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策略探讨
作者:曹扬
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26期
【摘要】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下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之一,小微企业的风险防范更是受到关注。本文在分析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关键词】小微企业 风险分析 防范策略
当前,小微企业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部分企业的经营面临困难,这种情况下,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商业银行应在全面了解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围绕银行发展战略及年度经营目标,适应新常态、服务实体经济,将资产质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一)违约风险
近年来,一些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已经出现小微企业主“跑路”或“失联”现象,给银行的贷款回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很多直接形成了坏账,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再加上,民间借贷波及范围的扩大,小贷公司的高额利息使本就资金链吃紧的小微企业经营进一步恶化,直接威胁银行贷款的回收,出现资金流断裂风险。因此,银行应提前防范小微企业的违约风险。 (二)担保风险
近年来,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迅猛,已经开始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既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又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和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有效提升了信贷资产的安全性。但是,由于担保行业多年缺乏有效监管,虚假出资、抽逃资本金、缺乏反担保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近期相继出现的一些融资性担保机构因违规经营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事件,极易将担保风险转嫁商业银行,加之银行主观上盲目信赖担保公司的保障作用,疏于管理,致使担保贷款潜藏较大风险隐患,贷款损失时有发生。 (三)信用风险
由于小微企业规模较小、固定资产不多,管理不规范,尤其是企业财务制度缺乏稳定性。许多小微企业根本没有正规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持续经营记录,使银行无法从企业处获取到准确的财务信息,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透明,银行无法有效识别隐藏在背后的或有负债、民间借贷等,需要承担较大的信用风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一)强化风险意识、严格全流程管理
面对当前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小微企业授信的风险特点,实施全流程的风险管控,包括贷前调查、贷中审查、放款审查、贷后检查,初步形成操作性强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加强贷前调查,做实贷款“三查”,严格全流程管理;在信贷业务发生后,要加强贷款中期的监督审查力度,加强每一笔放款授信条件的审查和企业用款条件审查;最后要加强贷后管理,加强企业账户监测,在还款还息日对本金和利息主动催收,确保在贷款到期时能够及时的清收贷款。
(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调整信贷结构
1.注重重点行业的投向和客户的定位。首先,在行业投向方面,明确重点投向的行业和严禁介入的行业。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重点关注大型制造企业上下游及其配套的小企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关注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餐饮、体育、教育、医疗产业。严禁介入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规模效应显著、不适合小企业发展的生产性行业。
其次,找准客户定位。深入贯彻“烧饼上找芝麻”的营销策略,落实“精准营销、平台对接、链式开发”的业务发展模式,深化资金支付管理系统在不同行业的运用,加大批量开发模式转型,加快信贷业务结构调整,提高风险经营能力。强化平台客户的准入及退出管理。 2.强化担保和产品管理。加强担保和产品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风险防范,很大程度上保证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处于主动局面。
加强担保管理,主要表现在对抵质押物的优先选择和担保公司的审慎选择上。比如优先选择变现能力强、价值稳定的房屋、商铺、厂房作为抵押物,优先选择存单、国债、银行汇票、本行保本理财产品等价值相对稳定,变现能力强的质押物;选择担保公司时,应当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全面调查担保公司法人治理机制、经营范围、注册资本、信用等级、经营业绩等诸多方面,把好准入关。
对不同产品的风险防范管理重点也应各有侧重。比如联贷联保产品要遵循小额分散原则,重点防范借壳融资风险;网络贷产品要突出交易的持续性、可重复性,同时发挥网络贷便利性和信息及时反馈的优势;年审制贷款要注重防范短贷长投和押品价值波动的风险;接力贷产品要注重承接方资质、信用的审核。
3.加强低质低效客户退出管理。做好低质低效客户退出管理工作,是为了腾出更多的资源开发优质高效的信贷产品,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一方面,优化低质低效客户退出标准。可通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合考虑授信客户的行业特点、产品类型、客户来源、担保方式、信用等级、资本消耗、资金占用、贷款定价、综合回报等因素,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改进不合理的条款,补充新的内容,力求使标准更加完善,更具有操作性。另一方面,加强退出名单的监控。即形成定期退出名单,逐户监控,确保退出质量。 (三)建立风险管理快速反应机制
1.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信贷业务流程是否优化,将会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的效率。首先,简化授信资料。根据客户来源、授信金额、担保方式、风险特征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授信申请资料清单,简化调查模板;其次,优化授信审批流程。在实施差别化授权的基础上,通过内评系统的决策引擎辅助审批,提高审批效率;第三,探索网签合同,实现放款自助化。为适应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趋势,应针对特定客户群体,探索在线签约借款合同及放款自助化。 2.创新贷后管理手段。贷后管理的创新可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分类贷后管理。由于客户的授信余额、结算总量、担保方式、还款情况和风险状况不同,贷后检查就不宜使用一成不变的模板,应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使用相对应的贷后检查模板,有针对性的进行贷后检查。第二,提高贷后检查的高效化。对于不同的客户,贷后检查的频次和检查内容应区别对待,比如对于经营正常的抵质押类贷款、50万以下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信用贷款以及围绕核心企业等优质平台客户批量化开发的小微企业客户,就可以全面减少贷后检查的频次并简化检查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潇飞.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研究.智富时代,2015年02期. [2]倪红蕾.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现代金融,2013年第6期.
作者简介:曹扬(1972-),女,汉族,重庆南川人,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经济与旅游产业政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