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三、说重点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创设情景法可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
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二)读通诗文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由师生共同交流课前了解的诗人资料和诗题意思。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通
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芙、蓉、洛、壶”,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三)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
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的准确、流畅,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每句诗的内容,我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照注解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体会在送别诗中所蕴含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四)朗读训练
文章本是无情物,但我们要带着感情读,此环节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得审美感受,在朗读中自然成诵。
(五)课后延伸
1、背诵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关类的诗词。六、说板书设计
勒家彦说“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
板书是浓缩的教学达到在朗读中获
思路,板书设计在于精而准。”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了这个板书: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
冰心
江水
玉壶
孤山
诗人纯洁的心迹
七、说课后反思
对于古诗的教学,我还在不断的尝试阶段中。初读教参的时候,我觉得古诗很好理解,把重点的关键字词解释给学生,这首诗的含义就明白了。但是,回想起课标里提起的“多让学生反复读,用心去感受,其含义自然就会跃入纸上”,还是服从课标的指示,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把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中,
这样
学生注意力马上被调动起来,很自然的就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向它靠近。
在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读懂了什么,汇报自己的理解,虽然有时只是简短的几个字的理解,但反映出来的却是学生思考的结果。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地以点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要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
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
过程给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去思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