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湖南长沙市明德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测试题

来源:一二三四网
明德中学2019级高一第五次阶段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逄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

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永恒的文赤壁

曹香

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的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贵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个美丽的错误!

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亦壁。一下午, 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

我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

迎面一座山, 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羨长江之无穷”。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

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賦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啊。

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余秋雨在 《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怎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怀。

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 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

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敬仰于他,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

(选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把黄州的赤鼻矶称作赤壁,是因为苏轼见当地人把赤鼻矶叫作赤鼻,再看它的地形酷似城壁,于是将错就错,把赤鼻矶当成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B.作者说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武昌赤璧是个美丽的错误,是因为苏轼为此写下不朽的诗赋,并使本来默默无闻的黄州赤壁成了游览胜地。

C.文章叙议结合,先叙后议,即叙述了作者游览文赤壁的经过,又叙写了苏轼被贬黄州的生活场景,时空转换自然,使得文章事、理、情融为一体。

D.余秋雨认为,苏轼个人之不幸成就了黄州赤璧和中国文学之大幸,他的贬谪使黄州名扬天下,并写下了许多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极重的作品。

5.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苏轼的雕像,有什么作用? (6 分)

6.余秋雨说:“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干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 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7.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将王翦破赵 破:攻破 B.臣愿得谒之 谒:拜会 ..C.秦之遇将军 遇:遭遇 D.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 ..8.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乃请荆卿曰 乃遂私见樊於期 ..B.可以解燕国之患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C.今闻购将军之首 太子闻之,驰往 ..D.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伏尸而哭,极哀. ..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端,一连用六个动词, 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荆轲提出用樊将军首级与督亢地图作为信物取得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智谋。 C.樊於期明白荆轲的行动计划后,甘愿自刎献头,体现了他的豪爽慷慨、义勇刚烈、热肚直肠。 D.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樊於期自杀后他又伏尸痛哭,这些均反映了他的懦弱和妇人之仁。

胥偃字安道,潭州长沙人。少力学,河东柳开见其所为文曰:“异日必得名天下。”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直集贤院,再迁太常丞、知开封县。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起通判邓州,复太常丞。累迁尚书刑部员外郎,遂知制诰,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权知开封府。忻州地震,偃以为:“地震,阴之盛。今朝廷政令,不专上出,而后宫外成,恩泽日蕃,此阳不胜阴之效也。宜选将练师,以防边塞。”赵元昊朝贡不至,偃曰:“遽讨之,太暴。宜遣使问其不臣状,待..其辞屈而后加兵。则其不直者在彼,而王师之出有名矣。”又奏:“成兵代还,宜如祖宗制,阅其艺后殿次进之。”会有卫卒赂库吏求拣冬衣,坐系者三十余人。时八月,霜雪暴至。偃推《洪范》“急,恒寒若”之咎,请从末减,奏可。西塞用兵,士卒妻子留京师者犯法当死,帝不忍用刑,或欲以毒置饮食中,令得善死。偃极言其不可,帝亦悔而止。宦人程智诚与三班使臣冯文显八抵罪,帝使赦智诚三人,而文显五人坐如法。偃曰:“恤近遗远, 非政也,况同罪异罚乎?”诏并释之。未几,卒。偃未仕时,家有良田数十顷,既贵,悉以予族人。初,天下职田,无日月之限,而赴官者多以前后为断。偃请水陆田各限以月,因著为令。尝与谢..绛受诏试中书吏,而大臣有以简属偃者,偃不敢发视,亟焚之。欧阳修始见偃,偃爱其文,召置门下,妻以女。偃纠察刑狱,范仲淹尹京,偃数纠其立异不循法者,修方善仲淹,因与偃有隙。子元衡,有学行,能自立,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并其子茂谌咸早卒。偃妻,直史馆刁约之妹。与元衡妇韩、茂谌妇谢皆寡居丹阳,闺门有法,江、淮人至今称之。

(选自《宋史·胥偃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土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B.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C.与御史高升试府/进士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 D.与御史高升试府进上/既封弥/卷首辄发视择/有名者居上/降秘书省著作佐郎/监光化军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授官的依据,以便按成绩等级决定官职的高低。 B.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兵械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长官称尚书。 C.朝贡,又称进贡,指一方将财富以某种形式给予另一-方, 以示顺从或结盟,如属国向宗主国献礼。 D.职田,也称职分田,是政府按宫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为俸禄的公田,即以租田收取的租粟为俸禄,明朝以后废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胥偃努力向学,富有才华。河东柳开对他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他日后必闻名天下;他后来考中进士甲科,进入仕途。

B.胥偃尽心政事,见识深远。赵元昊不来朝贡,他提议先礼后兵,不可匆忙征讨;针对成兵代还,他上奏说应遵从祖制。

C. 胥偃积极建言,宽厚仁爱。有人打算将毒药投进犯人的饮食中,以减少其死刑的痛苦,他极力陈说不可,皇帝也后悔而作罢。

D.胥偃不忘族人,教子有方。他显达后将数十顷良田全部送给族人;其子有品行学问能够依靠自己有所建树,江淮一带称颂良久。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 分)

(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4 分) (2)恤近遗远,非政也,况同罪异罚乎?(3 分)

(3)偃数纠其立异不循法者,修方善仲淹,因与偃有隙。(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黃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此诗是杜甫770 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旧俗,寒食至清明三日不举火。②鹖(hé)冠:传说为楚国隐士歇冠子所戴之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异乡漂泊逢节日佳辰,强打精神饮酒,吃着冷食,靠着几案休息。 B.舱外江水浩浩荡荡,岸边百花盛开,诗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 C.全诗写景由近及远,多视角相结合,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 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愁情满怀,有沉郁苍茫之美。 15.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愁”的原因。(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 , ”两句是对“巫山巫峡气萧森”景象的具体展开。

(2)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__ , ”两句从时空着手, 短短十四字,写尽昭君的一生。

(3)白居易《琵琶行》中“ ”既为琵琶女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两人因为“ ”的相似遭遇产生了情感共鸣。

(4)杜鹃(子规)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往往象征着悲伤与愁苦,如李白《蜀道难》中就有“ ”,白居易《琵琶行》中亦有“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中则是“ ”。 (5)李商隐《马嵬》通篇用对比,如“ , ”两句,便是将“天子不保宠妃”与“百姓可全爱妻”进行对比,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大肆侵害着人类健康。病毒无情,人间有爱。这些“白衣战士”,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用满腔的工作热情来履行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生动_ 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不懈追求,在最危险的地方。_ 出最崇高的精神品质。

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广大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急先锋,也是救治患者的主力军。

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里,医护人员和患者竖起大拇指互相鼓励,定格了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温暖瞬间。

这是 的决胜战线,也是不容有失的生命防线。我们向每一个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致敬,向每一位奉献在救死扶伤岗位的白衣天使学习。只要万众一心、 ,疫情防控阻击战定能捷报频传,广大医护人员定能早日凯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展现 彰显 同仇敌忾 同舟共济 B.展现 彰显 众志成城 风雨同舟 C.彰显 展现 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D.彰显 展现 同仇敌忾 风雨同舟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命担当、职业素养,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屏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

B.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使命担当,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屏障。

C.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使命担当,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打贏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屏障。

D.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使命担当,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 19.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3 分) A.暮砧(zhān) 敛裾((liǎn jù ) 怅寥廓 转轴拔弦 B.颓圮(pǐ) 混沌(hùn dùn) 听萧鼓 良晨好景 C.弄(nòng)堂 伶俜(líng pīng) 鞍马稀 长歌当哭 D.宵柝(tuò) 嘲哳(zhāo zhā) 峨眉颠 羌管弄情 2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白和杜甫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才思敏捷,浪漫奇绝,诗风豪迈飘逸;一个博大精深,情深意水,诗风沉郁顿挫。

B.白居易和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正是对汉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

C.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王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其诗少有济世情怀而多抒发个人情感。

D.柳永擅长以纤细婉丽之笔写相思别离,但又常能将自己羁旅行役的生活经历和仕途蹭蹬的情感体验纳入

词中,为宋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天地。 四、整本书阅读(7分)

21.下列事件发生在蘅芜苑的是(3 分) A.宝玉宝钗互看金锁与通灵宝玉 B.正月内贾环与莺儿掷骰子玩耍 C.宝钗湘云商量做东并夜拟菊花题 D.薛姨妈疼怜黛玉,黛玉欲认为干娘

22.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青,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

“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你有过对“唤醒”的体会或“唤醒”的经历吗?请以“唤醒自己”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