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 《诗情画意——体味古典诗词中的斑斓色彩》 ——艺术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裴征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三中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本学年编写的校本教材为《诗情画 意——体味古典诗词的斑斓色彩》,现将总体编写思路和讲授内容做简单梳理。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O5—019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界对语文 重要依据。随着我校艺术生源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性格 校本课程的开发越来越重视。我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 特点和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他们一方面 发在2009年开始的河北省新课改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性情活泼,比较浮躁,厌恶古代诗文;另一方面又情感 适逢我校处于向完全艺术高中的转型过程中,语文教 细腻,期待心灵鸡汤的呵护。因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 师面临的校本选题和编写工作就更需要操作性和实用 学生需要用现代语感来满足他们的审美阅读需求。我 性。笔者在本学年编写的校本教材为《诗情画意——体 在文学领域找到了这样一个切入点:将音画融入诗歌, 味古典诗词的斑斓色彩》,现将总体编写思路和讲授内 透过斑斓的色彩让学生感知诗情画意,力求为学生打 容做简单梳理。 开欣赏古典诗词的一扇窗。校本课题定为《诗情画 一、校本教材及学情分析 意——体昧古典诗词中的斑斓色彩》。 1.校本选题构思及学情分析。学情是我选题定题的 2.编写定稿思路。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最大的特 面对信息时代给高中语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学 堂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发现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方 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延伸到广阔 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敢于发表独特见解, 的网络空间。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我们布置 并通过具体的训练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 学生课前上网搜集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文字、音频、视频 例如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我们规定查阅的资料必 资料,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课文变得直观生动起来,既 须和课文内容相关,最多用五句话讲完。这就促使学生 丰富了课堂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问题意 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从零散的课程资源中提炼出 识,开辟了一片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知识的关键和精华。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丰富课程资源。在课堂 3.恰当处理教材文本与其他资源的关系。从高中语 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跨学科知识内 文教学实际看,教材文本与其他资源的关系是本与末 容、方法过程、组织形式等多元多维的呈现,通过形式 的关系,其他课程资源提供的各种信息包括图像、画 多样的语文活动,能够拓展丰富课程资源,提供较学科 面、声音等,应该是源于文本、高于文本和服务于文本。 课程更宽松、更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 教师要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按学生认知发展的要求,对 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资源合理利用,以课堂为桥梁,立足教材,以生活为基 二、高中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 点,重视应用,将语文知识与相关资源结合起来,真正 课程资源相对于人来讲是外在的,具有价值潜隐 体现两者主与从、服务与被服务、学科与工具的关系。 性,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高中语文课程改 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利用。 革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构建新的开放型语文教学 1.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 体系中不可回避的要素。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潜 着指导的作用,对于业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融 心研究学生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经验和课程标准的 合自身智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落实遴选、组 要求,促进动静态资源的生成与合理应用。引领学生在 合、改编等加工处理,将动态的课程资源演化为新的教 浩瀚的资源大海中乘风破浪,奋勇驶向成功的彼岸。 育增长点。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师生多向互动中的 参考文献: 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落实,让 [1】胡明强.试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fI1_中国校外 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产生l+l>2的效应。 教育,2010,(6). 2.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 [2]颜廷发.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阅读与鉴 导学生自觉利用课程资源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必然要 赏,2010,(8). 求。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良好的课 【3】陈荣华.新课改视域下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学课程辅导,2010,(11) 一195— 【课程建设】 点在于表情达意。我的编写思路设计为“诗中有画”和 “画中有情”两部分。由“画意”人“诗情”,由“感性认识” 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由“看热闹”升华为“看门 道”。 承古典文化。 (二)合作探究 1.感知色彩。请找出下列诗句中包含的斑斓色彩, 并试着描述诗歌的画面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 二、教学重难点 既要给学生一个诗意的感染,又要让学生学有所 乐、学有所获。基于以上考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体味诗情。下列诗句中都有红色,情感有何不同? 教学重点设计为:用现代审美眼光关照古典诗词,用斑 斓色彩勾勒古典诗词中的美丽与哀愁。教学难点为:激 活内心深处的诗歌情结,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兴趣及 语言表述能力。我的教学主线是:由画意人诗情。 三、教学目标 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 t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花。”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不能盲目赶进度,必须切实实 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维理念,我将 教学目标设计为:(1)知识目标——感知色彩;(2)能力 目标——品读诗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守望 诗意。之所以用简洁的文字呈现,一是希望减轻学生学 习的心理压力,二是希望能直切主题,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设计 元稹《行官》:“宫花寂寞红。”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 . 学生抢答,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同种色彩,也 可以有异样诗情。教师在此做小结:不论是一字之情, 还是色彩交织,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一字境界。“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绿”字还可 换成哪些字?有何妙处?在学生讨论之后,引出本节课 的教学难点——炼字题。 (三)突破难点 ’ ・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教学目 标为标准”,校本选修课又需要注重调动学生兴趣和能 力的迁移。由此我将教法确定为: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 设计。 校本课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适当渗 透高考题型,为高考服务。因此我将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为学生整理如下:释词义,描景象,点情境,析手法。并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为例详细说明。最后用一道 题来验证学生的掌握情况:“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 而暮山紫。”是王勃的名句,请试着分析其中色彩词运 用的妙处。 我的校本课程设计为6课时,分别如下:在此将第1 课时的教学过程做一个阐述。第一课时课题为《诗中有 画》。我将教学环节和时间安排如下:(1)激趣导入(10 分钟);(2)合作探究(15分钟);(3)突破难点(15分钟); (4)课外延伸(5Yt钟)。前两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性,后两个环节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较好实现了两者 的结合。下面我们具体来看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努力在“趣”字上做文章。我用l0分钟的时间导 (四)课外延伸 诗歌中的光色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内涵,色调则是 文化符号,读者能从中窥见诗歌的内涵和丰富的文化 意味,获得更多诗里诗外的知识。 课下作业让学生自查诗歌中色彩的明暗表现以及 作用,下节课由小组形式在课上交流。 五、教学反思 入,目的是拉近学生和古典诗词的心灵距离,这不仅是 为了这一课时,更是为了整个课程的开展。为学生出示 在电影《非诚勿扰Ⅱ》中被追捧的小诗《见与不见》,背 景音乐为《天空之城》。当音乐响起,学生不禁被感染, 陷入了沉思之中。在同学的深情诵读中,我和学生们都 深深被感动了。 本课的主题是古典诗词的欣赏,我为学生出示的 第二首诗回到了诗歌的源头《诗经》。我选取了《蒹葭》 1.教学理念的转变:由“授受式”转变为“对话式”。 2.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了解学情是备课的关键环节。 4.争取让学生成为校本课堂的“老师”。 总之,广大语文教师要更新课程观念,增强开发语 这一部分。学生对此很熟悉,但他们不熟悉的是邓丽君 在80年代流行的歌曲《在水一方》就是由此改编的。当 歌声响起,学生兴奋不已,并且真实感受到了原来“诗” 和“歌”真的为一体。 基于以上的情感铺垫,我适时为学生提出一个比 较理性的问题: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需要GDP,更需要 文课程资源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 身的优势,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 融合的全新的语文课程体系,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 内涵。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在还处 在探索的阶段,只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站在 课堂上的一线教师,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立足本土,立足实际,既注重开发,更注重利用,我们就 DNA。请问:什么是中华民族的DNA?学生争相回答, 如:京剧、古代服饰、古代文学等。经过我的点拨之后, 师生达成共识:我们要诗意地守望古典文化,用青春传 有理由相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之路,将会越走越 好,越走越远。 一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