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畅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0期
摘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主要手段,那么企业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对利润进行调整,以及通常会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调整,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238-01
相较于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存在着一系列的发展优势,上市资格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宝贵“壳”资源。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因,企业极有可能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来调节企业利润,那么企业究竟出于那些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作为会计界专家学者关注的课题,不同的学者对盈余管理持有各自的见解。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者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对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交易的规划进行相关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误导使用企业财务数据的相关利益主体,从而对公司的业绩等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在我国,上市资格被宝贵的“壳”资源,企业为了达到能够满足上市要求,会采用一系列盈余管理的手段来美化企业的利润。
首先,《公司法》中规定,公司需满足在最近三年连续盈利, 经营业绩突出等条件才有机会通过监管部门的批准和审核,得到面向市场发行股票的资格。陈祥有和万寿义 (2009),对 2001 年 -2007 年 IPO 公司盈余管理前与 IPO 后公司市场表现进行考察发现,IPO 公司在 IPO 的过程中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改善企业利润,通常情况下,IPO 之前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该企业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后的财务状况越差。
其次,只有满足“公司最近三年内 ROE 平均值达到 10% 以上且同时每年均不低于 6%”的条件下,上市公司才有资格进行配股。这就使得部分公司为了企业达到配股要求而进行利润调整。陆正飞和魏涛 (2006) 对我国上市公司首次配股后业绩下滑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公司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后不再进行融资的公司, 配股之后存在业绩下降的现象,而有后续融资行为的公司在配股之后仍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尽可能地维持较高的业绩的目的。
最后,退市制度中的规定明确表示,一旦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企业就将会被暂停上市;若在规定内仍无法扭亏为盈、不再具备上市条件的,证券交易所可以直接做出终止上市的决定。张昕
(2008) 在以季度为周期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企业在第四季度采用盈余管理手段进行利润调整的情况最为明显,且通常出现在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如企业当年亏损金额巨大,通过盈余管理手段调整不发达到扭亏目的时,企业通常会增加当期亏损在下一期间转回,已达到调节下期利润的目的。
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1.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改变上的行为。如对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由成本模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等,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进行计量和核算,不仅会影响企业当期会计盈余,而且会对企业的未来收益产生巨大的影响。
2.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交易发生在与本公司直接或者间接占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公司或者附属公司之间所进行的交易。正是因为如此,关联交易方可以通过运用行政力量来调控交易的进行,
例如以不公允的价格进行产品的销售,而这种行为最终会导致股东或部分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
3.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与企业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事实上,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损益来进行盈余管理,主要由以下几种手段。
[1]政府补助收入
地方产业通常代表了该地区的大体经济效益,当某地区的龙头企业遭受了市场的打击,面临连续亏损时,政府通常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企业,各种形式的政府补助且都应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来进行处理入账。
[2]非流动资产处置
当企业需要调整其当年利润时,可能会发生处置其非流动资产来产生营业外收入调整利润。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等其他长期资产进行出售或是转让,通常是秉持着帮助亏损公司进行扭亏、以实现利润的转移的目的。所以其转移处置价格在此时来讲,通常都是非公允的。
[3]债务重组
在债务人发生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即债务重组。债务人存在企业资金周转不善等情形,导致其无法或者按照原定条件去偿还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能会做出让步,如减免债务人的本金或利息等。不管采用上述的那种方法,都可以使得债权人减缓其偿债压力,而在债务重组过程在其所获得的债务重组利得,则会计入到营业外收入中,影响企业的利润表。
盈余管理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因此对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深度剖析。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日趋完善,盈余管理行为也会进一步的走向规范化,采用合理合法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昕 .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J]. 会计研究 ,2008(4):25-32+93.
[2]张宗益 , 黄新建 . 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03(10):37-39.
[3]陈良华 , 孙健 , 张菡 . 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 IPO 前后业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5(4):84-88.
[4]陈小悦 , 肖星 , 过晓艳 . 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J]. 经济研究 ,2000(1):30-36.
[5]陆正飞 , 魏涛 . 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 会计研究 ,2006(8):52-59+97.
[6]胡志颖 , 刘亚莉 , 方静 . 债务重组 : 操纵利润还是摆脱财务困境 ?——基于 2007 新准则背景的分析 [J]. 现代管理科学 ,2010(2):66-68.
[7]陈祥有 .A 股发行公司 IPO 前盈余管理与 IPO 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0(1):62-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