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碗月亮
顾晓蕊
①我去参观画展,在一幅画前驻足,仰头久久凝望——淡墨勾染出的矮墙,院内繁花似锦,墙外一条弯曲的土路伸向远方,一轮皎洁温润的圆月斜挂天上。这是一轮乡下的月亮,细看果然题名:乡间月色。
②这幅画将我的记忆带回遥远的童年,那样明晃晃、清亮亮的月亮是来自乡村的,是从吟诵千年的《诗经》中走出来的,脚步轻盈,姿态清朗。不似城里的月光,隔着灰蒙蒙的云层,躲躲闪闪,晦暗不明。
③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有月亮的晚上,乡下是不用点灯的。在田间劳作了一天的村民踏着月光归来,烧火做饭,而后端起碗聚在路边树下。在月光的映衬下,每张清秀的、粗粝的、沧桑的、褶皱的、年轻或年老的脸上都泛着光亮,吃着聊着,扯谈着田间的活计。
④一群孩子在月光下疯跑玩耍,我很少参与其中,尤其金枝、银枝两姐妹在时。我那时六岁,性格内向孤僻,经常或倚或坐在矮墙上,一个人看月亮。我觉得他们是一伙的,我跟月亮是一伙的,要不怎么我笑它也笑。一缕缕饭香钻入鼻中,我不停地朝路上张望。待到母亲披着银白色的月光,扛着锄头缓步走来,我便跳下墙飞奔上前。
⑤那年初春,我患了病,咳嗽得很厉害。母亲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十几里外的乡医院看病。药吃了不少,病却不见好转。那天母亲又带我去乡里看病,回来天色已晚。站到院墙外,我捂着心口剧烈地咳嗽着,一只鸟惊飞在月色中。
⑥柴门突然开了,门里站着位身穿军装的清瘦男人,是父亲。他挟带着海风的气息风尘仆仆地归来,听邻居说母亲带我看病去了,下厨把饭做好,等候我们回来。母亲惊喜又慌张,目光温柔而甜蜜地缠绕在父亲身上,看他进灶间把汤盛好,端到院中石桌上。
⑦我冷冷地看着父亲,心里说不出是怨是恼。他常年不在家,把地里的活撂给母亲,偶尔回来住几天又走了。我恨隔壁家的金枝、银枝,她们的眼睛很大,可心是盲的,脑袋里装满了恶作剧,不时爆出一串嘲笑,但我羡慕她们有个壮如黑塔的爹,俩人经常骄傲地跟随其后。
⑧碗里装大半碗粥,稀得照得见人影,我心里更觉委屈,干脆坐着不动。 。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着头,旋即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我低头看,什么也没发现。“碗里有个月亮。”父亲又说。可不是吗?碗里有一个白胖的月亮,连母亲也看呆了,分外惊喜,说:“像个剥皮的鸡蛋。”
⑨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卖掉了家中攒了半年的鸡蛋。我心情好起来,捧起碗小口地抿着,直到把碗底舔得一干二净。
⑩饭后,父亲端出碗水煮大蒜,笑着说:“里面放了冰糖,能治咳嗽的,就着月亮喝下去吧。”那时冰糖稀缺,市面上买不到,是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那夜我睡得酣甜,仿佛肚子里真的卧了个月亮。
随后的几天晚上,我喝着稀粥外加冰糖水,父亲陪我一起赏月,看碗中的月亮碎了又圆。一周后,他匆匆返回时,我的咳嗽竟完全好了。
随着父亲转业,我们家搬进了城里。我是在多年以后,才懂得父亲的用意之深——心有明月自澄净。只是我至今未曾问过,坚守海岛的那些艰苦又寂寥的夜晚,他是否有“隔千里兮
共明月”的思潮起伏?
在静寂的夜里,我又梦见小山村,碗中的月亮轻轻地晃荡着,洒落一枕思念。朦胧间月亮从碗中升起来,变得又大又亮悬在空中,使我放下纠结与挂碍,心中一片空明清澈。
13.文章围绕月亮写了多件事情,请按照示例把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3分)
村民:月下扯谈→其他孩子: →六岁时的“我”:矮墙看月→面对大半碗粥的“我”: →饭后的“我”:就月喝冰糖水→随后的几天晚上“我”与父亲: 。
14.本文以“半碗月亮”为题有何妙处?(3分)
15..按括号内的提示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父亲轻叹一声,愧疚地垂着头,旋即兴奋地说道:“快看,碗里有什么?”(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6.根据上下文,为第⑧段横线处补写一段心理描写。(3分)
17.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3. 月下疯玩 →六岁时的“我”:矮墙看月→面对大半碗粥的“我”: 碗中看月 →饭后的“我”:就月喝冰糖水→随后的几天晚上“我”与父亲: 一起赏月 。(每空1分,共3分)
14.月亮是文章的线索;将“碗”与“月亮”联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新颖含蓄,
富有诗意;突出文章的主旨。(答出三点即可。3分)
15..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自己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责任的自责、愧疚的心理以及为了让“我”高兴而强装兴奋的神态,体现出父亲对女儿的爱。(4分)
16.示例:你一年到头不回家,回家后居然给我做这么难吃的稀饭,我就不吃,你还是留着自己吃吧! (3分)
17.内容上,渲染出温馨浪漫而略显忧伤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对家乡和亲人浓浓的思念,点明本文主题;结构上照应标题与开头,结构严谨。(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