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7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①正是江南好风景,②
③兄女妇:“④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刘义庆《<世说新语>两则一<咏雪>》)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古诗词中,借物抒情或者借最抒情是常用的手法。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中“山下》中“
,
?
。”借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王湾在《次北固。”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借用“雁足传书”的典故寄托思乡
,
。“面对夕阳,直抒胸臆,表达游
之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子浪迹天涯的孤苦悲伤之情。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chāi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
[乙]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āi
使缚.喘.气
3.选文中“起死回生”的意思是
4.文中“扁额”的词性是是(A.动词
)
C.名词
D.副词
》。《朝花夕拾》又名。
B.形容词
5.上面两个文段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
某校学生会开展“文明用语见行动”系列活动,有些文字工作请你参与。
16.请按要求修改倡议书。倡议书各位同学:
新学期伊始,学校即将开展“文明用语见行动”活动,特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一做学习文明用语的表率,让语言得体,表达得当。二做使用文明用语的表率,身体力行,杜决不文明语的使用。三做宣传文明用语的表率,以身作则,营造文明环境。
同学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积极行动,使文明用语能深入人心,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文明的使者,社会的楷模。
2020年9月7日校学生会
①倡议书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②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倡议书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7.用好敬辞能让日常交往更加文明。下面是活动中的一道题,请从下面用词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正确写法是“
”
在大学就读的学姐发给你一篇她写的文章,读完后你回信息说:学姐好!收到您的大作,我即刻拜读,读完引发了不少感触,特写下来寄给您,如有不当之处,请您A.修改
B.斧正
C.改动
二、阅读(4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春望明前茶
①6年前的春天,公公脖颈上的包块又长了出来。放疗导致的皮肤破溃令他无法穿最喜爱的立领棉麻衣服,婆婆便将他所有的罩衣衣领都剪掉一截。这让向来讲究仪表的公公十分之不适应,他说,为人师表一辈子,不能因为生病如此邋通呀。
②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婆婆连夜做出了3个假领子。这些假领子都是更宽松的立领,可以避免摩擦到皮肤,同时又遮挡了脖子上的纱布。假领子在最后一年支撑着公公的下颌,让他在疾病的尖爪收回去的片刻,维持着从容不迫的仪态。
③最后一年,最后一个春天,公公依旧能缓慢地走去菜场,带着一个两轮小拖车,替全家人采办一天的菜蔬。有一天,我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被带着小拖车的他叫住了。他交代说:他想在走了以后参与树葬,希望能在自己的墓上种一棵桃树。如此,婆婆扫墓时心情会明亮些。公公叮嘱我:“要把墓地上的落花搜罗一捧,放在老太太的手心。这也就算我回来过了。”
④公公倾心工作长达45年,他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花费在如何搞好工作上,身为校长,他管理着一家
2生源一般的初中,有些孩子因为落下太多功课不及格,连家长都放弃了希望,只是巴望老师们能看住他们,别在青春期闯祸。饶是如此,公公依旧在他职业生涯的尾声孜孜以求,他每天找人谈话,既要勉励学生,又要安慰一脸挫败沮丧的学生家长,还要安抚那些初出茅庐、同样脾气急躁的年轻教师。他反复强调: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的狂躁能量,就像暴躁的洪水一样,此时一味筑高堤坝,强硬对抗,不见得是好事。学校好比是一方九曲十八弯的河道,要不动声色地将咆哮的河水引流到这里,该分流的分流,该沉淀的沉淀,只有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才能让青春期汹涌的浪潮在这里得到驯服、舒展和归拢,不至于那么泥沙俱下,那么有破坏力。
⑤话说当年,公公对工作投入也遭到过全家人的腹诽。婆婆曾抱怨说:“两个儿子,你一天都没有管过。”公公笑听婆婆的牢骚,并不反驳,只是承诺说,等他退休了,他一定会把欠婆婆的债还给她。婆婆乐了,半是嗔怪半是狐疑地说:“我倒要看看,你怎么还我呢。”公公一本正经地说:“我一定会接下带孙辈的活计,让你去唱歌跳舞,自在度晚年。
⑥婆婆万万没有想到,公公说到做到,两个孙女都是他带的。公公带孩子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带着孩子到大自然里去,见到柳树萌动新芽,就救孩子背:“甲”;见到春花烂漫,便教孩子念:“乙”:眼见杨絮四处飘摇,就教孩子念:“丙”。当有人夸赞老爷子教导有方时,公公总是淡然地说:“没有孙女,我也就不可能去重温这些诗了。我教了一辈子的历史,读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每一次王朝的变革都面临着争战。权谋与背叛,老是读这些历史书,把人的心肠都弄硬了,正因为教孙女背诗,我才重温了中国历史上那些温暖、柔软、忘我的时刻。能感受到生冷的泥土变得煦暖,干巴巴的枝条里涌动春天的汁水,才能写出这些好诗吧。我能在六七十岁的时候享受到这些诗,不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吗?从前,我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幸运的是,我现在总算是一个合格的爷爷了。”⑦时光荏苒,两个孙女都长大成人了,公公终于在与疾病鏖战两年后,归于大地。婆婆果然依照他的意愿,安排他参加了集体树葬,那是一小片桃花林,春风吹来,桃花簌簌而落,不言不语而下自成蹊。这粉色花瓣的河流,让我们心下有了慰藉。离开时,婆婆回望那片桃林,久久地,喃喃自语:你公公在那边一定也收了不少学生吧,他教书有人成瘾,希望他在河的那头,也可以穿上立领衣,精神奕奕地上个讲台。8.请将下面的诗句填在第⑥段正确的位置上甲
乙
丙
A.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B.杨花榆芙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C.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9.本文主要写了与公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另外三件事。①②
③公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即使在职业生涯尾声依然恪尽职守。
3④
10.请结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章中的公公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
渔梁看水江红波
①女儿读高中,一家人搬到学校附近,去渔梁古街,步行也就三五分钟的距离。闲时,常独去渔梁逛街。说逛街,其实是去看那一份孤寂和冷清,还想曾经的繁华与喧嚣。
②六月里,梅雨来赴约。接连几天大雨,门前水沟山洪暴涨,浑浊的泥水翻滚着,横行霸道涌上路面。暴雨肆无忌惮地下在外面,潮湿含情脉脉逗留家中,这样的季节,早已习惯。突然想起,蜗居渔梁两年来,大雨之后的场景,没有去看过。何况,在朋友圈里看到那洪水汪洋恣肆、惊涛拍岸了。
③这最初修于唐,重建于明,顺治十六年再修的渔梁坝,那澎湃的涛声,飞溅的水花,春夏秋冬,各有风情,对我而言,多少有些吸引力。与其想象其壮观,莫如身临其境去欣赏。走小路,下坡是仄仄的石板。路口是家新开的民宿“渔音绕梁”,是“余音绕梁”的谐音,更是“渔梁”二字镶嵌其中,低调的外观,现代的陈设,这带着时代的文化气息,给这渔梁老街多了几分生气。
④绕过去,看到洪水在这水埠头,已漫上了几个台阶,轻轻涌动,偶有荡漾。前行不远,是徽州少有的三角古亭,是“太白问津处”的古迹。往日凭栏俯视的清澈江水,如今举目,浑水几乎与堤岸齐平。看似水波浪静,其实暗流涌动。李白寻诗友许宣平之旅,成为歙县志书里的传奇。我认为是诗人平和心态的一种呈现,一个名震天下的诗人,经历官场的坎坷挫折,是“曾经沧海难为水”,跑来徽州寻找民间的老者,他放下的不只是身架,更是对同仁和知已的找寻。
⑤[甲]看着远方那太平桥下,澎湃而来的江水,似乎可以亲吻桥润。[乙]江水从眼前流过,系在栏杆上的游船身不由己地漂来晃去。缆绳是宽松有度的,系在船头和船尾,水波的冲击,缆绳松懈或是绷紧,听到轻微的碰撞石级的声音。
⑥[丙]江水冲击石壁的轰响,远远的传来。平日里的渔梁坝,江水湍湍,因落差发出悦耳的水声,迷住许多游客和行人。此时,沿河的步道,已经在水底。人没法走到水中,就算沿着岸边游,也是没那个胆量的。
⑦雨后渔梁街,是干净而空幽的。每一颗石子,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泥缝里的青绿苔藓,点缀着一份诗意。想光脚走走,又怕被靠在门边的老人笑话。偶尔的电瓶车在那里,狹窄的街道,变得拥挤。街道两
4边的老房子,显得黑暗,看到昏黑的堂前电视开着,老太手里捏着遥控器。这是居民的日常,子女长大,远走高飞去成家立业,守着祖宗留下老屋的,只有这些老人。
⑧渔梁坝的水声越来越响亮,那百步石级的台阶,水已经扑上来。那个半台上,平时导游站在那里指手画脚。看到两个老人的背影,坐在板凳上,看那水流。坝上与坝下,似乎还有着尺许的距离,光滑的水面,卷起的水流,浪花飞溅,不是很高却有气势,一波一波的,澎湃着。石条垒就的渔梁坝,石头间样头的密合与拉力,虽然大水漫过,但它以个性的坚强和稳重,在水底依然昭显着自己的存在。石坝不语,一如那些才华橫溢而有深藏不露的人,认真做好自己,就能面对任何风雨。
⑨我不想去挤那个小平台,老人见惯了渔梁大水的平和与张扬,回想曾经的热闹和繁华,白发渔樵江堵上,见惯秋月与春风,而我只是个过客,不能打扰人家的心情。径直前行,出了渔梁街口,一片宽敞明亮,是景区的路口。
⑩古朴的“仰高”亭前,是一个小广场,半人高的石栏杆,拦住风险,带来安宁。有游客,也有居民,十几个人拥在那里,靠在栏杆上看水,自拍或是他拍,总是要留下一点什么。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发个圈定个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远山青翠,洪水滔滔,暴雨之后的场景,空气是清新的,水流是激荡的。它在河道里,蜿蜒起伏,彝腾向前。那高耸的紫阳桥,矗立在洪水中,陪伴了它们数百年。
⑪水流打着漩儿,在那弯道处,变得平缓。歇了一口气,又去了远处。它从远处汇聚而来,又肆意地跑向远方。它跟我一样,都是过客,匆匆在渔梁驻足,又匆匆离去,从岁月里过来,从时光里逝去,一切都是那样平静而从容。
⑫渔梁看水,看到了水流,看到了古今。
12.“滚滚练江东逝水”是从原文中抽取的句子,正确的位置应该放在_______。A.[甲]
B.[乙]
C.[丙]
1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接连几天大雨,门前水沟山洪暴涨,浑浊的泥水翻滚着,横行霸道涌上路面(从修辞角度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渔梁坝的水声越来越响亮,那百步石级的台阶,水已经扑上来。(赏析加点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第③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本文的标题是“渔梁看水”,作者通过“看水”都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雨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乙]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不亦说乎.③人不堪其忧.⑤闻义不能徙.17.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在学习上,““
”启示我们学习新知识后要常常温习实践。孔子教导我们
”,宽容对待别人,人际关系才会更融洽。
②人不知而不愠.④饭疏食.
19.[甲][乙]两文都说到关于个人修养,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5+5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作家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星期天的经历,表达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你的记忆中是否也有一个星期天,发生过特别的事情,遇见过特殊的风景,获得了别样的体验?
请以《那个星期天》为题作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提示与要求]
⑴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⑵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⑶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6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落花时节又逢君;遥怜故园菊;未若柳絮因风起;夜发清溪向三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夜郎西;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
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怜絮溪郎雁涯
故答案为:落花时节又逢君遥怜故园菊未若柳絮因风起夜发清溪向三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2.差;fù;chuǎn
3.把已死或将死的人或东西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形容手段高明。这里有讽刺的意味。4.C
5.《父亲的病》;《旧事重提》
【解析】【点评】(1)字音、字形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
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2)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3)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词性的掌握。解答时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词性,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差使:chāishǐ,chāishi,意思是指官职,职务。缚:fù,捆绑。喘气:chuǎnqì,意思指急促地呼吸。
3.本题考查成语意思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理解。起死回生:把已死或将死的人或东西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形容手段高明。这里有讽刺的意味。
4.本题考查词语词性的掌握。解答时要结合语境,联系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进行理解。“扁额”为名词。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按照题干的提示,结合“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父亲的喘气颇长久”可知,【甲】选自于《父亲的病》。《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最初为《旧事重提》。
【答案】6.杜决;杜绝;删去“通过”或“使”;把日期和“校学生会”调换位置
7.B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字形的识记、病句的修改以及应用文格式的掌握情况,考试在平时一注意
7留心识记和多加积累,结合语境教学正确的理解和运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谦敬辞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和积累,注意对选项的理解,正确判断。
6.①本题考查字形。”杜决“应该是“杜绝”,表示堵塞、彻底制止的意思。②考查病句的修改。成分残缺。删除“通过”或“使”。③考查应用文的格式。落款应该先是单位,然后再是日期。故把日期和“校学生会”调换位置。
7.本题考查先是对谦敬辞的理解和运用。“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修改文章。故选B。
【答案】8.C;A;B
9.公公因病无法穿喜爱的立领衣服,婆婆为他做了假领子,维持公公从容不迫的仪态。;“我”在上班的途中与买菜的公公相遇,他向“我”交代身后事。;公公信守承诺,照顾两个孙女成长,被人夸赞教导有方。10.“从前,我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指上文第⑤段提到的“两个儿子,你一天都没有管过”,因工作繁忙,作为父亲的公公对孩子的关心过少;“幸运的是,我现在总算是一个合格的爷爷了”指的是公公全身心照顾两个孙女成长,带她们亲近大自然,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被他人夸赞教导有方。
11.①公公是一个讲究仪态,对待生活不将就的人。他即使生病也讲究仪表形象,不想给人留下邋遢的印象。②公公是一个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人。他对工作全身心投入,即使是在职业生涯尾声,也依然勉励学生、安慰家长、安抚教师。③公公是一个且有开明教育理念的人民教师。他认为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能一味地打压、对抗,而是应该顺势而为,因势利导。④公公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婆婆以为公公所说的“接下带孙辈的活计”是玩笑话,没想到公公真的做到了,公公信守承诺,说到做到。(答出2点即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
语境,进行正确的判断。
(2)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3)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指。(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分析时,要结合文章人物的活动环境,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尽量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A句:出自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描写初春花的繁茂、烂漫。故放在乙处恰当。B句:出自于唐代韩愈的《晚春》,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与丙处“杨絮四处飘摇”对应。C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与甲处“柳树萌动新芽”对应。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文章,理解内容,理清层次。第一件事:结合文段①②的内容概括为:公公因病无法穿喜爱的立领衣服,婆婆为他做了假领子,维持公公从容不迫的仪态。结合第③段,概括为“我”在上班的途中与买菜的公公相遇,他向“我”交代身后事。结合第⑤⑥段,概括为:公公信
8守承诺,照顾两个孙女成长,被人夸赞教导有方。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意思的理解。解答时联系上文的内容教学理解和概括。“从前,我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指上文第⑤段提到的“两个儿子,你一天都没有管过”,因工作繁忙,作为父亲的公公对孩子的关心过少;“幸运的是,我现在总算是一个合格的爷爷了”指的是公公全身心照顾两个孙女成长,带她们亲近大自然,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被他人夸赞教导有方。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根据”让向来讲究仪表的公公十分之不适应,他说,为人师表一辈子,不能因为生病如此邋通呀“概括:公公是一个讲究仪态,对待生活不将就的人。他即使生病也讲究仪表形象,不想给人留下邋遢的印象。根据第④段内容可知:公公是一个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人。他对工作全身心投入,即使是在职业生涯尾声,也依然勉励学生、安慰家长、安抚教师。是一个且有开明教育理念的人民教师。他认为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能一味地打压、对抗,而是应该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根据⑤⑥段的内容可知,公公是一个信守承诺的人。婆婆以为公公所说的“接下带孙辈的活计”是玩笑话,没想到公公真的做到了,公公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答案】12.A
13.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泥水翻滚的情态,体现了雨大且急的特点。
②“扑”本义指用力向前冲,使身体突然伏在物体上。这里用“扑”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江水涌来时的猛、急。
14.介绍渔梁坝的历史与美景,丰富文章的内容。为下文雨后去渔梁看水、赏景做铺垫。15.一方面看到了水流滚滚、浪花飞溅的盛景;另一方面看到渔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连贯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把握
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进行理解和衔接。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词语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遣词造句等方面入手,结合语境来品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词语要结合词语的意思,联系语句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描写对象的表达。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回答。考生要童平时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答题要点: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具体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位置和内容进行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它在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的作用上去分析。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标题是以物件,事物为标题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线索;二看标题是以有深意的短语做题目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12.本题考查句子连贯。
A.题干所给句子化用了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句子,体现练江滚滚滔滔,汹涌东逝的气势。
9与【甲】处“看着远方那太平桥下,澎湃而来的江水”所描绘的江水澎湃汹涌的景象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该放在【甲】处。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要整体感知文意,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手法等加以赏析。①此句用”横行霸道”来形容大雨过后,浑浊的泥水涌上路面的情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暴雨又大又急的特点,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②扑”字原指用力向前冲,使身体突然伏在物体上。此句用”扑””字表现那百步石级的台阶被江水淹没的景象,突出了水势的凶猛、急速,形象贴切,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14.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要结合全文的内容,体会段落在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由第③段“这最初修于唐,重建于明,顺治十六年再修的渔梁坝,那澎湃的涛声,飞溅的水花,春夏秋冬,各有风情..…”与其想象其壮观,莫如身临其境去欣赏””可知,此段介绍了渔梁坝的历史与美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结合第④段“绕过去,看到洪水在这水埠头....”和第⑤段“看着远方那太平桥下,澎湃拜而来的江水...….”等内容可知,本文写了作者去渔梁看水、赏景的内容,因而第③段起到为后文做铺垫的作用。
1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通读原文,把握主要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概括。
根据第④段“绕过去,看到洪水在这水埠头,已漫上了几个台阶,轻轻涌动,偶有荡漾”、第⑤段”看着远方那太平桥下,澎湃而来的江水,似乎可以亲吻桥洞”、第⑥段”江水冲击石壁的轰响,远远的传来””、第⑦段”雨后渔梁街,是干净而空幽的。每一颗石子,都被洗得干干净净,泥缝里的青绿苔藓,点缀着一份诗意”””、第⑧段“渔梁坝的水声越来越响亮,那百步石级的台阶,水已经扑上来”等语句可知,作者”看水”主要看到了江水滚滚流淌、浪花飞溅、气势磅礴的景象;
根据第③段”这最初修于唐,重建于明,顺治十六年再修的渔梁坝”、第④段“前行不远,是徽州少有的三角古亭,是‘太白问津处'的古迹......”等语句可知,作者还看到了渔梁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
【答案】16.通“悦”,愉快;生气,恼怒;能忍受;名词作动词,吃;听到
17.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与地位,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②(有了)不好的事不能改正,(这个)是我所忧虑的。18.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
19.要宽容待人;要安贫乐道;要培养品德;要知错能改。(每点2分,写出2点即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10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将此事,抓关键语进行理解作答。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启示。答题步骤是:准确读懂原文的内涵,结合实际生活,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①句意:不也是愉快的事吗?说:通“悦”,愉快。②句意:别人不了解我,但是我却不生气。愠:生气,恼怒。③句意: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④句意:吃粗粮。饭:名词作动词,吃。⑤句意:听到义不能去做。闻:听到。1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重点词语:①义:道义;如浮云:像浮云一样;②:善:好的事;改:改正;忧:忧虑。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章句“学而时习之”意思为学习后一经常性温习,启示我们学习新知识后要常常温习实践。在“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体现的是个人的修养,宽容对待别人,人际关系才会更融洽。据此填空。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拓展能力。考生结合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示例:要宽容待人;要安贫乐道;要培养品德;要知错能改。
20.【答案】略
【解析】【分析】本题为全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结合引导语”星期天,发生过特别的事情,遇见过特殊的风景,获得了别样的体验“可知,给出了特定的时间”星期天“,因此要求写”星期天“的事,要体现”特别““特殊””别样“,因此选择的事件要符合题意,
选材:发生在星期天的事很多,但是要选择典型的事件,所选事件要与众不同,自己要有真实的体验。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对事件要注意详略恰当安排,语言生动,合理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