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对策
黄梦佳
(诸暨市东白湖镇元培幼儿园 浙江 诸暨 311800)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48-02案例分析:
某天早上入园时,马冰欣的爸爸送她进班级,爸爸对她说,“要听老师话,表现好一点,那爸爸早点来接你,不乖的话,就不来接了。”冰欣听了顿时就哭,等爸爸走后,冰欣就使劲跺脚,有其他小朋友过来找她,她就用手打他们。她爸爸很少来幼儿园,每次来她都会闹情绪,有次在户外活动时,她发现旖曼在用手揪旁边幼儿苗苗的脸蛋,于是,冰欣也用手去揪旁边朋友的脸蛋。我见了就问她原因,冰欣便说:“旖曼刚才也是这样在和马军超玩的。”
中午吃饭时,俊豪不小心将很多饭粒撒在了桌上,冰欣见了就骂到“你这个小笨蛋”,俊豪听了很生气,我跟冰欣说“乖孩子不讲脏话的。”她却说:“姐姐来我家吃饭时,有饭饭掉在桌上,我奶奶就骂她是‘小笨蛋’我就从不会掉饭粒,奶奶每次都说我棒”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幼儿攻击性行为也越来越严重了。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关于这种行为,幼儿在幼儿园里表现出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踢、咬、扯、骂、推等。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也就是攻击性行为至少在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就开始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幼儿期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儿童将来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关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对于消除幼儿的这种不良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作为新一代的幼教工作者,更是义不容辞了。由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措施。
一、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一)个性心理特征
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个性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太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容易波动,自控能力差,所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教育模式有研究表明: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绝大多数来自“过度溺爱”和“绝对权威”类型的家庭。这两种家庭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大人对孩子限制失当。
1.管教过严
冰冰的来自绝对权威型家庭,他的父母与他之间缺乏交流,平时过于限制冰冰的自主性,而且对他要求非常严格、苛刻,只知道批评他的缺点,对他的优点只一带而过,望女成凤的心态很强烈。由此使她在家庭中倍受束缚,在离开父母的场合太过自由,只要碰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就以攻击她人来发泄在家里积累下来的坏情绪。如上文所述,爸爸早上送来幼儿园时,就对她说那样严厉的话,限制了行为,使她情绪压抑,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进而大哭大闹,等爸爸走后,别的幼儿过来便把自己压抑的情绪发泄到同伴的身上,对他们产生攻击性行为。
身教不正
身教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有时比言教更为重要。对于孩子来说,看到的比听到的更容易学到。听到的会堆积在大脑里,而看到的却会即刻变为行动。所以,为人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以身作则。而有的父母却不重视身教,平时言谈举止很随便,为孩子树立了不良的榜样作用。例如:在吃饭时,听爸爸骂堂姐饭粒掉出来是“小笨蛋”,听多了也便学会了爸爸的这句话。于是,在幼儿园发现有幼儿出现类似堂姐的情况时,也骂这些幼儿是“小笨蛋”。由此可见,成人的不良身教也是幼儿
248新教师教学 2016年第35期 习得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原因。
(三)同伴因素
作为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的一员,同伴对幼儿自身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候甚至超过家长和教师的作用。幼儿在家庭中养成的良好行为也会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干扰和歪曲,幼儿许多不正确的观点和行为很多都可能是通过模仿同伴而习得的,而且同伴相处中容易引起摩擦,因此,同伴因素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1.同伴间不良行为的模仿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当他们看到同伴在用手揪旁边幼儿的脸蛋时,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不良行为,只是觉得好玩,也便学着去揪旁边幼儿的脸蛋。如果没有同伴的不良行为的榜样作用,就可能因为没有模仿对象而不会习得这种不良行为。
2.同伴间矛盾引起的攻击、报复
一次美术课上,我请幼儿画彩色泡泡。把蜡笔盘放在桌子中间,让幼儿一起用。突然,天天来向我告状,“老师,老师,冰冰在用手打浩浩。”我马上过去了解情况,结果她告诉我,“老师,我刚才要用红彩色笔画泡泡,他也要这支红彩色笔画泡泡,我不给他用,他先打我的。”由此可见,是因为同伴间矛盾引起的报复而产生的攻击性行为。(四)教师因素1.教师的态度(1)置之不理。(2)敷衍了事。(3)积极处理。2.教师的评价
日常生活中,老师对幼儿的一些评价也会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如果教师每次对幼儿的评价都很不好,只知道一味地批评幼儿的不良行为,对幼儿的良好行为没有任何表示,就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像冰冰这样平时有较多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受到批评的次数较多,表扬的次数很少,如果教师多关注一些优点,就可以减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频率,而若教师只知道批评她的攻击性行为,对她的良好行为没有加以强化,反而会加强攻击性行为。
3.教师的身教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例如,一次自由活动时间,我跟她在玩,希希过来了,我觉得希希很可爱,便用手抚摸了一下希希的脸蛋,这时,她也用同样的方式去抚摸希希,但希希哭了,说冰冰把她脸弄疼了。当时我就自我分析了一下,我觉得自己用手抚摸希希的脸蛋的行为,虽然不是攻击性行为,但孩子易模仿,而且模仿时把握不了度,所以易构成攻击性行为。由此教师也必须以身作则的。
二、矫正攻击性行为的具体措施
针对本班的某些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与本班的老师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在实施中,我们在整体控制外在因素,优化环境,与家长积极配合等基础上,分阶段有目的地进行矫治。
1.创设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1)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冰冰的耐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尽量讲普通话,不讲脏话,不和别人打闹;其次,由于她的情绪易激动,脾气暴躁,所以,我们经常让她画画、唱歌等。(2)满足冰冰合理的要求,给她自主自由。例如,区角活动时,让她去自己想去的区角进行活动,每次离园时,她总会提出“在幼儿园多玩一下”,我们会满足她合理的要(下转227页)
教学信息
刍议小学数学分数教学
朱九生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龙回祖炎小学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第一次系统地接触数学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整个学习生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真正重视小学数学,将其与语文和英语等放在同样的位置。小学数学有着诸多难点,这其中分数教学极具代表性。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到分数的概念,而且是在他们基本上掌握整数的运算之后,很容易像学习整数那样使用分数,忽视了两者间的不同。比如,分数的意义,读写方式以及计算方法。作为整数和小数间的联系,分数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解决方法,本文就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作简要探讨。【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问题【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27-02很多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都极为看重分数教学,不仅因为分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日后初中高中的学习起着入门的作用,更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分数教学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也是致使小学数学分数教学成为难点的原因之一。我们的学生人生经历太浅,加之平日里接触的都是整数,对于分数的存在没有什么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何谓分数,这就会对以后的数学教学产生不小的影响。
一、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中,分数教学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基石的作用,在小学数学分数教学中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的学生都是小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分数的机会较少,不能正确地分数的概念和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数的学习。
2、部分教师在分数的教学上缺少足够的经验,对其整体把握不足,这就导致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强调书上的公式定理,没办法将分数的真正精神传递给学生,学生对分数的学习不够透彻。
3、相对于整数,分数的知识点较为分散而且复杂难懂,涉及的范围较广,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存在较大难度。
同时,分数作为高等数学中常用的手段,其中蕴含的数学理念和思想较为抽象,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把握稍有偏差,就不能很好地使用分数。分析以上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小学数学分数教学困难重重的原因不仅是分数本身不好理解,还和教师对分数的吧把握以及教学方法有关。除此之外,学生学习分数的态度也影响着小学数学的分数教学。
二、提高小学数学分数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降低教学的难度,使得小学数学分数教学更为直观总结以往的经验不难看出,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分数上来,并且进行一定的沟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分数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分数学习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合理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产生学习新知的渴求。比如,教师在刚开始介绍分数时,可以带两个橘子来到课堂,问学生“如果将这两个橘子分给班上任意两个同学,他们获得的橘子一样多,我如何分配?”学生们当然会说,一个人一个就行了。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将一个橘子分给两个人呢?”学生会回答,一人半个。教师就可以接着活到“这时候,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就不能很好的表示了,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分数。”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这样带有启发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分数的兴趣,而且很好地引出了分数的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于分散的(上接248页)求。(3)努力为她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
2.减少环境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物
首先,我们给冰冰提供了充足的玩具,足够的活动空间,防止她因同伴间彼此争抢玩具而发生矛盾冲突,并且避免让冰冰接
理解和运用。
(二)在课堂中引用生活实例,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语文等学科不同,我们数学较为抽象,这恰好是小学生欠缺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数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书上的定理和案例,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从而丧失学习分数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在成功引入分数概念后,就需要适时地结合生活中的实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分数的存在,从而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分数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分数教学的开展。比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我们可以从最基础的1/2入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1/2的意义,我给学生分发大小不一的纸张,给学生半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自由的对折、观察、讨论,通过自己动手,切实地认识到分数1/2在现实中的应用。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理解到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牢牢抓住了学生对分数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分数的热情,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在生活中活用分数
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缓解课堂较为严肃的氛围,减少学生上课时的压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被动的学习转化为自主地学习。教师大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带几个苹果到课堂中,将学生错落地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人数多小组给两个苹果,人数少的小组给一个,让每个小组合力地分配这些苹果,并且根据分配的方法,提出一个分数。经过的对分数的初步掌握后,学生们会得到2/5,1/3这样的分数,使他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分数的认识。
三、结语
小学数学中分数教育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小学分数教育。在我看来,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分数的规律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认清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大胆采用一些新鲜的教学手段,比如在学习中加入多媒体,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寻找身边的分数,甚至可以以分数为中心在班中开展小品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数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海滨,浅谈小学高年级分数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尚代清,从不同角度分析[J],数学小灵通.[3]兰文生,例谈“画教学”在小学分数教学中的妙用[J],百花园地.
触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如玩具枪、刀等)。其次,我们不让冰冰接触有消极影响的传媒,特别是某些暴力影视剧,否则他会模仿学习一些攻击性行为。再次,我们不让冰冰去人群拥挤、比较吵闹的公共场合,避免引起她心理上的烦躁不安,同时也减少了冰冰模仿社会环境中不良行为机会。
2016年第35期 新教师教学2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