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3 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

来源:一二三四网
13 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文中内容做注释,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 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

3.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边读边归纳大意,感知文章深刻内容。 2.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 教学难点

1.理解体验“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开展小调查

1.你读书的感受:A.苦 B.苦中有乐 C.乐 D.乐中有苦 教师引导 选择A或B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或D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2.你读书的目的:A.考出好成绩 B.让家长高兴 C.获取知识 D.不知道 教师引导 选择A或B或D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谢冕说:“读书是幸福,读书人是幸福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冕的幸福生活…….(课件展示)

本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那么,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

二、讲授新课板书:读书人为什么是幸福人 (一)(泛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1.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引导学生从找各段的中心句入手去感知)

第1自然段: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第2自然段:阅读能增广见识,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第3自然段: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第4自然段:与好书结缘能使人“向善”、“避恶”。 最后一自然段是:读书人是幸福人。(也是全篇主旨) 2.理清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

教师引导:全文各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陶冶精神,与好书结缘能“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句完成因果论证。即课文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个结论句,是逐层深入论述的,是全文主旨,与开头呼应。(提醒学生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二)(精读)品读课文,结合学生阅读经历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 1.学习第1、2自然段。

①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②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请找出其中理由。(引导学生用自然段1、2文中语句来说明)现实世界(人人都有)

自然段1:读书人拥有两个世界 更丰富的世界(读书人独有)不仅多识草木虫鱼 自然段2: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他人世界 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与不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谈不好,教师可先谈自己的体会,给学生做个示范)

④归纳总结:读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

2.精读、美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问题:

①上节课布置了课外作业——查阅几个国内外名人名作的故事及内容等资料,请同学们简要谈谈。教师通过练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检查其作业情况,也便于记忆。 (教师请几个同学来简要讲讲,并及时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要养成翻检工具书、查阅学习的好习惯。)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并仿照课文句式把它写出来。 从 学得 ;从 学得 ;从 学得 。(言之成理即可) 归纳:读书可以陶冶人的精神。 ③本段与上段的关系。(提示学生注意本段开头的关联词) 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递进)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起承上启下作用。

理解:自然段1、2说明读书能使知识增广,自然段3说明读书能使人格高尚) ④让学生判断本段使用的典型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 例证法;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3.学习第4自然段。

①请一组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与书本结缘,做一个与崇高追求、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②学生寻找并读出“读书使人向善”的句子,(“对暴力的厌恶······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③教师以学生喜欢、熟悉的文学形象(如关羽、曹操、令狐冲、东方不败等)为例,从人们包括学生对这些人物的褒贬态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以上语句。

④书籍有多种多样,有好书和坏书。那么,好书和坏书对人有何影响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去正面引导学生)

好书:

使人向往高尚、厌恶暴力、同情弱者

(引用)笛卡儿:读书使人向善,使人情趣高雅、趋避凡俗 坏 书:宣扬暴力等 (引用) 雨 果:读书使人避恶

⑤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让学生举例说明对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的理解。 ⑥教师拓展提问:同学们,读书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有这么多的好处,你愿意做个怎样的人?你愿意生活在怎样的社会? (教师引导:希望从今多读一些好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⑦归纳:读书可以使人情趣高尚、趋善避恶。 三、归纳小结 1.体会为什么作者会从这些方面来谈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师引导:这些方面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个层次,知识面的扩大(获得),精神的感化(影响),行动受到精神的感化而更趋向真善美(实践)。

2.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

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大家有没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了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也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读书与幸福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以此为契机,介绍多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一、拓展延伸 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了解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 1.从课堂上看课外书的现象谈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兴趣,可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一部作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收获的点滴感受。说说自己在阅读喜欢的书籍时的愉悦体验。(为了让学生积极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可以谈谈自己读熟悉的小说或者喜欢的文章时的感受)2.教师精选一些简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当堂阅读,体会阅读的快乐。鉴于职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教师在选材时可考虑那些幽默的、感人的甚至是煽情的,能让学生读后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的作品。就在这笑与泪中体会阅读的愉悦。(附拓展资料:感人故事和幽默故事及刘墉的《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二)向名人学习读书。

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踪成功者读书方法的轨迹,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启迪的。

同学们,当你读完以下几位名家的读书方法后,你将怎样把书读得更好呢? “尝试想书”法——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分做几章几节,哪些部分要重点阐述,哪些部分要简略交待。想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文章与猜想的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复阅读,并与自己的思路作比较,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些。

“日积月累”法——

革命老前辈徐特立爷爷学《说文解字》的部首,共有540个字,一年才读完,每天只读两个字。他四十多岁开始学外文,也是采用这种“日积月累”法,每天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了365个。凭着这种积少成多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先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

“见缝插针”法——

毛泽东主席自学外语十分刻苦,由于他的湖南口音重,发音不准,有时要练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他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天一起床总要花上一个小时学外语,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学一阵子。他还把英文版的《矛盾论》放在身边,抽空就读。旅途中也专心学习外语。由于每天见缝插针地学习,到50年代,他就能阅读一般英文书刊了。

“摘记卡片”法——

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擅长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撰写文章,这笔力来自他独特的“摘记卡片”。几十年里,吴晗凡是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在卡片上,并按内容、性质分类保存。他做卡片的经验是:一张卡片只写一个内容,加上题目,注上类别,并写清楚资料来源,即作者、书名、页码等。

“标记符号”法——

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读书时总是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画

上各种标记符号,以便日后查考。需要随时翻阅的书,他总是放在一个专用的书架上,这样便于寻找。他说:“读过的书得择要在心里储藏起来,使它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随便翻翻”法——

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篇题为《随便翻翻》的文章中写道:“书在手头,不管他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鲁迅知识广博,应该说得益于他的“随便翻翻”。即读书须先浏览,选择重点,然后细读。因此,他在年轻时,除了规定的功课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读。有一位日本科学家和鲁迅接触后,称赞鲁迅“什么都知道”。

(三)请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谈读书方法。

二、教师小结 读书(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此话不错。倘若再进一步,把“勤读”与“善读”结合起来,讲究方法会读书,“寻得蹊径巧登临”,就能真正进入阅读状态,体验读书的享受。

从明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幸福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是幸福人(教案)〕随文赠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阅读《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回答13---17小题。(13分) 做个快乐读书人 刘墉

①今天下午,你去上中文课之前,我看见你不断地翻书,一边翻,一边数,然后得意地说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的课外书,一定能得奖了。过去的两个礼拜,爸爸也确实看见你每天才吃完饭,就抱着书看,爸爸还好几次对你说:“刚吃完饭,应该休息,让血液去肠胃里工作。如果急着看书,血都跑到脑袋里去了,会消化不良。而且刚吃饱比较糊涂,读书的效果也不好。”只是不管爸爸怎么说,你都不听,才把书放下几分钟,跟着又拿起来。你读书的样子好像打仗似的,好快好快地翻,读完的时候还大大地喘口气:“哇,我又读了一本。”现在,爸爸终于搞懂了:原来你们班上有读书比赛,每个礼拜统计,看谁读得多。爸爸不反对这种比赛,它确实能鼓励小朋友多读不少书。只是,爸爸也怀疑你到底能记住多少,又读懂了多少。如果你只是匆匆忙忙地翻过去,既不能咀嚼书里的意思,又不能欣赏美丽的插图,甚至不能享受那些故事,获得读书的乐趣——你读得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

②读书就跟到博物馆一样。你可以“精读”,从头到尾只待在一间展览室里,研究一两样东西;你也可“浏览”,到处走走,遇到感兴趣的,就多读一下展品的说明。读书也可以像是参加“发现之旅”的比赛。大家拼命读,拼命冲,比谁读得多,谁考得好。只是到头来,很可能没见到多少,没学到多少,徒然得个虚名,却既浪费了时间又搞坏了身体。在这儿爸爸要告诉你两句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把已经学过的东西,常常拿出来温习,不是很喜悦的事吗?”孔子又说:“只知道学习,却不加思索,到头来等于白学;只靠思索却不去学习,则变得危险了。”在孔子的这两句话里提到了三个词,也就是“学”“习”和“思”,“学”是指“学新的东西”。“习”是讲“温习”,也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再温习一下。“思”是讲“思索”,让学到的东西能在脑海里多打几个转,甚至引发一些自己的想法,产生一些自己的创意。现在,爸爸要问你,你这个礼拜读了两千多页书,算是“学”,是“习”,还是“思”?你的答案大概只有“学”吧! ③孩子!你总是去图书馆,那里的书是不是好多好多,让你读一辈子也读不完?如果有个人天天都去读书,一辈子读了几千万页的书,他还有时间写文章、写书,或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吗?这也好比前两个月,爸爸说要种番茄,从图书馆里借了七八本种番茄的书,爸爸一页一页看,只怕到现在还在读书,我们的后院又怎么能有已经红了的番茄呢?所以,书虽然不会动,像是“死的”,但是里面的学问是“活的”。那活的学问又好像种子,你必须把它拿出来,播到土壤里,每天浇灌,常常施肥,才能长出果实。如果你根本不把种子拿出来,或播完种却忘了,任它自生自灭,长出一大堆杂草来,是不可能有好的收获的。

④孩子!爸爸不要你拿第一,只希望你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快乐地读,快乐地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我希望你每星期只读一两本书,却能在读完之后对我

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一天对我说:“爸爸!你看我也模仿那本书,写了一个小故事,我还画了几个插图呢!”

13、从文章的第①段可以看出,引起刘墉为女儿焦虑原因是: (2分) 14、第②段中作者化用了两句孔子关于“学”“习”“思”的话,请你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句原

文: , 。(2分) 在平常的读书活动中,你也没少积累各类名言,请写两条你喜欢的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

句。 (1分)。

15、第③段中作者用“种番茄”作比方来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3

分)

16、标题“做个快乐的读书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

17 、作家刘墉喜欢读书,也善于读书,他在文章中提到的“精读”、“浏览”,是一般人常用的读书方法,相信你也拥有了自己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请你向大家推荐推荐你的读书方法?(3分)

参考答案:

13、女儿为参加读书比赛而囫囵吞枣的读书(意对即可。)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有关“读书”名句略 15、学以致用或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意对即可。)

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6、快乐的读,快乐的用,常常温习,常常思索。 17、本题为开放性的试题,意思对即可。

快乐人的衬衫

2012-04-20 来源:读书人故事会 【读书人网(Reader8.cn):综合教育门户网站】

0

国王有一个独生子,所以很疼爱他,视若掌上明珠。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日整日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我也说不清。”王子说。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宽心解闷儿。戏剧、舞会

国王有一个独生子,所以很疼爱他,视若掌上明珠。可这个王子总是郁郁寡欢,整日整日地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

“你还缺什么吗?”国王问他,“你到底怎么了?”“我也说不清。”王子说。

国王想方设法为儿子宽心解闷儿。戏剧、舞会、音乐……但毫无效果。国王只好从世界各地请来了最有学问的人:哲学家、博士、教授,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这些人商量之后,说:“陛下,我们研究过了,必须找到一个非常快乐的人,这个人从无烦恼,也无奢望,然后把他的衬衫跟王子的交换一下就行了。”

当天,国王就派出使者到世界各地寻找这个快乐的人。他听说邻国有一个国王,有着善良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子女,还曾在战争中打败了所有的敌人,现在国泰民安。满怀希望的国王当即让使者去向他求讨衬衫。邻国国王接待了使者,说:“我什么东西也不缺,可悲的是一个人拥有了一切,却还得离开这个世界。每次这样一想,我就夜不能寐!”使者闻言,不得不空手而回。

国王一筹莫展,只好去打猎散心。他射中一只野兔,可没想到,野兔一瘸一拐地逃走了。国王便在后面追赶,追到一处野地,他听见有人在哼着乡村小调,是一个小伙子边摘葡萄边唱着歌。他赶紧上前问道:“小伙子,我是国王,你愿意让我把你带到城里吗?” “啊,我一点也不想去,就是让我做教皇我也不愿意。” “为什么,要知道不是谁都能跟我做朋友……” “不,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很快乐,我也很满足。”

总算找到了一个快乐的人,国王想。于是他再次问道:“年轻人,你可以帮我一个忙吗?”“陛下,只要我能做到,我会全力以赴的。”

国王欣喜若狂,他猛然伸手抓住小伙子,解开他外衣的扣子。突然,国王僵住了,他发现,这个快乐的人没有衬衫。他不知道,快乐不是长在衬衫上,而是长在人心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