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秋战国策士的游说艺术

来源:一二三四网
语文学刊 2016年第9期

春秋战国策士的游说艺术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随州 441300

[摘 要]诸侯混战,群雄争霸,战火绵绵。大动荡、大变革的历史演进时代,为谋臣策士提 春秋战国时期,

肖武

供了施展才华的绝佳机会和条件,涌现了一批口若悬河、雄辩恣肆的纵横家。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策士游说于各《,诸侯间,研判时局,陈说利弊,出谋划策,以逞其能。审视《左传》战国策》我们深切感受到历史风云的变幻,同时也是学习语言艺术,尤其是论辩艺术的极好范本。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I206.2 [A [1672-8610201609-0004-02

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 春秋战国之际,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卓越才干,演绎了一曲曲辉煌壮丽的篇章。特别是他们的游说艺术颇为后人推崇,如张仪的反间计、苏秦的合纵说皆传为佳话。下面对春秋战国策士的游说艺术试作分析。

一、转移矛盾、分化瓦解术

在正面交锋、敌我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巧妙地把这种正面冲突迁移到其他方面,隐藏起来或使之弱化,演变成敌方自身的一种内部矛盾,以达到使其失去盟援、自相矛盾、不攻自破之目的。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

矛盾,坚定了秦伯不与晋侯结盟的决心。最后,秦与郑之盟,晋军亦去之。可见,烛之武这种转移矛盾、分化瓦解术挽救了一个郑国。

二、类比设喻、正反剖析术

在暴虐专横、刚愎自用的君主前,想让他接受逆耳的忠言劝诫,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为让自己的观点能容易阐发,往往需要借助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进行。类比设喻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比喻论证的过程中加上正反剖析,比较的过程中要表达的观点不言自明,水到渠成。禁止、杀戮的镇压手段堵塞言路。邵公为劝谏他,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形象比喻,说明钳制人口,后果必危身亡国,接着他引用古代天子从十二个方面纳谏求治的事例,进一步说明广开言路,求通民情,才能“。然后,事行而不悖”又从正面设喻“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来形象说明“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最后,乎兴”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推论出“壅民之口”必将败亡的结论。这种比喻,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将抽象的说理形象化,生动地印证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历史规律,弘扬了“民言不可壅”的民本思想。

但周厉王对邵公的劝谏置若罔闻,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举奋起,把他流放了,拥周公、邵公执政,史称“共和。政治”

三、因小见大、以己推人术

于细微处挖掘深邃的道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再辅之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来强化。这种方法微言大义,有理有据,

《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周厉王是个大暴君,他采用

[关键词] 春秋战国; 策士; 游说艺术

个强国的进攻,大军压境,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烛之武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去见秦伯,临危不惧,毫无奴颜媚骨、卑躬屈膝之态。他闭口不谈妥协、求和之事,却恳切地说郑国的确会灭亡,但郑国真的灭亡了,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秦伯一直没有认真考虑过,所以烛之武的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秦伯的深思,同时又把秦、郑的矛盾转移了。烛之武又从地理位置上深入剖析,郑国居东,秦国居西,晋国处其中。郑国和晋国毗邻,郑国灭亡了,无非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相反秦国的势力却相对削弱了,而且秦国也。若“相应失掉了一个要好的“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再者,困,君亦无所害”秦国曾经帮助过晋国,晋国答应将。烛之武把矛盾焦、瑕两地割让给秦国,但“朝济而夕版焉”转嫁于秦、晋之间,又旧事重提,重揭伤疤,煽动并扩大这种

[作者简介]肖武,男,湖北随州人,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文学教育。

—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文学纵横 肖武/春秋战国策士的游说艺术说服力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邹忌通过“我孰与城北徐公

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又如《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说齐宣王“曰:齐南有太山,东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多角度夸赞齐国的强大,铺陈齐国的优势,让齐宣王动心,为合纵奠定铺设道路。

策士善于揣摩对方心理,为了出奇制胜,喜欢危言耸听,其意图就是给对方施加一种巨大的精神重负和心理压力,在惶恐中失去判断力从而顺从自己的主张。如《范雎曰臣居山,“东》范雎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范雎首先指出了太后专权和大臣骄横的不利实情,然后揭示弑君丧国的潜在危害,这对于秦王可谓晴天霹雳,振聋发聩,让秦王感到“岌岌可危,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又如《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甘罗游说张唐,连用两个对比发问,接着指出武安侯的悲惨下场,质问张唐不知死之所,如此毛骨悚然的话语让张唐感觉命悬一线、危如累卵,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张唐乖乖就范。在《战国策》中张,仪说秦连横、蔡泽说范雎归印,无不是抓住对方的“死穴”危言恐吓,达成目的。

六、二难辩驳、进退维谷术

二难推理是有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选言前提组成的推理,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假定,推理出两种结论,让对方无论是肯定或否定其中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法自圆其说,摆脱困境,从而使之败北。如《秦宣太后爱魏,丑夫》秦宣太后将死时立下遗命,准备让和自己私通的魏丑夫殉葬,魏丑夫害怕,请秦臣庸芮为之游说,庸芮以“死者为有知乎”来质问太后,运用二难推理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死者之无知矣,何为空以生所爱葬于无知之死人哉!”二是“若死者有知,先王积怒之日久矣,太后救过不赡,何暇乃私魏丑夫乎?”庸芮运用二难推理让秦宣太后左右为难,最终挽救了魏丑夫的性命。

另外,还有蔺相如、范雎等人,他们有勇有谋,敢于斗争,有牺牲精神。在危急关头,破釜沉舟,舍身救国,表现出刺客的威猛。这种方法往往使对方不寒而栗,阴谋也为之破产。【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M].2006.

()学学报,19992.

[]]张宇.略论《战国策》的语言论辩艺术[陕西广播电视大2J.[]朱东瑞.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3M].[]]温珍琴,谢士华.试论《战国策》的譬喻艺术[牡丹江大4J.

()学学报,2005,143.2006.

美?”来对妻、妾、客三人进行考察,结果三人答案一致。但当“邹忌真正与徐公见面后,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容貌的美与不美和各个审美观有关,远甚”原非重大问题,但邹忌却能从中悟出治国之道。他认为“吾妻之美我者,私。他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王之蔽甚矣!”齐王便很愉快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广开言路,明察是非,修明政治,达到了“皆朝于齐”的大好局面。这种方法不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取胜,而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来打动人,实事求是,真实可信。

四、避实就虚、欲擒故纵术

在实际矛盾冲突很明显的情况下,避开这种现实,从其表面看来与此无关的地方说起,在麻痹对方注意力的情况下,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再巩固、扩大和渗透,逐渐润物细无声地靠近问题的实质,使对方自然按自己设计的思路发展,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彻底征服对方,达到解决实际矛盾冲突的目的。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明知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以己推人来劝谏齐王,从生活细节推理出

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情况下,愿见太后,至而自谢,闭口不谈国事,却和太后拉家常,说自己虽然很想来看太后,但脚有病,不能疾走,有很长时间没有看见了,不知太后的玉体如何?日食饮得无衰乎?后又把自己的饮食起居的经验提供“。在情况好给太后。几句贴心的家常话后,太后之色少解”转,向预定的目标发展时,触龙没有急于求成,立刻谈长安君之事,却又进一步绕弯子,说自己想在没死之前,替儿子在朝廷中谋个补黑衣之数的肥差,随后两人又围绕男人和女人谁最怜爱子女这个问题展开论争,触龙使用激将法,说“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这才触及实质。太后不承认,触龙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明智作———位尊而有功,法—奉厚而有劳。最后,太后心悦诚服地,送子为质。从“入而徐趋”到“恣君之所使之”足见触龙避实就虚,老谋深算。

五、铺张扬厉,危言耸听术

策士在分析天下形势时,为了突出利弊,就会列举一组现状、实例和史实来渲染气氛,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起到蛊惑和利诱的效果,言利以诱对方,言害以警对方,敲山震虎,振聋发聩,为实现游说目的奠定基础。

苏秦最早选择秦国来实现他的连横理想,他到秦国游说秦惠王,一开始极力宣扬秦国的山川之险和国力之盛,就大“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量铺陈秦国大好的形势。如《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

—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