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奇异的琥珀说课稿+反思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十册 第二十五课 《奇异的琥珀》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叫xx,是xxx大学的应届毕业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异的琥珀》。这篇课文被编排在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的第十册第二十五课。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学普及故事。课文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推测、想象出这块琥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判断他在科学上的价值,是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本单元编排用意和本课特点,以及本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点: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会12个生字和新词,认读1个字。2 过程与方法方面,首先能够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理解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想象,并能够举例说明。其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科学合理的想象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和别的琥珀不同,它里面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说明苍蝇和蜘蛛曾经在里面进行过挣扎。所

以让同学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理解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想象,并能够举例说明将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而能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便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根据课文内容,我将采取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感环境中受感染体悟情感,可优化课程教学。在讲授本课文时组织学生观察松脂和湖泊的标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法

我将指领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如仍不能化解,那么我将进行点拨,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彻底、更快、更清晰的了解知识、获得知识。

3.程序教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的学法。

1、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题,逐步引导同学学习全文。并在讲授过后当堂测试与反馈。

2、图文结合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画出琥珀形成过程示意图,理清全文。

三、说教学过程

本文我设计用3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第(2)课时主要是组织教学、教授新教材,从而掌握文章的重点,解决文章的难点。第(3)课时对学生前一课时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之后进行课堂测验。

在此,我主要阐述一下第(2)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步: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2.探究学习,理解全文

3.拓展延伸,综合性学习

4.布置作业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新课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伊始,先组织同学观察松脂和琥珀的标本,分别说一说他们的特征,想一想他们时候是同一样东西。通过直观感知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求知欲,为整个教学的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起到事了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探究学习,理解全文。“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首要地位,老师要给学生自读,自悟的空间,而不可流于形式。所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按

着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或轻声读,或朗读,或分组读,或问读,或同桌互读,借此机会导读书方法,让学生通过独立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文中的琥珀的奇异之处和科学价值,并在书中画出重要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养成边读、边思边动笔勾画、旁批的良好地读书习惯。再“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巩固。学生在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和合作探索中,学会了合作,思维被完全激活。在读通读熟中感受到了自主读书的乐趣,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自我表现的参与意识及成功的喜悦。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教学有情有景的课文时,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学课文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能力。

所以在学习形成过程这一环节,我会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想象能力。【首先引导学生认真的默读文章的第2-12自然段,总结讨论一下形成这块琥珀需要哪些条件并进行全班汇报。让学生抓住课文中对松脂的简短文字进行分析,使他们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请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他们与琥珀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让学生想象一下是否有可能同时裹住两个小东西?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只要说得合情合理便不予否定。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我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我将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通过动画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在明了了形成这块琥珀的条件和过程后,我和学生一起整理出琥珀形成的示意图。3最后请同学再一次的有感情的

朗读课文。

第三步,拓展延伸,综合性学习。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所以,我请同学结合科学家的想象与查找的课外资料,再来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形成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比较,会感觉很难想象出新的过程,由此更加敬佩科学家想象的合理。而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出示“柏抱槐”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它的形成过程,要做到想象合理。

第四步,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选对象,写一篇科学品读随笔。

四、说板书设计

25 奇异的琥珀

保存完好 松脂化石

科研价值

形成松脂球——埋入泥沙——变为化石

天气炎热 海陆变迁 时间漫长

蝇蛛巧遇

【柏抱槐】此树位于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武庄仓颉庙西南角。藏龙寺的中殿前有一棵

三拢多的古柏,在柏树的中部又斜长出一棵一拢之上的槐树,人称“柏抱槐”。虽历经沧桑千年之余,却生机盎然,叶繁枝茂。柏、槐两树,种类不同,长势各异,柏高槐低,各显风姿。树干周身长有密密麻麻的小孔,其孔口径多在l—2厘米左右,深浅不一,相传是过去屯兵将士为挂甲衣所致,故亦谓“挂甲柏”。游人到此,争相围观,无不称奇。

【设计意图】: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向人们介绍了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发现及价值。知识性是课文的明显特点。但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科普作品,它的语言极富特色,兼严密的推理、准确的表达和生动、形象、优美、传情的文采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针对课文特点,如何批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出语文课的特色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基于“理解是语盲文字的训练,推理、表达既是思维训练,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的认识,在本教学设计时就立足于达成两个主要目标:

一、课文是很好的进行思维训练的教材。设计时,充分发掘教材内含的思维要素,安排较为充分的思维训练内容。如遵循课文严密、准确的“推测”,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进行推理、说理的训练,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找寻奇异的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时,着力训练的是学生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二、课文具有生动、优美、感人的艺术魅力。设计中,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及欣赏美的能力。教学中安排学生圈点划找,咬文嚼字,自由品味,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并通过对作为范本的重点段落细细研读,较深入地体会文章细腻的情感,领悟特色。

【教学反思】:

《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小品文。在设计教学时,我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想求异”的教学结构模式: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再“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然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既然是推测,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测的呢?科学家为什么这么推想?依据的是什么呀?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求异创新。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力求在本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发展学生思维,注意培养想象力。这篇课文在内容上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载体,因此在课堂上理解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应该需要哪些条件,启发学生紧紧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培养想象力。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习,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不足之处我认为也有两点需要改进: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条件,教师要依据板书进行总结,使学生更加明确琥珀形成必须要四个条件,从而重点更加突出。

二、教师深钻教材是永远需要锤炼的硬功夫。这一点表现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调控不到位上,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科学家的推理有不合理的地方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地引导,因此耽误了教学时间。此外,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茫目的多读,其效果不佳。

【反思2】

教学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2、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虽然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但在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其次是今后要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