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岱第6 J9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0印12 JJ Dec.20lO Vo1.26 NO.6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人物形象的新阐释 刘合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人的一生就如同一部《西游记》,唐僧师徒这四个性格不同的人物形象所演绎的生命状态可以被解读为一 个人生命历程中四个阶段的不同特质。孙悟空代表人童年时的童真和青少年时的桀骜不驯;猪八戒代表人初入社会 时奋斗受挫后的退缩及贪图一时的享乐与安逸;沙僧代表人到中年时的成熟与稳重;唐僧代表人老年时的超越名利 与对生死的淡然。从这四个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生命中不同阶段的影子,他们共同构成一部个人生命发展 史 [关键词]西游记;人物形象;人生阶段 [中图分类号]I24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0)06-0007-03 [收稿日期】2010—08一l5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 Image in Journey to the West LIU Hc—y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Nanjing Normal Unive ̄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Human life is similar to a VO ̄ulne of Jom'ney to the West.The life condition,deduced by rraI1g Seng Priest and his disciples of different disposition,can be explained as the four stages ill one s life.Sun Wukong is representative of one s naive childhood and unruly teenagers peirod while Zhu Bajie of the shrink back from struggle when stepping into the society.And Sha Seng is tire sym1.)l of mature and steady in middle age while Tang Seng of surmounting fame and fi)rtune alld indifference to】ite and death.From the four.we can see the shadows of different stages in one S lire which destined to be experienced and lif development. build up tire historyof one s.Key words:Joumey to the West;character image;stages of life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会唱一首儿歌:“唐僧骑马 咚拉个咚,后面跟着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 跟了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了个沙和 式方法,在规则的约束之下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 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走向成熟。孙悟空这一人物 身上,就完美地体现了人类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的一 切优良品性。 童年是“认知的存在”阶段,智力尚未成熟,没 尚。”如果将唐僧、悟空、八戒、沙僧这师徒四人看 做一个整体,那么他们就可以分别承载一个人从出 生、成长、成熟直到老去的过程,这也在无意当中给 我们衍绎了一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的生命旅程之歌。 一有明确的人生目的,对世界事物只作直观的把握。 青年是“意志的存在”阶段,理智已经成熟,向往现 实生活,要有所作为,同时面对茫茫世界也充满不 安和忧虑。《西游记》开篇称孙悟空为“天产石猴” 正是谓其为“天然之子”,暗含其不受拘束、自由自 在的天性;悟空白告奋勇跳人瀑布泉中发现了水帘 洞,这是源于他孩子般的好奇心和对任何事情的刨 根问底,他的勇敢和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承认与尊 、初生牛犊不怕虎——人的儿童期和青少年 阶段:孙悟空 童年时期的人们充满了好奇和喜爱刨根问底, 随着不断的探求和学习,他们会形成一个最基本的 道德评价体系即价值观念——好和坏。伴随着阅 历的增加和知识的丰富,也伴随着接踵而来的失败 重。悟空学道的过程,从其在人类社会开始粗通人 事“学人礼,学人话”,到在须菩提祖师那里凭借自 己的聪明和悟性学会的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与 和挫折,人的自然天性会逐渐被蒙蔽,而社会性即 道德观念会逐渐得到强化;但从童年时期就树立起 来的“好和坏”的观念依然鲜明而强烈,他们一方 面保持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开始讲究做事的方 我们在少年儿童时期经常探寻“十万个为什么”以 及学习言语礼貌的过程是相同的。回到花果山,打 [作者简介]刘合媛(1986一),女,山东淄博人,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8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6卷 败混世魔 ,从龙宫借米金箍棒和披挂,大闹地府, 并挂起了“齐天人 ”的旗号,最后大闹天宫,这时 的悟窄虽然神 ,进行着小屈的战斗,但他最后失 败了,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皇帝轮流坐,今年 到我家”的叛逆被压制,英雄的美梦也被击破,但 强。虽然八成总提及他当年做天莲元帅时的威风, 但那毕竞是过去的事情,现实的一切只能使他在跟 随唐僧西天取经的途中,千点像挑行李,背夕匕尸之 类的脏活重活;在悟空打妖怪时充当个帮手。也正 是由于这样的现实,使猪八戒追求世俗之欲,食、色 他胸怀满腔的抱负和热情,想积极地融人社会,心 高气傲的性格和昂扬的斗志这些年轻人特有的气 质,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悟空跟随唐僧去西天取得正果的阶段是悟空 开始成长并走向成熟的一个时期。在被压的五百 年里,悟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又经过观音 菩萨不失时机循循善诱的教导以及紧箍咒的强制 性约束,使孙悟空慢慢有了转变。 这种转变带有 某种强制性的色彩,但就如父母管教儿女一样,虽 然给悟空带来了痛苦,但却真正使他成长起来。在 取经路上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使得悟空的成长更 快更好,他开始机智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不再鲁 莽行事,面对重重险阻,他毫不畏惧,积极乐观地对 待,不计较个人的安危和得失。同时,悟空也充当 了在取经路上开导众人鼓舞斗志的角色。当唐僧 感叹取经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到达时,他说: “只要你见性赤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_ 悟空思想上的成长表明了悟空真正的成长。 孙悟空的成长也是人类成长的缩影,初生牛犊 不怕虎和桀骜不驯是悟空成长为一个英雄的关键, 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因素。 二、人生失意须尽欢——初入社会受挫阶段: 猪八戒 成年是“经验的存在”阶段,以经验的眼光观 察生活,发现幸福的虚无,苦难的实在,因而不求进 取而多求缓解、安宁,也开始愤世嫉俗。当社会的 现实和残酷击碎了当初那些美好的理想和满腔的 热情时,就会对现实采取一些较为保守的态度,表 现出一种退缩和逃避;多次受挫折后,则会感到茫 然、忧虑、对工作和生活都会失去信心,因此只好随 波逐流,得过且过,开始追求享受和快乐;甚至矫枉 过正,破罐子破摔,自以为看透人生,貌似潇洒,其 实仍是一种绝望和逃避。但是,如果偶然受到领导 的重视,或者是有了某种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便 又会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并且用比干好这件工作 多得多的精力和热情去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的能 力和实力。从《西游记》中的猪八戒身上,我们就 看到了这样一种“人生失意”的状态。 猪八戒因醉酒戏嫦娥被贬下界,又因错投猪胎 而模样丑陋。他的能力有限,本领没有孙悟空高 二欲尤为强烈,而且还十分贪财和贪生,他成为一 个被放大了的普通世俗之人的形象。 他在福陵 山云栈洞里就耐不住寂寞,抵挡不住人间世俗快乐 欲求的诱惑,做了高太公的入赘女婿。HjJ 他贪睡 的功夫也是了得,唐僧要他去化斋,他走着走着竟 然能走得打起瞌睡;与妖精作战时他则只顾着自 己,但求自保。一个从天界被贬到人界的猪八戒沾 染了浓厚的世俗味和人性味。 但是,八戒好歹也有一些本领,一旦有脏活、累 活、苦活,悟空是生性高傲不肯做的,全都使唤他 做,这个时候也正是他施展本领、表现自我的时候。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唐僧师徒到达荆棘岭,八戒 看到要过岭,还得依靠自己时,只见他“拽开步,双 手使钯,将荆棘左右搂开”,这时,他往日的退缩和 懒散都不见了,并毫不谦虚的说:“自今八戒能开 破,直透西方路尽平”。12 1771在这个时候,我们看到 的是一个任劳任怨、热情工作的八戒。 猪八戒的这些“失意”,仿佛让我们看到自己, 而他的贪,也是人类本身自然欲望的体现。猪八戒 的这些特点是人类最本我的表现,只有这种世俗化 的性格才是本真。在我们的一生中都会有这样的 一段“失意”的状态,也都会经历这样的一段比较 灰暗的日子。 三、平平淡淡才是真——人到中年阶段:沙僧 中年是人一生中最稳定的一个时期。这个时 候,人格已经定型化,自我形象已清晰可辨。随着 知识增多,见识日广,认识问题也有了相当的广度 和深度,不再为表面所迷惑,思想至少已达到“不 惑”的程度。中年人遇事冷静,处事细心谨慎,并 能够吸取以往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积极地适应 社会和环境的需要,并担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但是,因为曾经的阅历和出于家庭稳定的考虑,他 们往往倾向于稳定,不喜欢改变,也讨厌风险;他们 不再有抱怨或牢骚,表现出的只是忠于职守和服从 安排。稳定与和谐是沙僧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因此 沙僧这一形象成为人在中年阶段的典型代表。 沙僧是唐僧的“贴身侍卫”,任劳任怨,踏实肯 干。在取经路上牵马挑担,守护包袱,保护师傅,但 他从不发牢骚,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而且他虽寡 言少语,办事却谨慎沉稳。《西游记》第五十七回 第6期 刘合媛:《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人物形象的新阐释 9 沙僧和八戒取水回来,发现唐僧被假悟空打晕在 地,八戒见状便认定师傅死了,要买棺材埋了师傅 们利用的利器。如白骨夫人先后变化成少妇、老 妪、老翁,悟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而唐僧居然还加 散伙,而沙僧却发觉脚僧【l1鼻吐热气,生命尚存,最 终将师傅救了回来。在第九十八回,取回的经书散 落,也唯有沙僧发现书中“并无半点字迹”。 以夸奖:“西方真是福地!那公公路也走不上来, 逼法的还念经哩。” 作为一个出家人,他对一切都看得很淡,他对 沙僧又自觉向善,但求成正果。当他听到皈依 善果、上天拜佛求经可以“将功免罪,复你本职”, 于生死的威胁,名利和美色的诱惑都不为所动。取 经路上,有无数的妖怪想要吃唐僧肉,他经常是被 便请求观音指点,并“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耽误 妖怪绑了,洗了,等着下锅了,才突然峰回路转,被 了前程。孙悟空虽然皈依佛门,表示“已知悔”,但 仍不改昔日的桀骜不驯;猪八戒则只求“恕罪”不 求前程,面对观音的“劝善”,他却说:“前程!前 程!若依你,教我嗑风” ;只有沙僧对观音“连 声诺诺”,“纳头下拜”,这是他和孙悟空与猪八戒 不同之处。也正因为他对取经的死心塌地,使他在 师徒几人之间充当了一个调和剂的角色:与师傅关 系融洽、和谐;尊重、关爱大师兄,苦苦劝阻师傅念 紧箍咒;也能理解、体谅二师兄,I4 Jl"从而使得取经 的方向一直向前,直到成功。 沙僧是人生安定平易与和睦的象征,他的对生 活目标的追求和为了责任所做的努力是中年人努 力的方向,他是中年的我们在真实世界里生存着的 一个影子。只有做到这样的坦然和镇定,才能拥有 光明的前途和稳定的生活。 四、繁华落尽见真淳——人的老年阶段:唐僧 人到了老年时期.繁华已经落尽,生命的真淳 正在显现。经历过童年的天真、年轻的激情、奋斗 后的消沉以及成功后的喜悦之后,老年人变得安静 了。他们不仅淡薄生死、名利,而且对吃喝嫖赌等 享受也不再感兴趣;他们的思想开始趋向保守,喜 欢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有时候会变得很偏执;但 他们的心理却又回到孩子时的纯真,成为一个理想 主义者。总之,老年人的生活和心态变得越来越平 静,仿佛古井中的水,通过不大的井口享受着正午 的阳光,静静地注视着外面的一切,迎接死亡的到 来。唐僧的“四大皆空”是人到老年后的最典型的 特点。 唐僧从小在寺院里诵经念佛,表现出内心的圣 洁,他对于取经的执著也着实让人感动。在大唐请 旨取经时,他便向唐王表示:“如不到西天,不得真 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l2 。唐僧又 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把一切都想象得十分美好, 处处碰壁而不觉醒 这也使得他对取经的执著与 他的固执及是非颠倒密不可分,他的慈悲成为妖怪 徒弟们救出去,但是这些都改变不了他求取真经的 决心。尤其是那些美丽的女妖怪用各种方法逼唐 僧成婚,而他都不为所动,只是一个劲地闭目念经。 他真诚地、脚踏实地地践行着佛家弟子的信仰教 义,由人界的普通人一步步地向神界靠拢,终于得 成正果。 老年的状态被称为是“反省的存在”,同时又 被描述为“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唐僧的淡然和对名利、生死的超越都是 人到老年时的特有的生命状态,他是我们人生最后 一个阶段的影子。 文学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是一个鲜活的 个体,《西游记》中的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也 不例外。然而,由于唐僧师徒四人性格中存在的程 式化和不变性,总让人觉得这四个人物性格有些扁 平,不够圆满。而如果将四个人物比喻成一个人一 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悟空、 人生失意的八戒、平稳成熟的沙僧、万事皆空的唐 僧这四个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作为一个人的一生 中的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看的时候,一个鲜活的 人物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刘军华.从孙悟空形象的人生历程看《西游记》的生命 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9 —92. [2]吴承恩.西游记(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l955. [3]郭瑞林,欧阳任云.《西游记》中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J].云梦学刊,2006,(4):98—101. [4]谢群山,王远舟.在魔界、人界、神界走来走去的典 型——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解读《西游记》形象[J].西 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9—133. [责任编辑:李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