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 扬,kJ,l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an.20o8 V01.12 No.1 第12卷第1期 江苏沿江八市产业同构问题论析 杨 家 栋 (扬州大学经济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区域产业活动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趋于相同。近年来,江苏沿 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有所表现。从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商来看,情况并不严重,对某些产业集 群的形成还可能有正效应。沿江八市应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指导下,大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按照科学发展 观要求,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行业关联度大、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加快行业配套,延 伸行业链,形成行业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为形成制造业基地多作贡献。 关键词:沿江城市;产业经济;结构趋同 中图分类号:F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307—7030(2008)01一O026—06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的产业结构至关重 要。目前在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一定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形成 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探析我国区域 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趋同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从 进行,常见的有两大部类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 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地区主导产业与辅助产 业的结构等。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区域产业活动中, 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区域内构成该体系的 各子系、各部门的构成形式、比例以及各子系间所 处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趋于相同。由于第一 产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第三产业随经济社会发 展程度在各地区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因此,区域产 业结构趋同主要是指各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中存在的 趋同现象,即二次产业内部各部门构成形式、比例 的相似性,而并非指第一、第二、第三这三次产业 结构趋同,也不是指地区两大部类结构的趋同或农 轻重结构的趋同。 产业同构具有极大的负面效应。一方面使得区 域之间相互争夺资源,无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区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 大幅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 位。尤其是沿江八市的发展更是令人注目。但是, 近年来“制造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一 系列负面效应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心。持这种看法 的人比较普遍,似已成为时下的主流观点。那么, 沿江八市之间制造业结构相似程度究竟如何,应如 何正确认识制造业同构现象?本文对此将进行探 讨。 一、产业结构趋同的概念及效应 域内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中去,导致作为区域整体 的某些行业无法获得绝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 的比例关系。对区域产业结构划分可以从多种角度 收稿日期:2007—12—30 地“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经济构架将会造成“重复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E1—004) 作者简介:杨家栋(1944一),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2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建设”,不利于整个区域形成大范围内的产业合理 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协作。 I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J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但是,我们也要从另一方面来看待产业同构。 第一,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某地区出现不同 程度的产业同构是一种必然现象,是地区自身条件 K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L专用设备制造业 M化学纤维制造业 N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所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第二,产业同构 和重复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态,只要不出现 严重的、完全的产业同构问题,不必过分忧虑。第 三,制造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是增强行业和 P造纸及纸制品业 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业 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先导和 前提。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一个具有很强 竞争力的制造业。因此,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就 必须在某个地区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只 要大部分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效益是好的,存在一定 程度甚至较大程度的产业同构是允许的,它是一个 地区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对制造业产业 集群的形成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二、江苏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状况 江苏沿江八市是长三角的重要城市,也是江苏 省的经济支柱。那么,沿江八市是否存在产业同构 呢?我们可以从目前制造业的状况进行分析。 表1 2006年沿江八市制造业中产值居前十大行业 序江苏苏 无 常 镇 南 扬 泰 号全省州 锡 州 江 京 州 州 1 A A C C B A E E 2 B D A B E B M B 3 C C D D H N G F 4 D E E F P C B R 5 E B B E F G F G 6 F F J A G E D H 7 G I M L O F I D 8 H J F J Q J L N 9 I K H H D O H C 1O J L G G J I A L 行业代号: A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B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C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D纺织业 E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F通用设备制造业 G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H金属制品业 R医药制造业 从表1可以看出,沿江八市制造业确实存在着 大多数产业雷同的现象。在全省制造业产值居前的 十大行业中,无锡、常州有9个相同,苏州、南 京、扬州、南通有8个相同,镇江、泰州有7个相 南通一D B E F H 同。特别是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城市在制造业产 值居前的五大行业中,几乎没有多大差异,表现出 高度的趋同性。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得出产业同构 的结论,而应作进一步的研判。 判别产业同构的标准应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指 标为依据,一般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其表达式如 下: r ——— — sij=蚤( ) 硫 埠 其中: 是结构相似系数;i,j是两个相比较 的区域;n是制造业结构包含的产业数,k=1,2, 3,…,n; 是区域i中第k个产业占制造业的比 重;x.k是区域j中第k个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sIj 的值在0和l之间变动。如果其值为0,表示两个 相比较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完全不同;如果其值为 l,说明两个地区间制造业的结构完全相同;也就 是说,它的值越大,说明两个相比较地区间制造业 结构的相似程度也愈大。现以通常制造业的30个 行业为依据,计算沿江八市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相似 系数,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沿江八市制造业的行业分布 是比较集中的。苏州和无锡、南京,无锡和常州, 常州和镇江、泰州、南通,泰州和镇江、扬州的产 业结构相似系数都比较高。但是,问题并不如有些 人想象的那么严重。除了无锡和常州的产业结构相 似系数在O o9以上,其他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高 的也就是0.8左右,更有近一半的产业结构相似系 数在O.7以下。如果说,前几年沿江八市的产业结 构趋同情况较为严重的话,那么现在的情况已经大 大改善,从行业大类看,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是有 一定程度的相同,但并不能说是产业同构。 ・ 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表2沿江八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2006年) 说明:本文所用数据均出自《中国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和沿江八市统计年鉴,恕不一一注明。 三、对沿江八市产业结构的分析 1.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是否真正趋同 产业,苏州主要是丝绸,无锡主要是呢绒,常州则主 要是棉麻纺、印染、针织和产业用布。这些产品虽然 属于同一大类,但很多并不属于同一中类,如按小类 划分则更少雷同。由此可见,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按照制造业中的行业分布 来计算的,它只考虑了行业中的同质性,而掩盖了行 业间的差异性。实际上,在一个大的行业中,还有很 虽有较大的相似性和同质性,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性,其产品品种、技术水平和面向的市场均存在着较 大的区别,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 多具体的行业,它们虽然划分在同一行业内,但在许 多方面仍有很大差异,生产方式各异,原料和市场都 不一定相同。我国经济活动的行业分类有门类、大 类、中类、小类的层次性区别,基本上采用经济活动 的同质性原则划分,但在同一行业内也有一定差异。 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为基本化学原料制 造业、肥料制造业、农药制造业、涂料油墨颜料及类 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因此,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并 不真正趋同。 2.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是否有利于资源有效配 置 产业同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造成过度竞争与 无效率资源配置,造成规模不经济、重复建设,过度 从而导致行业利润率低于全 似产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 争夺外资、资源与市场, 业、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等。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 省、全国平均水平、出现资源无效率配置的现象。又具体分为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业、化妆品制造 业、口腔清洁用品制造业、香料、香精制造业、其他日 沿江八市的产业结构是否有利于资源合理化配 置与产业结构升级,我们可以通过全国、江苏和经济 无锡、常州三市制造业行业成本费用 用化学产品制造业等。其中的化妆品制造与合成洗 最发达的苏州、涤剂制造就有很大差异。 利润率来加以分析,见表3。 以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高的苏州、无锡、常 州、南京为例,制造业前6位的行业几乎相同。从表 面看,产业同构是确凿无疑的。但是,再考察行业内 由表3可以看出,2006年,全国工业成本费用利 润率为6、74%,江苏为4.88%,而苏州为4、93%,无 锡为5.21%,常州为4.58%。苏、锡、常三市的工业 的具体产品,却发现有很多差异。如通信设备、计算 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都 位居前列,而苏州主要产品是笔记本电脑、显示器、 自动交易系统等计算机及周边设备;无锡主要产品 是集成电路、光伏产业和芯片;常州主要产品是程控 交换机、光纤通信网络产品、视听产品和元器件;南 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常州还低于 全省平均水平。 再从制造业中的具体行业来看,在三市均有的 28个行业中,成本费用利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 行业苏州有15个,无锡有10个,常州有7个;成本费 用利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苏州有20个,无 锡有l1个,常州有10个。在江苏和三市位居前l0 的行业中,成本费用利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行 利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苏州有6个,无锡 有5个,常州只有2个。 沿江八市中最发达的三个城市工业成本费用利 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 京则主要是平板显示、集成电路和通信装备。又如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苏州主要是化学肥料 京主要是基本化学原料制造业、化学肥料制造业和 合成材料制造业;无锡主要是化学肥料制造业;常州 主要是化学农药制造业和合成材料制造业。再如纺 织业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传统产业,也是主要 - 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和日用化学产品制造业;南 业苏州有6个,无锡有5个,常州只有1个;成本费用 2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并不一定是由于产业结构趋同而造成的。其主 进行组合与生产,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 要原因是由于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经济外向度很 断投入获得,取得的聚集效应与产业关联效益不高。 高,很多企业是为外资企业加工装配,企业只是赚取 较低的加工费,因此经济效益不高。这也说明,沿江 济的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 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虽然聚集在苏南 不过,由于苏州的产业升级速度比较快,效果比 较好,在其占主导地位的10大行业中有6个成本费 较差,常州则大多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平均 水平。 地区特别是苏南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区域经 用利润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无锡和常州情况 表3全国、江苏及苏、锡、常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2006年) 3.沿江八市的主要行业是否具有区域优势 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等。其计算公式 为: 分析一个地区的优势行业,并不是简单地以该 地区不同行业的比重来排定位次,而是要看地区工 业结构的专业化集聚程度,因为有些行业在一个地 区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放在全国来看却是微不足道 的;有些行业虽然比重较小,但在全国却有一定的地 位和作用。这就是建立在区域专业分工基础上的相 一LQ =( /Li)/(q/L) 区位商(LQii)=(第i地区j行业产品销售收入 或产值、就业人数/该地区全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或 产值、就业人数)/(全国j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或产值、 对优势。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区位商来分析和判断 就业人数/全国全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或产值、就业 个地区的行业区域优势,主要是测定本地区各工 人数)般说来,LQ>1,说明该行业在该地区的聚集 业行业在全国的相对水平,常用的测定指标有产品 一・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程度较高,并具有行业对外扩张能力和市场竞争优 则需要从区域外输入该行业的产品满足区域内的需 势,属于地区优势行业。LQ=1时,说明该地区该行 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产品基本自给自足。 要。 现根据从业人数计算沿江八市主要行业的区位 LQ<1,说明该地区该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 商,见表4。 表4沿江八市主要行业按从业人数计算的区位商(2006年) 由表4可以看出,沿江八市主要行业的区位商 大多超过1,说明在全国有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 4.沿江八市的产业趋同是否进一步加剧 在江苏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上世纪9o年代 初期,沿江八市特别是苏南五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 济,引进外资,吸收各地生产要素的投入,一度时 期曾出现过主导产业雷同、结构相仿的情况。也在 某些行业有过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现在,产业趋 同是进一步加剧了,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我们 可以通过动态比较来进行观察。现以2005年苏南 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 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 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都有明显的 优势。这些行业虽然结构相似系数较高、生产集中 度较高,但从区位商来看,八市中的大多数城市在全 国均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中苏州、无锡、常州、南通 的纺织,各市的服装,大多数城市的电气机械,苏州、 南京的计算机电子设备,镇江的造纸,南京、扬州的 交通运输设备,泰州的制药,苏州、南通的仪器仪表 五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与2006年进行比较, 见表5。 表5苏南五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axe5年) 等区位商都很高。特别是苏州,行业优势地位较为 明显,2006年苏州的笔记本电脑占全国销售的 49.2%,丝织品和呢绒销售占全国的28.9%和 25.6%,家用吸尘器销量占全国的32.2%,照相机和 复印机销量占全国的16%和44.5%。这也从另一个 侧面说明,尽管沿江八市存在一定的产业趋同问题, 由上表可见,2005年与2006年相比,产业结构 相似系数并无大的变化,但这些年来五市的经济都 但从区位商角度可以鉴别出各市侧重点开始出现不 得到了快速发展,主导产业的增长速度都在20%左 同,产业的空间梯度转移已经初步显露并表现出产 右,最高的达到78.7%,(见表6)说明相近的产业结 业的空间分工与协作关系。 构并未对苏南的经济发展产生多大负面影响。 表6苏南五市主要行业2.1305~2006年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3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续表 四、结论和建议 信息产业、汽车船舶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已经形 成产业聚集,产业链向两头延伸,聚集程度不断增 1.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1)沿江各市由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相似, 没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只能集中在以农产品为原料 的加工制造业和下游的机械制造业部门,其生产行 业必然相似或相同。这是历史形成的现象。经过长 期发展,江苏沿江城市之间并没有出现“制造业结 构严重趋同”,只是在制造业大类的某些行业存在 一定程度的结构趋同现象。 (2)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沿江地区企业目前 的技术水平,投资方向集中在几个高赢利的行业和 产品,例如汽车、手机、集成电路、家用电脑、纺 织服装、医药、家用电器等,这正是该地区市场经 济发达的表现。这些产品及其行业都处于比较大的 市场竞争之中,部分行业一定程度的结构趋同迫使 企业在竞争中提高管理水平和依靠技术进步,以进 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这对沿江地区经济发展不仅 没有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八市经济的 高速发展和全面技术进步。 (3)沿江八市的主要行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 强的竞争力,在这样一个人力、区位、财力条件都 很好的地区共同发展大规模的制造业具有积极的正 面效应。发达国家的主要表征就是有强大的制造业 支撑。中国的制造业要做强,首先必须做大;没有 庞大的规模,中国的制造业难以强起来,也就不可 能实现经济的强盛。中国的制造业要大力发展,江 苏沿江地区当然肩负重大责任,有必要进一步扩大 制造业规模。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大部分企业和整 个行业的效益是好的,出现一定程度的制造业结构 趋同是必需的,这是制造业规模扩大的重要途径, 也是制造业提高档次和产业升级的途径之一。 (4)沿江八市已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进 入以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提高为主的稳定增长 的新阶段。主导产业的形成和聚集,正是工业化进 程中的显著特征。目前,沿江八市在纺织业、电子 加,集聚效应日趋明显。 毋庸讳言,八市现有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问 题。如企业之间上下游垂直整合力度不够,自主创 新能力比较薄弱,很多企业为外资加工装配经济效 益不高,产业配套和服务不够完善,金属冶炼等高 耗能、高污染行业不宜再继续发展等等。因此,按 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沿江地区产业结 构仍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2.建议 第一,统筹规划,加快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 进程,降低产业同构的程度。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即 将出台。沿江城市应在规划指导下,大力调整区域 产业结构,各城市要发展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 业,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区域之间的“横向”经济联 系,从宏观上根除产业同构现象。 第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淘汰高耗 能、高污染行业;大力发展基础支撑作用明显、行 业关联度大、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加快发展 配套行业,延伸行业链,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行业 规模。加快企业集群和产业聚集,逐步优化结构, 形成区域磁场效应、节能降耗效应、行业带动效应 和规模经济优势,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增强核心竞 争力。 第三,积极改变对外企、外资的依赖,加大技 术创新力度,大力提高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 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 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阔市场的特色产品,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 第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组织引 导、宏观调控、行业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的基础性作用,在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扶持优 势行业的创新发展。大力拓展优势行业投资主体的 发展空间,为沿江制造业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市场 环境,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沿江城市整体优势。 (下转第37页) ・ 3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品牌经济,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构建 品牌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为此,要建立企业家 协会组织和职业经理人中介机构,建立企业家信 业,杭集牙刷协会的作用就非常突出。这一协会 在杭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不仅起到了沟通、 协调作用,而且在创牌、打假治劣、申报专利等过 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另外,该协会还 积极牵头制定了牙刷的国内标准。 参考文献: [1]品牌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EB/OL].[2OO7—02—24】 http.//www.cgcc.org.cn. 息库,形成智力支持网络;要搭建企业家交流的平 台,解决现有老板尤其是中小企业拥有者的观念 问题,提升企业经营群体的整体素质;等等。第 三,行业协会要联动。在打造产业品牌和区域品 牌过程中,行业协会具有政府或企业家无法替代 的作用。例如,邗江打造的旅游日化产业品牌产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of Counties With Competiive tProducts:the Practice of Hanjiang District and Its Implication QINⅪng—fang,GU Mei,YU Xiao (choSol of Economics,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Abstract:m order to pursue a scientiifc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and adva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 velopment//lode of counties,one of the approaches is to develop an economy sustained by competiitve products.The hesits takes nanjing Diastrict,Ya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analyzing ist practice in“producing competiitve prod— ucts”,“settig up compnetitive enterprises”and“cultivating competiive itndustry”,wherein four referentil conclu— asions are drawn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Key words:economy sustained by competitive products;economy at county—level;development mode;implication (责任编辑(上接第3l页) 言逊) On the Homogeneity i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of the Eight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YANG Jia—dong (School of Econoicms,Yangzhou Universiy,Yangzthou 225009,Jiangsu,China) Abstract:The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industry structure means that in manufacturing activities the mutual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departments ale inchned to be similar.In recent years,the region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have witnesse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e tproblem of converging industry structure is印一 pearing.Juagilag from the industry ssaimilatd coefeifcient and location quotient,the problem doesn’t seem serious, nd iat might have some positive effct on tehe formation of industry aggregation.Guided by the package development pln araound he Yatngtze Dela,tthe eight ciites should vigorously adjlast their industry structure by gradual elimina— tion of those trades of heav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by developing highly correlatd iendustries with inde— pendent innovating competence,by producing auxiliary items to extend the chain of industry and by optimizing their industrial structre.u Key words: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industril economy;structuraal convergence (责任编辑言・ 逊)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