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探究面具艺术的过程中,了解面具的相关知识及其文化内涵,学会设计制作面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外面具艺术的探究,学会一般欢庆聚会中的面具设计与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面具相关知识,学习设计制作面具,丰富校园艺术节的内容,让学生感受热情洋溢的校园艺术生活。 二 教学重点:了解面具的相关知识及其文化内涵。 三 教学难点:学会设计制作一般欢庆聚会中使用的面具。 四 教法与教具:
1 、教法:讲解、分析、比较、示范、练习。 2 、教具:课件、面具、制作面具相关材料。 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头戴面具进入课堂,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提出疑问:曾经戴过面具吗?自己制作过面具吗?你认为面具一般在什么场合佩戴?面具有哪些功能? 生:......
教师引出课题:独特的装扮。 (二)新课教学:
1 面具:
面具是指在文娱表演或化妆舞会上,为表演需要把面孔遮住,使人改变为特定形象的用具。
面具作为舞蹈和戏剧中的道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几千年来,由于人们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并延续至今。 2 中国传统面具艺术的功能分类:
包括:跳神面具、祭祀面具、礼仪面具、镇宅面具、戏剧面具等。 3 制作面具的材料:
大多数采用:木头、布、纸、瓷、泥、皮、石膏、瓢、鳖甲、铜等。
4 传统的面具形式: (1)傩舞面具:
傩舞面具用于傩舞表演。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本上吸取民间戏曲形式的一种戏曲形式。源于远古时代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2)社火面具:
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具体形式随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别。社火面具源于西周,是至今保存延续下来的民间吉祥物。社火面具采用纸塑或者木雕制作,其角色造型是根据世代相传的口诀进行的。 (3)藏戏面目:
藏戏是在藏族的民间歌舞,说、唱、杂技以及藏传佛教祭祀礼仪等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载歌载舞类似的舞蹈剧的广场艺术表演形式。表演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祭祀仪式,为观众祈福祝愿,求神祖保佑。藏戏所戴的面具形式较为固定,世俗痕迹明显,为广大藏族群众所喜爱。面具多为皮质或者布质,很多使用木材雕刻。 (请学生分析以上三种传统面具形式各自的特点及功能。) (4)中国传统面具形式的共同特征:
a 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提炼概括,角色塑造典型化。 b 造型装饰一般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c 色彩饱和、对比强烈。 5 其他国家的面具:
面具作为一种古老文化,曾长期存在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多个领域,折射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 (1)欧洲面具: (2)非洲面具: (3)日本面具:
6 面具设计制作过程:(可请学生先谈谈他制作面具的过程。) (1)构思造型: (2)画出草图; (3)选材制作: (4)加工装饰:
(注:制作时注意演出用面具的大小,特别是两个眼孔的位置与距离要适合佩戴者。) (三 )小结:
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废弃的物品制作面具,通过设计制作精美独特的面具给我们带来更多美的感受。在对传统的、民族的艺术品种的了解和初步制作体验中,加深对我国本土美术文化的认同。 (四) 课堂练习:
要求:为校园艺术节设计制作面具。 1 设计大胆创新,造型独特。
2 运用剪、刻、粘、贴 、彩绘等方法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 3 选择易找的材料,进行材料的综合利用。
4 在面具制作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并注意效果强烈,色彩搭 配合理。
(分小组制作,每组推荐两件优秀作品,由制作者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每件作品的特色。) (五)课后拓展:
在体验面具制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我国民俗活动中的面具,了解其人文内涵。 (六)板书设计:
第3课 独特的装扮 一 、面具的悠久历史 二 、中国传统面具的功能分类
三 、制作面具的材料 四 、传统的面具形式 1 、傩舞面具 2 、社火面具 3 、藏戏面具 五 、其他国家的面具 六 、面具的制作过程 1 、构思造型 2 、画出草图 3 、选材制作 4 、加工装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