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4期 总第108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IC RESEARCH GUIDE No.34,2010 Sefial No.108 论城市特色建设的乡土之路 郭 璁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基于对城市特色问题的分析,指出城市特色建设的出发点是城市对于其乡土性的传承。城市的规划设计 与建设必须根植于所在地域的自然特性、城市的历史及社会文化特性。通过对城市乡土环境的评价的研究,制定相关 相关规划策略及设计导则,并在实际建设中加以运用,营造出城市的个f生特色。 关键词:乡土性;城市特色;自然特性;人文特性;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161—03 引言 走过不少城市(镇),常有似曾相识之感。这些城市尽管 从地域上来说相距千里之遥,但缺乏各自的地域或文化特 性。毫无特色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一大问题,原因何在?归根 结底,因为它们缺乏其特有的个性和意义象征,因此也就缺 乏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和意义应来自于城市从所处地域中 方水土养一方人”,所处自然地域所孕育的人的创造使得城 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出基于自然特性的人文特性。 城市的乡土性除了其自然特性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城市建成物质环境特性,包括城市生态系统特征、其历史 及现存的形态特征、建筑特点及街区特征等;城市的文化环 境特性,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城市的社会环境特性,包括 经济、生活方式、民俗民风、交往等;同时,还包括其动态发 展。正是城市所具有的乡土特性,使城市具有了区别于其他 城市的个性和意义,也使它具有了可识别性及特色。从这一 所汲取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特性,城市的建设背离了自身所 在地的乡土特征,是当今中国城市缺乏特色的原因之一。建 设有特色的城市,必须走一条乡土之路。 一角度而言,乡土性的保持,是城市特色的基本策略之一。 中国城市环境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不断弱化已是不争的 、城市特色的乡土之根 事实。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全球城市网络系统中社会 文化的交互影响越来越强,市场主导背景下利益的驱动使城 市所在地域的自然特性、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文 (一)乡土释义 “乡土”所涵盖的是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概念。其基本释 义有二:一指本乡本土、故乡,意指一个人出生的地方,先秦 特性逐渐转化,一些快速而短期性的建设模式忽略了城市所 处区域自然特性的因素及根植于特定环境的社会文化因素. 其结果使城市与所在地域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 境的有机联系被割断I 。利益驱动下的市场开发和建设往往 《列子天瑞》中的“友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我国最早提出“乡 土”一词的文字记载;二是泛指地方,《晋书・乐志下》有云: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 从其基本含义可以看出,乡土的范 围可以从部落到村、市、县、地方,甚至国家,有狭义的和广义 的理解。人们认同故土、辨别他乡,是因为每个地方有着有别 着眼于眼前的个体物质利益,而不可能兼顾城市及其所在地 域的整体利益,极易忽视该地域的自然承载能力和文化传承 。 城市的绿地系统、历史街区等对于城市特色建设至关重要的 因素恰恰难以从经济角度激发市场,吸引投资,因此常成为 经济利益的牺牲品,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作为城市象征 意义及其社会生活的载体,城市的空间特征一旦由大量的外 于他方的区域特性,即其乡土性。乡土性不仅存在于乡村,同 时也存在于城市和野外自然环境。从广义上讲,它不仅仅属 于物质或视觉范畴,而且涵盖了一个地区所具有的地域自然 特性和由此衍生出来的人文特性,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密 切。一般地说,它是当时、当地人们整个生活方式的反映,与 人的生活息息相关[31。 (二)乡土性与城市特色的形成 来因素所占据,并且在众多城市中同时出现,必会同时引起 历史文化的延续被割断,各城市自身的个性特征极易消失。 城市依托于某一地域而存在,与区域其他组成部分密切 关联,它脱离不开自然赋予的物质特性,又不仅限于此。“一 收稿日期:2010—10—19 二、城市特色建设的乡土之路 大量中尉城市中,在漫长岁月中积淀出的城市形态和传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Z071) 作者简介:郭璁(1970一),女,江苏如皋人,高级规划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统文化等乡土特征正在逐步消失,必然城市个性消亡,城市 特色的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同时,短期行为的快速建设极易 形成城乡间的对立,割裂城乡及所处地域其他组成元素的联 系,使城市的个性发展失去立足点,有违“城乡一体化”的总 体目标。 城市的特色丧失因乡土性的缺失而起,脱离了原有乡土 限可能导致规划与设计中对传统元素和技术的忽视;另一方 面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客观因素也对此有所制约。 谈论城市特色的丧失时日并不为短,然而问题日益严 重,泛泛而谈或大声疾呼并不能成为城市特色丧失问题的解 决途径。对于专业规划设计人员而言,如何使专业理论与技 术的应用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是在城市规划建设角色链中 得以发挥真正作用的要素。因此,切实可行的研究与应用势 在必行。必须针对具体城市处在区域物质及文化上各项组成 要素进行量化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规划策略及设计 导则。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环境特征评价体系并切实 贯彻运用十分重要。根据对城市乡土性的基本分析,笔者认 为,对于城市环境特征要素的量化研究应包括城乡环境的生 之根的城市建设,其特色无从谈起。重新认识和传承城市所 在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性,挖掘其乡土根源,是一条值得思 考的途径。 (一)基于乡土性广义理解的城市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背景下,应从广义角度深层理解乡 土的内涵,将城市与其所处的区域视为一个有机体,遵循复 合系统原则进行研究和规划,深入挖掘城市特色营造的根本 态状况、空间体系评价、城市社会生活和人文环境几个部分。 1.城乡环境的生态状况评价。如地理特征、植被及其他生 依据,保证城市的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基础,立足于其乡土 性进行研究、规划设计与建设。 (二)城市乡土环境的要素评价与应用 城市特色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由于对具体城市处在 物的多样性等。乡土性离不开生态基础,应建立城市与自然 环境之间的纽带,保持两者间的有机联系和完整性,形成渗 透交融、具有地域内原有自然特性的生态网络 ;在城市中应 以原有自然环境中的物种特色和配置模式为基础,结合自然 基质,组织城市与乡村的绿色廊道和物种联系,建立城市区 域自然环境斑块,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用。同时,分析研究城市 及区域在发展中的可承载能力,寻求城乡之间在空间资源上 的快速整合,以使城市建设可持续。 2.城乡环境的空间体系评价。包括城乡间的空间联系、城 区域乡土特性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其物质及文化上各项 组成要素的量化研究,使得乡土性的传承在规划设计与建设 中无所依据,只能局限于功能性的规范指导或表面的视觉效 果,城市的建设无法成为高效运作和区域自然肌理及文化传 承的结合。与理论研究相对应,城市乡土性的缺失还在于规 划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的继承和更新问题。一方面由于观念局 Al地理特征 A生态因子 A2生物多样性 城 市 环 B1城乡间的空间联系 B2城市空间肌理 B3城市公共空间 境 特 征 组 B空间体系因子 B4城市街道 B5建筑物形式 B6城市标志物 B6建造技艺…・ C1区域经济基础 成 要 素 指 标 集 C社会生活因子 C2生活方式 C3民俗活动 D1历史沿革 D2文化脉络 D3艺术类别与特征 城市环境特征组成要素指标集图 ・-——162--—— 市肌理、城市公共空间特性、城市街道及建筑物形式特点、城 市标志物的个性等。具体应用中,应基于原有区域景观格局 使建成与自然区域成交织渐变形态,形成良好过渡;以原有 (三)基于乡土性研究的政策与建设管理 在当今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作为城市建设的的主导者, 政府的政策及其管理措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规划设 城市肌理的分析研究为基础,进行城市空间体系的组织,渐 进发展,形成有机的空间格局,保持原有区域空间特征;人工 物的建造活动应顺应自然,符合环境特点和历史传统。一方 计人员与公众组成的三角形角色链中,专业理论和技术在衡 量各项因素和制定政策的过程所起的作用仍然可有很大改 善空间。 面,研究城市的起源和历史文物及街区等物质财富的特性, 继承和发扬城市在物质形态上的传统和地方特色。城市中的 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和绿化环境,以及某些传统的建筑形式, 具有特定自然环境影响下长期形成的风格,是历史遗留下来 在政策管理层面,应对乡土性问题密切关注,中国的城 市发展应立足于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特征,需要时刻关注脚 下的这片土地[10】。首先,应基于城市乡土环境评价,对城乡 的整体形态及文化建设进行长远战略性部署,健全各种规 划建设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确保城市的建设在 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传承地域特征;其次, 对城市特色建设的研究、保护与建设资金给予全面支持和 保障;第三,在各方利益和作用的权衡方面应进一步完善, 重视公众对于属地感的需求以及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支撑作 用,以使各方力量在保持乡土性和城市特色营造的过程中 起到最大效用。 的优秀物质文化遗产,并已成为城市的识别物,应加以继承 和发展 。另一方面,在新的规划与设计中可提取相关元素进 行创新,走“新乡土”之路,更为真实地表达新的建成环境与 原有城市肌理之间的关联f}1。使城市在物质形态上的乡土性 得以延续,加强城市的可识别性。此外,还应注意从传统的建 造技术中汲取有用经验并加以发展,作为城市乡土性建设的 技术支撑。 3.城市社会生活评价。包括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基础、生 活方式及民俗活动等。通过这些乡土性要素指标的衡量与运 用,权衡市场利益与城市总体利益,保持城市社会生活氛围 的乡土性,体现不同城市的传统,形成显著差异从而构成独 特的城市个性形象[91。 结语 城市的特色及其生命力在于多样化与个性化,其根本保 证在于其乡土性的保持。城市的加速发展、全球化等因素固 然带来一系列冲击,然而客观因素最终因主观因素而起作 用,因此,建设城市特色,必须将城市的乡土性问题置于时代 4.城市人文环境评价。指长期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特性,包 括其历史沿革、文化脉络与艺术类别与特征等,正是这些文 化特性构成了一个地方的乡土情谊,使居留各其情依依,离 去者有故土之思。 背景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评价和研究,并付诸实践,走自己 的乡土之路,使城市的发展从容应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 流和冲突,才能营造出城市的个性特色。 参考文献: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7. 【2】夏征农.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5. 【3】肖达,张捷.在全球化进程中大城市周边地区的演变与发展[J1.城市规划汇刊,1998,(5):63—78. 【4】Lichfield N.Economics in Urban Conserva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5. [5】阮仪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上海城市规划,2004,(6):l1一l4. 【6]刘滨谊,温全平.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07,(1):84—89. 【7】郑醉文,沈清基.基于用地多样性评析的城市生态建设及规划调整[J].城市规划学刊,2008,(5):7—60 【8]支文军,朱金良.中国新乡土建筑的当代策略[J】.新建筑,2006,(6):6—82. f9】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182. [10]孙施文.中国的城市化之路怎么走[J].城市规划学刊,2005,(3):9—17. Discussion on City’S Vernacular Way and Creation of It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GU0 Cons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China) Abstract:Based on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 of city,the study points out that succession of vernacular characteristic is the basis for ere— ation of city’s distinguishing feature.The natura1.historical and social-cultural features must be emphasized in city planning and urban de- sign.in order to keep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of a city.Base on evaluation of a city’S vernacular environment.relevant strategies and design disciplines should be out]ined and be applied into the practice SO as to create the city’s unique feature. Key words:local characteristic;city characteristic;natural feature;humanity feature;identiifability 【责任编辑安世友】 一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