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与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李韫伟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2期
【摘 要】独立学院、众创空间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依据其不可抗拒的力量飞速发展着。独立学院作为目前已经拥有独立办学条件的教育主体,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相继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在保证独立学院平稳向上发展的同时为社会提供稀缺的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本文通过对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深入研究,确定其发展定位,找到建设路径,进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众创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
以1999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为标志,我国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在近20年的时间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发展,在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爆炸性膨胀将人们拉入“大数据”的怀抱中,社会进入创新2.0的信息时代。2012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原因不外乎大势所趋和大众所需,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信息传播,小到购置物品,无处不体现出它的便捷。而“众创”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在2015年李克强总理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取自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质上是呼吁广大人民群众都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的洪流中,这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降低对创新、创业的门槛,通过降低标准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众创空间是国家在对多地创客空间以及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服务的调研基础上提出的,同时众创空间也是在顺应信息时代创新2.0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有着与互联网相互推动的作用。
一、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众创空间都是近二十多年的新兴词汇,是时代的产物,都依据其不可抗拒的力量飞速发展着。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人员的培养场所以及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集中地,承载着向社会输入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时也会是社会新就业人群的输出地,拥有着庞大的待业人群,如果不能让这些待就业者自行消化而是大批涌入社会等待就业机会,就会使我国就业形式变得更为严峻,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近些年许多高校为缓解这一现状纷纷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独立学院作为目前已经拥有独立办学条件的教育主体也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相继建立各类孵化基地,因此诞生了独立学院众创空间这一理念。创建和发展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着力摆脱独立学院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以众创空间作为突破口,找到最稳妥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决办法,在保证独立学院平稳向上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稀缺的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二、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
1999年我国独立学院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立为标志有了猛烈的发展势头,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到2016年已发展为300多所独立学院,拥有200多万在校学生,分别约占全国高等院校和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在浙江、江苏、广州等地区关于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建设已经得到一定深入,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我省,关于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建立和发展也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众创空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聚集地,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几率,为有良好前景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有力支持,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将就业压力变为就业动力,从根本上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目前我省对众创空间的方向定位的主要类型有:1、专门化程度较高的依托中小型企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的链式和区域式基地;2、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以高校为助推力的高新技术基地。我省毗邻北京、天津,具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战略为我省推动众创空间的建立和发展提出要求。正是基于这种形势,目前就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有较多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发展较为乐观和完善,但针对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建设还需引起更高的重视,从而促进其发展。 (一)利用新型传播方式
网络的普及使大众面对的一切都以数字化的形式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活无处不见数字的渗入。大众传媒在最初的广播、报纸、电视等基础上又加上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公众号、网络直播、手机终端APP、网络社交平台等也成为信息的载体,平常化于我们的生活中。这两年在各类网络平台,交友软件中兴起的“集赞”、“投票”、“扫码送礼”等看似只是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也成为人们推广自己产品的渠道。为此,各独立学院也可乘上新媒体的快船,建立自身公众号和微信平台让大众通过关注了解动态,从而构建成自己的一台宣传体系,为自身品牌推广注入一剂润滑剂。 (二)赋予新的研究意义
“十三五”规划逐步推进,“互联网+”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寻医问诊”、“互联网+创新创业”......在工业2.0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出现为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发展带来许多便利条件。“互联网+”的出现,为众创空间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仅只是开拓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而且从纵向、横向为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发展拓展了深度与广度。从“互联网+”的角度研究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在发展方式、结构设置、传播方式、发展路径、前进方向还是在研究方向、研究方式上都有一定的拓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多角度搭建发展平台 1、学生活动平台
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发展也不例外,需要借助广大人民群众即广大师生以及社会人士的力量,打造完美平台,并且使平台为学生服务,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区域网络平台
“网络”一词不仅是指平台内部网络化结构,同时也指平台所利用的传播和运行手段是通过网络。区域性网络使区域内人们联系更为密切,区域性使用网络使人们的联系更为便捷。通过这个平台独立学院众创空间将被打造成为一个多维立体的结构,更具延展性和适应性。 3、多元化创新平台
独立学院众创空间因为依托高等教育,高校教育的主体是最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青年大学生,他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在发展项目上也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活跃思维,多方向性的项目和新奇的点子能打造一个多元化的众创空间。 三、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建设路径
(一)以“四个结合”为引领,营造氛围,谋划整体格局 1、创新和创业相结合
传统的创业是集中于低科技或者纯科技创业,创新只是在实现创业的基础上才进行的,如果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在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时就强化他们创新创业相结合概念,让他们意识到创业中引入创新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带动新一轮新型化产业的出现,从而激发市场活力。
2、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独立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书面理论知识的教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领广大学生将理论通过实践进行检验,一方面能体现理论的作用意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实践中纠正错误理论,完善缺陷理论,推动新理论出现,从而为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提供更为有意义的指导。
3、校内和校外相结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建立与发展,无论是宣传、建立还是发展,只利用校内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应加强校内和校外的联系。创业资源不充足,物质资源较为匮乏,不利于众创空间的全面完善建立。同时,众创空间是在独立学院的“庇护”下成长起来的,学校对创业项目都会进行引导和辅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创业团队的过分依赖和不能“断奶”,一旦到社会上会受不住风吹浪打。
4、就业和创业相结合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做到就业和创业相结合。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发展,能为本校学生提供很好的创业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内部消化学院内部就业人员,缓解近年来独立学院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同时,发展较好的学院项目,可以作为校友企业为本校学生提供部分就业岗位。
(二)以“四个到位”为基础,完善设施,构建保障机制
“四个到位”可陈述为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场地到位。拥有良好的领导指挥、具体执行、咨询服务以及辅助监督单位,由上到下层层递进,管理有序;各层级人员精良选拔、因事设职、各尽其职、各赴其事,任务一一落实,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和衔接,最终圆满完成;为保证创新创业工作正常运转,独立学院应重视众创空间建立,加大资金支持以保证其正常运转;要想高屋建瓴必须先打地基,建立众创空间的场地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以“四创平台”为特色,强化举措,实现创业人才递进培养
依托本学院所能提供的场地和教育资源为独立学院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搭建平台,形成教育、实训、孵化和实战一条龙平台建设。将创新创业的实际训练作为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出发点,借助所搭建的教育平台,引进优秀人才搭建实训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提出,进场进行创业比赛以选拔优秀创业项目,让各个项目在实训平台中得到锻炼,并对其进行孵化培养,成功搭建孵化平台;经过教育、实训和孵化三个阶段,各个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通过选拔,使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实训基地,为他们提供实战平台。 (四)以“四全效应”为成果,彰显成效,开拓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
创业教育全覆盖,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与校外齐驱,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从而使众创空间良性建立与发展;创业实训全链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更加有用的理论知识;创业孵化全方位推进,知识输送、实际锻炼、氛围营造,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创业实体的全学科,鼓励各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王富伟. 独立学院的制度化困境——多重逻辑下的政策变迁[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02:79-96+189-190.
[2]陈会萍,吴洁. 关于独立学院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思考[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58-60+68.
[3]代君,张丽芬.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模式[J].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48-252. [4]金玲,殷春华.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15,04:85-86.
[5]王佑镁,叶爱敏. 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基于创新2.0的功能模型与服务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1:5-12.
[6]王涛. 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与建设路径探微[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1-43+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