;七贤岭产业基 地、东软软件园、腾飞软件园也吸引了大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 入驻、华信软件园、大连天地软件园也正在开工建设,其他服务 外包园区也正在筹建中,正是这种集聚效应,吸引包括IBM、HP、 一、校,在校生约27万人,每个院校均有与软件有关的专业。全市共 有29所职业中专设立IT相关专业,在校生达到1.5万人。 另外,为进一步加强大连市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来连创业 的工作力度,大连市委、市政府推出了“大连市海外学子尖端人 才归国创业工程”(简称“海刨工程”)。“海创工程”是落实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 进工程”的具体措施,是打造人才优势、推动自主创新、加快产 业升级的有力手段。201O年的海创周升格为“国家级”并更名为 中国海创周,同时,大连开通了“干人计划”网站。通过一系列 具体措施的实施,大连既抢到了高端人才,又打造出了良好的品 牌效应。 二、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虽然处在全国的前列,但要想实现 把大连建设成为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的目标,还面临 一系列的问题。 1.企业规模较小 虽然目前大连市已有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i000家。但 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仍然不多。大连的本土 企业东软、华信、海辉是国内前1O名的外包企业,连续几年排名 软件出口前3名。但只有东软的规模达到1.8万人,大连华信目前 的规模为5000多人,海辉软件的规模为3000多人,而全球最大的 软件外包企业印度TCS,从业人员近10万人,企业规模相差悬殊。 没有规模就难以产生规模效应,产业聚集度低,抗风险能力差。 2.复合型高级人才短缺 随着国外的软件外包订单迅猛增长,跨国公司不断扩大规 模,对既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交流能力、又具备熟练使用或开发 软件及信息网络的能力以及项目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 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我们的这种人才一方面供应跟 不上来,另一方面还会出现人才流失。2010年,大连软件行业 13—15%的员工离职,制约了软件产业的发展。 范基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三)培育新兴产业创新人才 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等重 点领域急需专业人才开发力度。落实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 行动,动员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进企业,开展技术服 务。注重从教学、科研、生产和经营一线中发现培养创新创业型 人才,抓好创新团队建设。建立济南籍域外人才库。进一步健全 和落实科研人员技术入股、研发人员持股、知识产权归属等激励 措施,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业和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吸引 国内外济南籍人才回济创新创业。切实解决好相关人才的住房、 医疗、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 环境,为济南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完普财税金融投资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巨额的投资,同时风险巨大,需要强有力、系 统性的财税、投融资政策支持。济南市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方 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解决 中小企业融资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对于加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投融 资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银政企合作模式,建立政府主导的信用 担保机构业务运行机制,通过政府制定扶持信用担保机构的优惠 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创新型企业成长的信贷资产,加大 信贷支持,引导和刺激信贷资金进入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参考文献: 【1】林平凡.培育突破性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南方日报,2009、12.29. [2】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叩.求是,2010(I):28-31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