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

来源:一二三四网
 “有余数的除法”评课

渡舟小学 袁明芬

听了秦碧会老师执教的“有余数的除法”有很大收获,她在课堂上的沉稳、机智和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老师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玩游戏让学生猜一猜:一个数除以5,玩5个手指头,余数是几就猜是哪一个手指头,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本节课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起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但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知识点,如何将这一新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它能促使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过渡,学生的思维从已知过渡到未知。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老师注重从学生的数学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熟悉的分草莓活动:“把6个草莓,平均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入手,让一个学生上台分草莓,写出除法算式6÷2=3(盘)。接着“把7个草莓,平均每2个分一盘,可以分几盘?”又让一个学生分一分,老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没有分完”。草莓有余下的,从而引出一个新的数“余数”,揭示课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探究知识体验,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3.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验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老师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记下记录单。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1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除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4.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了这一特点,把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横式的写法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老师整堂课从“创设情境——动手操作——数形结合——猜测验证——综合应用”几个环节,结合课件再利用小棒根数的增加时,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而利用实物摆小棒到抽象的一种数学思考,帮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余数<除数”,调动了学生的开放思维。在本次操作中,学生有效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老师的评价精彩,学生学习表现积极的,课堂容量大,板书设计规范,大量的练习题,以闯关形式来进行,难度逐步加大,激发了学生挑战的欲望。课后回到手指头游戏,揭开秘密,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汇报时有一个算式“12÷4=2”,老师没有发现算式结果错了。总之,通过这次听课,我要从中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使课堂在快乐,紧凑的活动中进行。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