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220),中国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都于邺。三年后曹操进爵魏王。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子曹丕代汉,追尊魏武帝。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游仙诗有《气出唱》、《秋胡行》等。
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它们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慷慨悲凉,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它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成规,而是有所发展。如《薤露行》、《蒿里行》,在汉乐府中都是挽歌,他却运用旧题抒写了全新的内容。曹操开创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建安作家以及从南北朝直到唐代的许多诗人,他们拟作的大量乐府诗,都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的散文多是应用性文字,大致可分表、令、书三大类。其代表作有《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祀故太尉桥玄文》等。这些文字的共同特点是质朴浑重、率真流畅,写出了曹操的独特声口。如《让县自明本志令》,自述大半生奋斗经历,分析当时形势,剖析自己的心志,其中“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等语,写得极其坦率而有气魄。从东汉以来,散文出现了骈化的趋势,至汉末而渐显;一般散文作者开始讲求对偶、注重用典。而曹操以其平易自如、质实明练的文体,在当时独树一帜。鲁迅曾称赞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正是在他奖掖、提携下,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文人,才出现了建安文学局面。刘勰在论述建安文学繁荣原因时,就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的;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 2.鉴赏指导:
①诵读,并指导学生疏通文字,介绍创作背景。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历史上的曹操是个英雄,政治家、诗人。他有统一封建国家的政治理想,并且为了统一汉王朝的目的而在征战中度过了一生。他虽然采纳毛玠建议,执行了一条“宜奉天下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的路线,但却没有篡权以代,自代皇帝的野心。他之所以不让兵权,是因为“江湖未静”,因此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用“见周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表明了他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为全国统一奋斗的决心。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曹操重视并且想方设法广泛招揽能“之国用兵”的人才。他把“唯才是举”,广聚人才当成了统一国家大业的组织保证。建安十五年(公元210)下《求贤令》,要求他的下属发现、荐举被埋没的人才,目的在于“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对于这些“贤人君子”,即或是“盗嫂受金”者,也要“吾得而用之”,它是重视破格提拔人才的。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又下《举贤勿拘品行令》,强调推举才能的人,不要因他的品行是否端正而有所限制。他要求下属把那些“果勇不顾,临敌力战”、“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的人,毫无遗漏地举荐上来,目的也在于完成统一大业。事实是,在曹操手下谋士良将云集,在他统一封建集权国家的事业中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短歌行》艺术地表述了诗人为了建功立业而思贤若渴的迫切愿望。 ②诵读,并指导学生掌握诗作的内容。
全诗四句一韵,共八韵三十二句。前两韵八句,感慨人生短促,抒发为收揽人才及时完成统一大业而忧愁思虑的情调。人生苦短,大业难成,不免感伤,于是借酒浇愁,在看似及时行乐的感叹中,表达的是对理想志向的苦苦追求。
中间的四韵十六句,有的直接选取《诗经》成句,反复描绘了诗人对贤能之人的由衷思念、盛情接待、敬慕盼望、饮宴叙情,虽然并非贤才真的到来,而是诗人心中的想象,但却真挚地表达了那种迫切得到贤能之人的感情。
最后两句八韵,以典故做形象比喻,既表达了在贤能之人选择明主而事的年代,他谦虚谨慎、礼贤下士的态度,同时又表达了他要向周公那样收罗人才的决心。全诗形象逼真地抒发了诗人思贤若渴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要统一国家的政治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③诵读,并指导学生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把直叙衷情、借用《诗经》成句抒情、借用典故抒情揉和在一起,使诗意完美、感情激越,表达了进取精神和决心。虽然开头不免感伤,但全诗激昂慷慨地抒发了他诚挚的思贤若渴的情感。诗中表达对贤才的思念时既从《诗经·郑风·子矜》中选取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成句,又直抒胸臆,用了“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使诗人渴求贤能的情态惟妙惟肖的呈现了出来。写欢迎嘉宾时,直接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原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的感情自然而诚挚。对宴饮谈心的想象描写中,新颖而突破俗套;乌鹊择枝的形象描写使诗的意境格外深远,用来比喻贤才择主恰当而准确;“周公吐哺”一典用得贴切,同全诗内容配合得分外和谐。所有的描写最后归结到“天下归心”上来,诗人的政治抱负,统一国家的愿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