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来源:一二三四网
战国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的国别史料汇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 重要文献。 全书以谋臣策士的阴谋权术为中心, 记载了春秋以后 到楚汉以前 240 多年间各国的政治、 军事、外交方面的事件。《战 国策》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 对后代传纪文学和传 奇小说影响深远,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语言方面,《战国策》 以记言为主,善于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语言精练生动,文笔奔 放,巧用寓言、比喻,寓意深刻精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 力,在语言艺术上达到极高的成就。唐人刘知几在《史通 ?叙事》 中说:“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 主 . 然则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战国策》语言 简明畅达,堪称“述作之尤美者”。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战国 策》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

一、委婉含蓄,曲折达意 战国时代,周室衰微,群雄并峙,诸侯混战,各国使者往来 频繁,外交活动风起云涌。各国君主推崇以谋略制伏敌国,各类 谋臣策士纷纷云集各国朝廷,为其所效劳的国家或君主出谋划 策。《战 国策》的谋臣策士长于辞令,巧言善辩,特别是在各种 紧要危急关头, 使用大量含蓄婉曲的委婉语, 往往能使一触即发 的战争平息,使国家转危为安。 王力先生曾经说“在封建社会里, 说话有所顾忌,怕得罪权贵、统治者,以致惹祸,所以说话时, 往往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99 年 6 月版 )季绍德先生也说:“在一定的 语言环境里, 遇到直说会强烈刺激对方情感或预计

直接表达会影 响语言效果的时候。便不言本意,采用一种委婉曲折的话来表 达。” (季绍德《古汉语修辞》,吉林史史出版社, 1986 年版) 《战国策》中的委婉语温和客气,态度恳切。

在《战国策 ?齐策四》中,“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 以先王之臣为臣。 '”这句话表面上的意思是齐王不敢任用先王 的臣子,而实际上,齐王则是想解除孟尝君的职务。由于孟尝君 当时在齐国威望高、势力大,因此,不敢明说,而采用含蓄委婉 的语言来表达。

在《战国策 ?魏策四》中,“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 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 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在消灭了韩国、 魏国之后,派人以五百里土地来换取安陵国, 安陵君不想答应他的无理要求, 但又畏于秦国的强大, 不敢直言 拒绝,只好委婉地推托。 先是感激秦王对他的恩惠, “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然后借助先祖先宗的遗产,“受地于先王”,婉转 含蓄地拒绝,“愿终守之,弗敢易”。安陵君运用委婉语保全了 自己国家的领土。

在《战国策 ?燕策三》中,“久之,荆卿未有行意。秦将王 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 惧,乃请剂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 哉?'”秦国灭亡赵国后,继续向北进兵,到达燕国南界,太子 丹惊慌失措,急切希望荆轲立即赴秦, 去刺杀秦王。 他内心着急, 但又不敢直说,怕触怒荆轲,只好委婉曲折地表达,“秦兵旦暮 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言外之意是秦兵马上要 来了,你享受“太牢异物”、“车骑美女”的时间不多了,赶

紧 出发去刺杀秦王吧。 太子丹语言客气婉转, 态度恳切, 入情入理, 这才引发了荆轲向太子丹献计献策并进而义无反顾地舍身去刺 杀秦王。

二、成语俗语,简洁凝练

《战国策》 是一部汇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言辞策论的重要文 献。现存出自 《战国策》的成语多达上百条, 这些成语内容丰富, 耐人寻味,说理、论辩精辟犀利,成为后代典籍中极为重要的成 语源。

出自《战国策 ?西周策》中的成语:百步穿杨、百发百中、 前功尽弃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中的成语: 《秦策一》:比比皆是、侧目而视、抵掌而淡、前倨后恭、 悬梁刺股、挟天子以令诸侯、引锥刺股、羽毛未丰、清官除道; 《秦策二》:曾参杀人、两虎相斗、坐山观虎斗;《秦策三》: 远交近攻、食不甘味;《秦策四》:积少成多;《秦策五》:末 路之难

出自《战国策 ?齐策》中的成语:

《齐策一》:吠非其主、毂击肩摩、挥汗成雨、接袂成帷、 门庭若市、以一当十;《齐策二》:战无不胜、画蛇添足;《齐 策三》:比肩而立、 不自量力、布衣之交、 随踵而至、犬兔之争; 《齐策四》:直言不讳、狡兔三窟、安步当车、归真反璞、高枕 而卧、扶老携幼;《齐策五》:寝不安席、折冲尊俎

出自《战国策 ?楚策》中的成语:

《楚策一》:心旌摇曳、被坚执锐、狐假虎威; 《楚策二》: 贸首之仇;《楚策三》:桂薪珠米、食玉炊桂;《楚策四》:见 兔顾犬、亡羊补牢、峻阪盐车、与世无争、惊弓之鸟

出自《战国策 ?赵策》中的成语:

《赵策一》:漆身吞炭、危如累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赵策二》 :胡服骑射、不可同日而语; 《赵策三》:不遗余力、 弹丸之地、天崩地坼、排难解纷;《赵策四》:交浅言深

出自《战国策 ?魏策》中的成语:

《魏策一》:高枕无忧、积羽沉舟、四分五裂; 《魏策四》: 冠盖相望、南辕北辙、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 ?韩策》中的成语:

《韩策一》: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韩策三》:井中求火 出自《战国策 ?燕策》中的成语:

《燕策一》:转祸为福、同甘共苦、千金市骨、尺寸之功; 燕策二》:长驱直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坐收渔人之利; 《燕策三》:无可奈何、图穷匕见、一去不返、痛入骨髓、肝肠 寸断

另外,《战国策》中,还有许多谚语、俗语,简短精悍,富 有哲理性、说服力,广为文人策士所运用,这也成为《战国策》 语言艺术的一大特点,文学价值极高。如:

众庶成强,增积成山。《东周策》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秦策一》 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秦策一》 树德莫如滋,除疾莫如尽。《秦策三》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秦策五》 矜功不立,虚愿不至。《齐策四》

骐骥之衰也,驽马先之;孟贲之倦也,女子胜之。《齐策五》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楚策一》 于安思危,危则虑安。《楚策四》 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赵策一》

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元为贵知也。《赵策一》 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赵策一》 疑事无功,疑行无名。《赵策二》 战胜而国危者,物不断也;功大而权 不入也。《赵策二》

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赵策二》 信不弃功,知不遗时。《赵策二》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赵策二》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赵策二》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也。《燕策三》 仁不轻绝,智不轻怨。《燕策三》 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燕策三》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中山策》 三、比喻寓言,生动形象

《战国策》中的比喻、寓言故事俯拾皆是,谋臣策士善于运 用生动有趣的比喻、 寓言故事进行说理, 而且大多以动物、 植物、 人体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事物为喻体或假托, 去谈论严 肃的政治问题和人生哲理, 这些鲜明活泼的比喻、 寓言故事能够 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让人心领神会,倍感亲切,意趣 横生,并借以引起强烈的共鸣而达成共识。

轻者,地

在《齐策三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中,孟尝君想赶走一个 对他不敬的舍人, 鲁仲连劝说孟尝君时用了三组比喻: “猿猴错 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 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洙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 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鲁仲连用三组比喻,具体生动地说明 每个人都有长处、短处。言外之意是“舍人”也有所长所短,所 以他劝孟尝君“故物舍其所长,知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鲁仲连运用形象的比喻,曲喻旁譬,以喻进谏。以喻说理,成功 地劝阻了孟尝君。

在《宋卫策 ?公输般为楚设机》中,墨子为了说服楚王不要 攻打宋国, 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事理, 最终使楚王放弃让公 输般攻打宋国的想法。墨子说:“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 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 糟糠而欲窃之。”墨子以“文轩”、“锦绣”、“粱肉”比喻楚 国的富有。以“敝舆”、“短褐”、“糟糠”比喻宋国的贫乏, 使楚王明白攻打宋国无利可图。 这种比喻形象、 生动,令人信服。

除了比喻, 《战国策》中还有许多优美动人的寓言故事,据 统计有近 50 则,很多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以成语的形式活跃 在我们当代的语汇中, 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画蛇添足”、 “狐假 虎威”、“惊弓之鸟”、“三人成虎”、“南辕北辙”等。这些 寓言故事寓理于事,深入浅出,具有诱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齐策三 ?齐欲伐魏》中,齐宣王想要攻打魏国,齐国赘 婿淳于

髡机智地为齐宣王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 使齐宣王放弃了 攻打魏国的念头。“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 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 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而获之,无劳倦之苦而 擅其功。”淳于髡以犬兔追逐拼杀而田父坐收渔利的寓言故事, 来说明齐国、魏国相斗,只会两败俱伤,而使秦国、楚国得利的 道理,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另外,“两虎相斗,一举而兼”、 “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等寓言故事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形象 突出,说理深刻

在《赵策一 ?苏秦为赵王使于秦》中,苏秦为赵国采取连横 政策而出使秦国。可回赵国后,连过三天,赵王都不接见他,苏 秦怀疑赵王听信了别人的谗言。但自己的猜测又不宜对赵王直 说,于是,苏秦假托寓言“两木的故事”,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 想法。苏秦为赵王使于秦,反,三日不得见。谓赵王曰:“秦乃 者过柱山,有两木焉。一盖呼侣,一盖哭。问其故,对曰:‘吾 已大矣,年已长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绳墨案规矩刻镂我。'一 盖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大铁钻然,自人而 出夫人者。'今臣使于秦而三日不见,无有谓臣为铁钻者乎 ?” 苏秦借寓言中的一棵树抒发了自己的郁闷,人们想钻进就钻进, 想退出就退出, 自己已经成为赵王任意摆布的工具了。 苏秦假托 有趣感人的寓言故事, 既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 又收到了良好 的交际效果。

四、排比铺陈,气势充沛

《战国策》中,谋臣策士运用了较多的铺张排比句式,铺陈 夸张,气势充沛,感情奔放,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如《齐 策一 ?苏秦为赵合

从说齐宣王》中,苏秦为赵国合纵而去游说齐 宣王:“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 齐车 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还有《秦 策一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中,苏秦为连横而去游说秦王:“大 王之国, 西有巴蜀、 汉中之利, 北有胡貂、 代马之用, 南有巫山、 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

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 国也。”苏秦的说辞简洁明快,气势逼人,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又如《魏策四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中,庸且出使秦国,对 秦王谈论“布衣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 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 且运用排比夸饰手法, 巧言雄辩, 从而增强了文辞的气势和感染 力量,显示了其超凡的外交语言魅力。

编校 扬彩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