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期末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1)小明用刻度尺测量铜线的直径。他将铜线在笔直的木棍上紧密排绕了10圈后,用刻度尺测量其宽度,如图甲所示。小明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10圈铜线的宽度为_____cm,铜线的直径为_________cm。
(2)小明同学测得自己的脉搏1min 跳动75次,则他脉搏每跳动1次的时间是_______s。接着他把自己的脉搏跳动作为“表”测摆(如图乙所示)的时间,小球摆动20次,脉搏刚好跳动25次,则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 s。若在细线的摆动线路上水平放置一固定挡板,小球摆动将如图丙所示,比较乙与丙实验,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应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来源】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1mm 3.12(3.11~3. 14皆可) 0.31 0.8 1 不相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如图,每大格表示1cm,每大格分为10小格,则分度值为1mm;故10圈读数为3.12cm,则铜丝直径为:0.31cm。 (2)[4]脉搏每跳动1次所用时间为
t160s0.8s 75[5][6]小球摆动20次与脉搏跳动25次所用时间相同,为
t2=0.8s×25=20s
则小球摆动1次平均所需的时间为
t3故摆动1次所用时间不相同。
20s1s 20细线在接触挡板后,线速度和轨道半径均发生变化,则摆动一次所用时间也将发生变化,
2.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
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小车的平均速度。
(1)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____,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
(2)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cm/s; (3)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选填“大”或“小”);
(4)根据你的实验经历,你认为小车由静止释放时,斜面的倾角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______(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来源】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质量监测物理试题 【答案】便于测量时间 较小 25 小 变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 (2)[3]小车运动距离:
sAB=80.0cm−40.0cm=40.0cm,
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v=
sAB40.0cm==25.0cm/s; tAB1.6s(3)[4]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测得的时间偏大,由公式v=平均速度会偏小;
s知,测得的t(4)[5]小车由静止释放,斜面的倾角增大后,小车的运动变快,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变大。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上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时刻: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 (填“陡”或“缓”)些。
(2)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vAB______vBC______vAC (选填“>”或“<”或“=”)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 (填“大”或“小”)。
(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
【来源】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缓 < > 大 不正确 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 【解析】 【详解】
(1)[1]实验中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 (2)[2][3]由图知道,
sAB =10cm-5cm=5cm; tAB =15:35:22-15:35:20=2s;
所以,
vAB5cm2.5cm/s, 2ssAC=10cm;
tAC =15:35:23-15:35:20=3s;
所以,
vAC10cm3.3cm/s, 3ssBC =5.0cm;
tBC =15:35:23-15:35:22=1s;
所以,
vBCvABvBCvAC ; 故 5cm5cm/s, 1ss知道,算出的速度偏大; t(3)[4]若计时晚了,则计时间偏小,由v(4)[5][6]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所以,小明的方案不正确。
4.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
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和_____。
(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_____(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_____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_____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3)实验中发现时间较难测量,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_____(选填“A”或“B”)进行实验较好。
(4)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此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cm,则A、B两位置间纸锥的速度为_____m/s。
【来源】江苏省仪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 秒表 乙 时间 高度 A 先变大后不变 0.16 【解析】 【详解】 (1)[1] [2]根据v具是秒表;
(2)[3] [4] [5]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比较下落相同时间所经过的高度;
(3)[6]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A较好;
(4)[7]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
[8]由图示可知,AB间的运动时间:
s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t
t0.2s20.4s ,
纸锥的速度:
v
s0.064m=0.16m/s 。 t0.4s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球运动的各段路程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路程/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则小球在做______(加速/减速/匀速)运动。
甲 乙
(3)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m/s,CD段的路程为____m,比较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得到vAB______vBC(大于/小于/等于)。实验中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_____(大/小)。 路程(m) sAB=0.3m sBC=0.9m sCD= 运动时间(s) tAB=0.5s tBC=0.5s tCD=0.5s 平均速度(m/s) vAB=0.6m/s vBC= vCD=3m/s 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 vB=1.2m/s vC=2.4m/s vD=3.6m/s
(4)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像,如图乙所示,假设斜面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甲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m/s。
(5)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路程sAE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时间tAE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____v2(大于/小于/等于)。
【来源】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教育集团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v=【解析】
s 时间 加速 1.8 1.5 小于 小 4.8 大于 t
【分析】 【详解】
(1)[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
s; t[2]因时间的测量误差较大,为了减小误差需多次测量;
(2)[3]由图甲可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3)[4]由表中数据可得,BC段的平均速度:
sBC0.9m=vBC==1.8m/s; tBC0.5s[5]由表中数据可得:
sCD=vCDtCD=3m/s×0.5s=1.5m;
[6] 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
vAB=0.6m/s<vBC;
[7]实验中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量时间偏大,由v=会偏小;
(4)[8]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可知,小球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小球1s时的速度为2.4m/s,则经过2s小球的速度为4.8m/s;
(5)[9]小球从A静止滑下时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所以小球经过前一半时间速度小于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所以前一半时间通过的路程小于快,所以v1>v2。
s得到测得的平均速度vABt1sAE,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2
二、初二物理 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如图所示,某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一块玻璃板垂直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玻璃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1) 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这是为了________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实验中,小华同学用左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________(填“左”或“右”)手点燃蜡烛的.他又将玻璃板绕其底边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____ (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3)实验中,玻璃板后的蜡烛和玻璃板前的蜡烛产生的像无法完全重合,原因是________.
(4)小琳将图甲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乙所示),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他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NOF________∠EON(选填“>”、”<”或“=”). 如果纸板没有与平面镜垂直放置那么实验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5)小琳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入射到O点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射出,这说明光反射时:________.
【答案】确定像的位置 2 右 转向自己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 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光路是可逆的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2)镜中的左手的像与左手在同一直线上,相对于小华是左边,但是因为是在镜子里,人物就要左右颠倒,所以小华用左手将放在玻璃板前的蜡烛点燃,发现玻璃板中的“自己”是用右手点燃蜡烛的;由于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当镜子绕底边转向向人转动时,如图所示,所以像也向人的方向转动;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 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
(4)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静上的O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则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NOF=∠EON;由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当纸板F转过一定的角度后,两块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在纸板F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了;
(5)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当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
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平面镜、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应选________作为实验器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________ ;
(2)小丁选择两只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
(3)如图1,蜡烛放在画有方格的平板上,像的位置在________;(A/B/C/D),在该位置放一光屏,屏上________(能/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像; (4)细心的小丁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此时成两个像对应的物距分别是蜡烛到玻璃板前后两个面的距离,若玻璃板厚度为3mm,则两个像的中心距离为________mm. (5)如图2,小丁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________;
(6)小丁同学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镜后的蜡烛,都无法与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
【答案】茶色玻璃板 确定像的位置 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B 不能 虚 玻璃板太厚 6 C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或玻璃板为竖直放置) 【解析】
(1)实验室提供平面镜、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研究平面镜的成像实验时,因为用平面镜不能看到后面的物体,所以不能用,为了减小环境光线对成像的干扰,提高成像的对比度,应选茶色玻璃板作为实验器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小丁选择两只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实验时像和物体可以完全重合,所以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
(3)如图,蜡烛放在画有方格的平板上,根据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的特点,可知像的位置在B处;
因为平面镜成虚像,由反射光线的反射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所以在该位置放一光屏,屏上不能承接到像.
(4)细心的小丁透过玻璃观察蜡烛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板的两面都能成像,即会成两个像,此时成两个像对应的物距分别是蜡烛到玻璃板前后两个面的距离,若玻璃板厚度为3mm,则后面的像物距和像距都大了3mm,所以两个像会相距6mm.
(5)要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如图中的字母:ATV都是左右对称的,所以不能达到目的,C字母左右不对称,所以其中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是C图;
(6)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镜后的蜡烛,都无法与镜前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或玻璃板未竖直放置),此时像不在桌面上,所以不能重合.
点睛: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有很多细节问题要注意,如在较暗的环境中实验,要用薄的玻璃板,要保证玻璃板与桌面垂直等,要注意多总结,用时则手到擒来.
8.小明同学根据课本中的“试一试”,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的像A'B'________.
(2)小明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填在表格中: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在下图坐标中画出h与s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__
(3)从图像中可以看出h与s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见解析所示 见解析所示 h与s成正比 【解析】
(1)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分别做出由A、B两点在透明纸上的像,从而得出AB的像,如图所示:
(2)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
(3)从图象中看出;h随s的变大而变大,且增大的倍数相同,即h与s成正比关系;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1). 见解析所示 (2). 见解析所示 (3). h与s成正比
【的距离】(1)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下部;物体下部的光线通过小孔后,射到了光屏的上部,因此通过小孔后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像. (2)找出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纸中的对应点,然后连接成平滑的曲线;
(3)可以看出,当像离小孔越远,像的大小是变大的.
9.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小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这是为了比较_____;实验中点燃蜡烛A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小明完成实验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他将右侧贴有半透膜的玻璃板用夹子固定在量角器上,把形如“7”的未点燃的生日蜡烛C、D分别插在铺有方格纸的泡沫板的a、b处,透过普通玻璃看不到蜡烛C清晰的像,透过贴膜玻璃能看到蜡烛D清晰的像,他透过贴膜玻璃能看到蜡烛D清晰的像是因为__________; (4)请你说出实验改进后的优点(至少说出两点)∶__________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完全相同 像与物的大小 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 贴膜玻璃前光线暗一些 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及方便观察像,用透明的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完成实验。
(2)[2][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需要选用的两支蜡烛完全相同。
[4]实验中点燃蜡烛A后比较亮,黑暗的环境和蜡烛的对比度大,使蜡烛A成的像更清晰。 (3)[5]普通玻璃比贴膜玻璃对光的反射要好一些,反射的光线多一些,导致贴膜玻璃比普通玻璃前光线要暗一些,所以透过贴膜玻璃能看到蜡烛D清晰的像。
(4)[6]铺上方格纸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用形如“7”的未点燃的生日蜡烛做物体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1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 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 刻度尺、③ 光屏、④ 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⑤ 火柴。
(1)小明在实验中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适当位置,将蜡烛B置于玻璃板后方,调节它的位置,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的位置或调整角度,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观察时,都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发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玻璃板与白纸面不垂直 B.蜡烛A与白纸面不垂直
C.人不应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观察
(2)小明调整好实验装置后,再次将蜡烛B置于玻璃板后方,调整它的位置,并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从不同角度观察,使其都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______。 (3)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A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 不能 虚 【解析】 【详解】
(1)[1]由题意可知,发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玻璃板与白纸面不垂直,所成的像在玻璃板另一侧的上方或下方,故选A;
(2)[2]使其都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然而蜡烛A与蜡烛B是相同的,则蜡烛A与蜡烛A的像是重合的,这说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
(3)[3][4]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而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三、初二物理 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请你指出图1中实验操作错误之处是______;
(2)图2______(选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
(3)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______。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甲 不变 液化 用温度较高的水实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图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这样测量的温度不是液体的温度了,同时还容易损坏温度计。
(2)[2][3]水在沸腾过程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到最后破裂,故甲图表示水在沸腾时的情况,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4]水在沸腾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温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大量的小水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
(4)[5]水加热时间过长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水的初温太低,用温度较高的水实验;也可能是水量太多,适当减少水的质量;也可能是酒精灯火焰太小,可以增大火焰,也可能是周围的环境温度过低。
12.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 (2)当观察到如图中的_______图时,说明水已沸腾;b图中气泡上升的过程逐渐变小,
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
(3)水在沸腾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再升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这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
(4)如图所示中能正确表示实验过程中水温度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______。
A. B. C. D.
【答案】89; a; 液化; 吸热;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水沸腾实验的仪器、实验现象及图象处理。 【详解】
(1)[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读数是89℃;
(2)[2]水沸腾时,水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由此可知a图时,水已沸腾; [3]b图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变小,最后消失了,是气泡中的气体在上升过程中遇到的水温度比较低,气体遇冷液化变成了液体,故是液化过程; (3)[4]水在沸腾时,虽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继续吸热;
(4)[5]水在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水全部汽化,满足这些描述的是A。
13.小红在学习了“比热容”的有关知识后,知道单位质晕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不同,为了描述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比热容,于是她又想到晶体在熔化时,温度虽然保持不变,但需要吸收热量,那么单位质量的不同晶体熔化时所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昵?带着这个疑问,小红在实验室利用电热器加热,完成了冰的熔化实验,并描绘出冰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实验时,冰的质量为
,相同时间冰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水的比热容为(1)根据图线,你能得到的一条信息是:________; (2)CD段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___________? (3)计算出冰的比热容____________;
(4)设加热器发出的热量有70%被冰或水吸收,求加热器的功率是多大____________? (5)若规定质量为1kg的某种晶体物质在完全熔化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熔化热”,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计算出冰的熔化热_____________
【答案】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答案不唯一)
【解析】 【分析】 【详解】
(1)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化,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完成熔化过程.冰全部熔化之后,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所以可得信息有:冰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冰是晶体等.
(2)冰的质量为0.5kg,冰熔化成水,状态变化,质量不变,水的质量是0.5kg, 由图象知,水从0℃升高到20℃, 所以,水吸收的热量为: 3
为4.2×103J.
(3)冰从-20℃吸收热量升高到0℃,需要了5min,吸收热量为:
,
冰的比热容为:
(4)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过程中,
,即
解得:
.
,
冰的熔化热为:
.
, ,
. .
水从0℃升高到20℃,水吸收的热量为4.2×104J,需要10min,所以,水1min吸收的热量
.
(5)0.5kg冰从5min到45min全部熔化,需要40min,吸收的热量为:
14.实验室准备多套“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小明同学从水温升高到90 ℃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下表数据可知,小明选择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图中的装置.
(2)小莉、小华都选用了另外一套实验装置,她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丙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线,其原因是实验中她们所用水的________不同.
(3)实验后,小明对大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对水加热,能让水重新沸腾吗?老师马上将一杯停止沸腾的水放进抽气密封玻璃罩中,如图丁所示.接通抽气机电源,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热水居然沸腾起来.一段时间后,更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烧杯中有部分水结成了冰!通过分析,同学们知道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水的沸点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因此在不加热的情况下,水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重新沸腾.部分水最终结冰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答案】 (1). 乙 (2). 质量 (3). 减小 (4). 降低 (5). 能 (6). 水沸腾时要从水中吸热,使得水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以下,水凝固成冰
【解析】解答:(1)甲图上面没有容器盖,乙图上面有容器盖,加热时,乙容器内气体压强大于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高于100℃,所以小明使用的乙装置。
(2)小莉、小华都选用了另外一种实验装置,水上方的气压相同,水的沸点相同,b从加热到开始沸腾需要的时间长,是因为b的质量大造成的。
(3)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降低温度时放出的热量,正好用来沸腾,所以水不加热时,水也能沸腾。
不停的抽气,容器内气压不断降低,水的沸点不断降低,水不停的沸腾,水不停的放出热量,使得水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一下,水凝固成冰。
15.小华在电视节目里看到,在气温低于0℃的寒冷冬季,为保障交通安全,交警在积雪的路面上撒盐,路面的冰雪就会融化;在煤撒盐的道路上,汽车反复碾压也会使积雪融熔化,她对上述积雪熔化的原因作出如下猜想: A.加盐可能使冰雪在低于0℃时熔化
B.汽车碾压增大了压强,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 C.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 为验证她的猜想,同学们用冰块模拟冰雪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气温较低时,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观察到有些冰块已经熔化,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温度计示数低于0℃,证明猜想A是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同时观察到罐底出现了白霜,这是发生了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2)如图所示,在气温低于0℃的室外用窄长凳支起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过一段时间后,甲、丙上的钢丝都陷入到冰块中相同的深度,乙上的钢丝未明显陷入冰块.
通过比较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中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使冰发生了熔化,此时冰的熔点_______(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0℃,说明猜想B是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比较甲和丙则可说明猜想___是错误的.
(3)探究结束后,他们查阅相关资料,知道了晶体的熔点均 受压强的影响,当冰熔化成水时密度__,体积_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才会出现(2)中的现象. 【答案】正确 凝华 增大 低于 正确 C 增大 减小 【解析】 【分析】 【详解】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故证明猜想A是正确的;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2)甲、乙、丙三块冰块,甲和乙的厚度相等并大于丙的厚度,把完全相同的三根细钢丝分别挂在冰块上,钢丝下分别挂上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由于铁的密度大于泡沫的密度,所以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泡沫块,实心铁块的质量大于泡沫块,则其重力也大于泡沫块,对冰块的压力也大,因此通过比甲、乙中钢丝陷入冰块的情况可知:甲和丙钢丝下的冰受到的压强增大,当冰受到压力变大时,熔点都会降低;从而说明猜想B是正确的;甲的厚度大于丙的厚度,比较甲和丙,可知冰层变薄熔点降低,故说明C、汽车碾压使冰层变薄了,冰雪就可能在低于0℃时熔化是正确的;(3)根据公式ρ=可知,质量不变,密度变大时,体积变小,所以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但水的密度变大,所以体积变小.
四、初二物理 光的折射 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小明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他根据收集的数据作出如图甲所示的图像:
(1)由图像可知,小明同学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_cm。 (2)当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的45cm刻度处时,小明应该如何观察烛焰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调皮的明明把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
之间,如图乙所示,小明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此时他应该把光屏向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
故答【答案】:(1)10;(2)在凸透镜的右侧通过凸透镜向左观察,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3)远离
【解析】(1)由图象可知,u=v=2f=2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2)当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的45cm刻度处时,有图可知此时u=5cm 物体处于1倍焦距以内,故此时应该在凸透镜的右侧通过凸透镜向左观察,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当小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靠近凸透镜时,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这样像距会增大,因此在光屏上要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 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素,此像的性质是_____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眼镜(近视/远视). 【答案】10.0 倒立放大 40 B 近视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甲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可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cm-10.0cm=10.0cm,即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由成像规律知,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55cm-25cm=30cm,根据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u=30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40cm刻度线处,在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u=16cm-10cm=6cm,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4)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延后成像了,即像距增大了,说明此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放置的是凹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近视眼的.
18.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蜡烛和凸透镜置于图示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据此规律可制成______;若用课本挡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蜡焰的像会________;
(2)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逐渐向____移动,光屏上能成清晰缩小的像。 (3)将蜡烛、凸透镜分别放在图中45cm、50cm的位置,蜡焰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这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___侧观察蜡焰的像。 【答案】放大 投影仪 变暗 右 放大 凸透镜右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15cm,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3]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2)[4]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逐渐向右移动,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时,根据光的可逆性,光屏上能成清晰缩小的像。
(3)[5][6]将蜡烛、凸透镜分别放在图中45cm、50cm的位置,此时物距为5cm,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眼睛应该在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的像。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凸透镜A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像如图乙所示;接着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1)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是_____cm,凸透镜A的焦距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B的焦距;
(2)在图甲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动,应使光屏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4)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_____。
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答案】10 小于 右 变大 幻灯机 靠近 C 【解析】 【分析】
(1)要解决此题,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一,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根据物距和凸透镜的焦距关系,求出两个凸透镜的焦距,比较焦距大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3)当f(4)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
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详解】
(1)[1]由图乙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由于
2f20cm
则
f10cm
[2]由甲图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35cm5cm30cm
物距在u2f范围内,即
30cm2fA
所以凸透镜A的焦距范围为
fA15cm
由乙图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35cm5cm30cm
物距在fu2f范围内,即
fB30cm2fB
所以凸透镜B的焦距范围为
15cmfB30cm
故凸透镜A的焦距小于凸透镜B的焦距。
(2)[3][4]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原来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蜡烛右移5cm后,物距变为25cm,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像距比原来更大,则像将变大。
(3)[5]由图丙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幻灯机。
[6]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使远视眼看物体时使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当用远视眼镜时,会将像向凸透镜靠近,故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4)[7]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故选C。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_____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眼镜(近视/远视). 【答案】10.0 倒立、放大 40cm B 远视 【解析】 【详解】
(1)如图,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等于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20.00cm-10.00cm=10.00cm. (2)如图乙,物距u=25.00cm-10.00cm=15.00cm,像距v=55.00cm-25.00cm=30.00cm,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折射光路是可逆的,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物距u=30cm时,即移动透镜至40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 cm刻度线处,则物距u=16cm-10cm=6cm<f,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光屏上承接不到.通过凸透镜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像与蜡烛在透镜的同侧,人眼在图中B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眼镜的作用是提前成像了,所以眼镜是会聚透镜,这种眼镜是远视眼镜.
五、初二物理 质量与密度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21.(1)李明取来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分度盘如图甲所示。他应先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_____移动。 如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甲图所示情况,应___________;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6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____g,酱油的密度为_____kg/m3.此法测出的酱油密度比真实值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3)为了避免测量中烧杯沾有液体的影响,李明又想到另一种方法测量酱油的密度,他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实验步骤如下∶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_____,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水)。
【答案】左 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 66 1.1×103 偏大 装满水
m2m0水
m1m0【解析】 【分析】 【详解】
(1)[1]从指针向右偏,则右端较重,平衡螺母应该向左调。
[2]如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甲图所示情况,说明右端稍重。此时取下最小砝码,向右调节游码。
(2)[3]由图可知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是
m总=50g+20g+10g+2g=82g
其中酱油的质量是
m酱油=m总m瓶82g16g=66g
[4]酱油的体积从量筒上可以看出是60cm3,所以酱油的密度是
m66g=1.1g/cm3=1.1103kg/m3 3V60cm[5]由于在实验中测量酱油的质量是准确的,测量酱油的体积时会由于烧杯内壁沾有少量的酱油,而使体积变小,所以这种方法测出的密度值会偏大。
(3)[6]为了避免实验中的测量体积的误差,用两只相同的烧杯,装有同体积的酱油和水,通过只测量质量就可以利用水的密度来表示酱油的密度,所以步骤②中,将一个烧杯装满水。 [7]两只相同的烧杯,中水和酱油的体积相同,即
V酱油V水
则
m2m0可得
m1m0水
=
m2m0水
m1m022.在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老师分给各组不同物体进行测量探究。其中第一、第二组拿到的是几块大小不等的大理石。
(1)第一小组首先用天平测量大理石的质量,他们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边的橡胶垫圈后,发现刻度盘如图甲所示,他们接下来正确的操作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调节后,他们按照图乙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石块的质量,则石块的质量读作_______
(3)第二小组在测量完石块质量后,发现由于他们拿到的石块都比较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中测量体积,请你帮助他们用下面提供的器材补充完成测量方案。(溢水杯,量筒,小烧杯,足够的水,细线)
① 将溢水杯装满水静置在水平桌面上,并在溢水口下方放好小烧杯 ② 用细线系好大理石轻轻放入溢水杯中 ③ ________________
④ 最后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出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
(4)各小组根据测量结果作出物体m-V关系图像,老师将各组图像叠加到一起分析,如图丙所示,在评估实验时,同学们提出由于第二小组测体积的方法与第一小组不同,因此两组实验图线并没有完全重合,请你分析实验过程并指出图中属于第二小组实验数据的图线是________(选填“a”成“b”),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 63g 溢水杯溢出的水流进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 b 当把小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时,会有些水分留在小烧杯上,那么用量筒测得的水体积是偏小的,相同质量的大理石,第二组测量时,测得的体积偏小,从图丙中可以看到,图线应该是b线 【解析】 【详解】
(1)[1]取下两边的橡胶垫圈后,发现刻度盘如图甲所示,这说明横梁不平衡,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
(2)[2]根据天平的使用规则,“左物右码”,左托盘放物体,右托盘放砝码,但是图乙中,刚好相反,那么设石块的质量是m,可得到关系式
50g10g5gm2g
求得石块的质量m63g;
(3)[3]用细线系好大理石轻轻放入溢水杯中,此时溢水杯溢出的水,流进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最后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出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 (4)[4][5]当把小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时,会有些水分留在小烧杯上,那么用量筒测得的水体积是偏小的,相同质量的大理石,第二组测量时,测得的体积偏小,从图丙中可以看到,图线应该是b线。
23.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小宇同学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_调,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29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则盐水的质量是_____g;再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盐水的密度为_____kg/m3。
(3)小宇用的方法测出盐水密度值会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4)小萱同学在实验中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倒入盐水后测出其总质量m2;在将盐水倒入量筒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盐水较多,无法全部倒完,她及时停止了操作。同组同学讨论后认为仍可继续完成实验,于是小聪读出此时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又加了一个步骤,顺利得出了盐水的密度。你认为增加的步骤是:________ ,请帮小萱写出计算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____。
【答案】左 33 1100 偏大 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质量为m0 【解析】 【详解】
(1)[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然后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在调节过程中,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边调节; (2)[2]由图甲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
50g+10g+2g=62g,
m2m0 V
盐水的质量
m=62g−29g=33g;
[3]由乙图知,盐水的体积
V=30mL=30cm3,
根据m可得盐水的密度: V
m33g3331.1g/cm1.110kg/m; 3V30cm(3)[4]因为将盐水从烧杯倒入量筒时不可能完全倒干净,所以体积的测量结果会偏小,而质量的测量是准确的,根据m可知,此密度的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V(4)[5][6]原来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与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之差等于倒入量筒中盐水的质量,所以增加的步骤为:用天平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总质量m0;则倒入量筒中盐水质量:
m盐m2m0,
所以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m2m0。 V24.小明为了测量花生的密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甲所示.称量前,首先将__________,然后调节____________,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
(2)将烧杯装满水,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上,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称量标尺上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 g,
(3)接下来把48g花生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停止溢水后,擦干沾在烧杯上的水,用天平测出烧杯、烧杯内剩余水和花生的总质量为129g.算出这种花生的密度为__________g/cm3. (4)由于个别花生漂浮在水面(不考虑花生吸水),测出花生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选填“大”或“小”);
(5)为了解决个别花生漂浮的问题,小明改用“排沙法”测量花生体积; ①在量筒1中加入适量的沙,摇平,记录体积V1; ②在量筒2中放入重为G的花生,记录体积V2;
③把量筒1中的沙全部倒入到量筒2中,充分摇匀、摇平,记录体积V3;
a.实验应该选择细沙”还是“粗沙”?__________;
b.请用(5)小题中测量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花生的密度ρ=__________;(重力常量用g表示) c.如果在步骤③中沙没有完全覆盖花生,测出花生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游码移至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平衡螺母向右 121g 1.2g/cm3 大 细沙
G 大
gV3V1【解析】 【分析】
在测量物体密度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把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让天平水平平衡,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测物体质量,利用排水法测物体的体积,根据密度公式处理数据即可得到密度。 【详解】
(1)[1][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归零,即移至标尺零刻度线上,接下来观察分度盘上指针偏先哪边,反向调节平衡螺母,图中天平向左下倾斜,向右调节平衡螺母即可;
(2)[3]将烧杯装满水,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上,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和称量标尺上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21g;
(3)[4]把48g花生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烧杯、水、花生的总质量为:
m总121g48g169g,
有水溢出,溢出水的体积为花生的体积,剩下烧杯、烧杯内剩余水和花生的总质量为129g,则溢出水的质量为:
m溢m总129g169g129g40g,
根据密度公式m可得花生体积为: VV花V溢则花生的密度为:
m溢水40g40cm3, 31g/cm花m花48g31.2g/cm; V花40cm3(4)[5]花生漂浮在水面,为完全浸没,测得的体积小于实际值,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测出花生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大;
(5)[6]细沙空隙小,测量体积比较准确; [7]已知花生的重力G,则花生的质量为:
m花生的体积为:
G, gVV3V1,
根据密度公式m可得花生的密度为: VGGg, V3V1gV3V1[8]在步骤③中沙没有完全覆盖花生,则花生未覆盖部分体积没有计入,测得的体积比实际值小,根据密度公式可知测出花生的密度值比真实值偏大。
25.小明准备测量一一只金属螺母的密度.
(1)把天平放在________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2)测量中,天平平衡时所加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他继续测出金属螺母的体积为6cm3.螺母密度为 ________g/cm3.
(3) 若没有天平,想用丙图所示弹簧测力计测量该螺母的质量,他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测出该螺母的重力,理由是_____.
(4)小明又利用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细针和刻度尺,不用天平测量一木块的密度,请你将测量步骤补充完整:
①在玻璃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0;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细针缓慢地把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2; ④小木块密度的表达式:ρ木=__________(用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水是密度用ρ水表示)
【答案】水平 右 2.6 能 见解析 将木块轻放入玻璃杯中,待它漂浮时,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一空.为避免误差,使用前应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
hh0ρ水 hh20
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第二空.读图甲可知,指针偏左,说明左侧质量稍大,因此,应将平衡螺母向右侧移动; 第三空.读图乙可知,零件的质量为:10g+5g0.6 g=15.6g, 零件的体积为:V=6cm3, 零件的密度:ρ=
m15.6g==2.6g/cm3 V6cm3第四空.用丙图所示弹簧测力计测量该螺母的质量能测出该螺母的重力,理由如下; 第五空.零件的质量m=15.6g=0.156kg,由G=mg得螺母的重力为G=0.156kg10N/kg=1.56N,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因此可以测量该螺母的质量能测出该螺母的重力,再由G=mg求出螺母的质量; 实验步骤:
适量的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中水的深度h0.
第六空.将木块轻放入玻璃杯中,待它漂浮时,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 细针缓慢地把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2; 第七空.因为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所以G=F浮=ρ水gV排, 设烧杯的底面积为S,木块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S(h−h0), 所以G=F浮=ρ水gS(h−h0),
G木块的质量:m= =ρ水S(h−h0),
g当木块压入烧杯中,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烧杯中水的深度h2. 小木块的体积为:V=S(h2−h0)
hhm水Shh00=ρ水. 小木块的密度:ρ==
hhShhV2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