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班级管理层次

来源:一二三四网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班级管理层次

一、班级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与班主任的接触也最多。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身心发展状况都非常了解。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班主任工作的作用不容低估,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负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义。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几十年来,传统的班级工作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目前形势下必须发展,必须创新。在经济、科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谁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谁就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个人想要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有所作为,没有健康的、适应时代特点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未来世界的残疾人很可能不再是身体上有缺陷的人,而是那些心理素质低下者。所以,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具有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更应该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何使儿童适应高压力、高竞争、高风险的社会,是世界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正因为如此,要求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呼声日益增高。在北美、欧洲和日本,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首先追求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心理辅导课程日益普遍。因此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辅导者——班主任,应当不断研究在班级工作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可以说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班级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的问题和重点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班主任工作应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利的各种影响,以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班主任的工作,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整体研究;

3、直接渗透和间接渗透的方式;

4、全面渗透和科学渗透的方式;

5、利用游戏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

三、班级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努力方向

目前,对于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有识之士已呼吁多年。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是晓之以理多,动之以情少;说教灌输多,倾听启发少;斗争哲学多,劝人向善少。也有的否认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或把心理健康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缺乏法制观念问题等。虽然也有不少班主任对学生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对此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收效不大。作为班主任要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班级工作的管理层次,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出能够超越自我、充满自信、乐观向上、面对压力能够发掘自己的潜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一代新人。具体的努力方向是:

1、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避免和减少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障碍的知识和方法,能够自我排忧解难,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达到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

2、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班主任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特别是认知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进而不断地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发展与完善的目的。

3、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使学生形成刻苦、勤奋、求实、创新、自信、乐观、自尊、自强、勇敢、谦虚、谨慎、热情、合群、合作等心理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4、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使学生形成一个日趋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统一协调起来。

四、班级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包括班级工作和非班级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以下方面:

1、学习心理指导

班主任利用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充分挖掘其学习的潜能。其核心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某教师利用每天下午上课前的预备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而且讲故事成了班级的保留项目直到三年级。后来讲故事的人慢慢地变成了同学,故事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童话、神话,变成了文学名著、国内外大事、身边的好人好事,变成了丰富多彩的讲故事比赛、自创自编自导的创作、辩论赛等等。就在这些变化当中,孩子们成长了,不仅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而且养成了爱读书、爱学习、善创造、善想象、会表达、充满自信并且善于与人合作等种种良好的心理品质,班级也成为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2、生活心理指导

生活心理指导是对学生日常生活心理的教育,也是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小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这是普遍现象。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勤奋上进、善于适应环境、勇于面对挑战的优秀品质。我通过让学生写专题日记对其进行了训练:第一篇是《我所经历的一次困难》,第二篇是《挫折教育了我》,第三篇是《记一次成功》,第四篇是《我懂得了……》。第一篇日记学生们倾诉了他们亲身经历的困难:晨练、演讲赛、科技活动、永远也做不完的课外作业等;在第二篇日记中,他们生动地记述了生活学习中所吸取的教训;第三篇日记字里行间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与自信;第四篇日记他们懂得了母爱、师情,懂得了耕耘与收获,失败与成功。这样连续几周,每周一篇生活日记内容联系紧密,“困难——挫折——成功”一环紧扣一环,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变得懂事了,文明程度提高了,心胸变得宽阔了,比较能承受压力了。

3、人际交往指导

班主任要帮助学生树立人际交往的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特点、知识和规律,以增强人际协调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人际和谐。

4、感情教育的渗透

使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科学、有效、合理地调节、控制和宣泄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克服各种消极的情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情绪,形成适度的反应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5、青春期教育

班主任要帮助青少年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由于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存在差距而造成的各种困难和心理困惑。

6、以游戏开发智力

游戏是儿童的天职,是儿童的实践活动。广泛多样的游戏,不但能锻炼儿童的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陶冶儿童的情操、性格、兴趣和意志品质,提高挫折承受力。我为培养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设计了一个“不会写自己名字”的游戏。先让学生用钢笔在纸上工工整整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再用脚在地上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圈,第三步是在同座位监督下同时进行这两项工作。学生先是静静地画、写,过了一会就有几个学生说:“老师,我在地上用脚画圈,上面的手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了。”也有的说:“老师,我在上面工整地写名字,下面的脚就不会画圈。”我让学生停下来,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最后我总结到: “同学们,这就是一心不可二用,我们要想做好某件事情,必须专心致志,看来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是不行的了。”通过这种有趣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因此,班主任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