堕 曼 NO5 .TIME EDUCAT10N 从《饥饿的女儿》看虹影小说的可能世界 刘国欣 摘要:可能世界理论是最近十多年出现的一种理论,在中国很少有人探讨,它关照文学艺术与现实之关系。虹影的自传体小说《饥 饿的女儿》更具备现实关照性,它巧妙的实践了可能世界理论,这符合自传体小说的体裁特点。这部小说的叙述策略是虚构世界与实 在世界有意重合,实在世界的唯一性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与可能世界体验。 关键词:叙述可能世界虚构三界通达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14 可能世界理论关照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一个袍哥头子;神秘跟踪我的人在小说的前200页一直没有浮出 比较经典的观点有:模仿论、反映论、或然论、白日梦论(精神分 水面,“我”的身世像那个神秘的跟踪人一样,一直处于各种可能 析)、形式论。“可能”指的是(possible)J ̄辑上没有理由说不可能, 世界中。 但非事实。布赖德雷和施瓦尔兹对可能世界思想的三重区分是: 其实,谜底的存在,虹影在小说的前十三章已经有过种种伏 现实世界、非现实但可能的世界、既非现实又非可能的世界 。 笔。小说的开头有这样的叙述,“十八岁之前,是没人记起我的生 赵毅衡先生关于可能世界的思想中有以下三重区分:实在世界、 日,十八岁之后,是我不愿与人提起o"0q十八年中,包括“我”的母 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还有人提到过类似的三重世界:现实世 亲在内,为什么会没有人记起“我”的生日?这部长篇小说从开篇 界、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但没有做详细的解释 。笔者认为赵 的第二句话,就埋下了一颗身世的炸弹,注定要在十八岁那一年 先生的此种区分,清晰简约,更适用于文学艺术理论批评。可能 爆炸。 世界,就是可以替代实在世界(而实际上却没有替代)的任何世 “我”的身世有四种可能,其中可能最大是文字中出现次数最 界,它的范围极宽,没有物理或生理的不可能,也没有“事实”的不 多的“父亲”。这个“父亲”对“我”的态度是不动怒也不指责,总是 可能,更没有心理的不可能 。因为体能、技术上的不可能只是 忧心忡忡的看着我,对哥姐们是一味发威。该书在开始的描述 暂时的,只是当下情形的判断,“事实”的不可能随着事态发展的 中,“我”的存在是家里的一个大失望,“一个本不该来到这世界上 偶然性而变得不存在。 的无法处理的事件”。无论“我”如何感觉在家里的不协调,都不 1可能世界:“我”的身世之谜 会改变我十八岁之前只有这一个父亲的事实。该书前200页没 莱布尼茨在1710年的著作《神正论》中,试图为世界的多种 有任何文字提到过,“父亲”不是我的生父,因此和别的孩子一样, 罪恶与灾难辩护:全知全能的上帝是至善的,肯定会给人类一个 “我”的“父亲”就是自己的父亲。家中有六个孩子,倒洗澡水、洗 比较起来最好的世界。既然我们居住的实在世界,有各种缺陷, 水果之类的事情全都由最小的“我”包揽,不仅父母使唤我,连哥 那么其他各种上帝“可能创造的世界”中肯定都免不了,不然上帝 姐们都把我唤来唤去,做这个做那个的。陪“我”最长时间的这个 会给我们一个没有这些缺陷的世界。没有被上帝选中的世界,是 父亲,对“我”态度的不同,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现,让“我”感到自己 “可能(被选中因而行得通)的世界”。莱布尼茨用这种方式为上 在这个家里是一个多余。 帝辩护,回答为什么上帝为人类创造的世界竟然充满如此多灾难 第二种可能是袍哥头子。袍哥头子作为第一个与母亲发生 和痛苦。 关系,并产生感情的男人,与“我”存在血缘关系是有可能的。小 《饥饿的女儿》有十九章,直到第十四章才揭开“我”的身世之 说中的大姐是一个快言快语的人,“我”追着她讲这个家背后的故 谜,其中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为我的身世做铺垫。一部277页 事。第一次追问大姐,得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大姐是母亲和一个 的长篇小说,直到第200页才揭开身世这个谜底,大篇幅都在介 袍哥头子生的。家里的这个父亲,是梅毒后遗症导致失明而病 绍家乡“南岸”的情况,这也是这部长篇小说最值得注意的叙述策 休,这个病还是母亲传给父亲的。母亲的这个病,很可能是和多 略。在前200页的叙述中,“我”的身世之谜还只是种种“可能”。 个男人发生关系而染上的。既然大姐不是父亲亲生的孩子,那么 如果说小说的第十四章是身世的谜底揭开的一章,那么前十三章 家中剩下的五个孩子都有可能不是这个病休父亲的。袍哥头子 是这个谜语的谜面。通常的谜底和谜面的篇幅就有差距,谜底往 与母亲的联系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旧社会,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 往远小于谜面。这篇小说中的谜面达200页,超过15万字。 立之后的新社会,他与母亲的联络一直到他饥饿病逝才结束。袍 从另一方面说,小说的前200页没有揭开“我”的身世之谜, 哥头子一直到自己死去还托人带信寻找“我”的母亲,可见两人是 这样的叙述策略使得巨幅的谜面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使得多 有感情的。 种身份成为可能的谜底。“我”的生父是谁?小说中的养父、袍哥 第三种可能是神秘跟踪“我”的人。小说的前十三章中,多次 头子、神秘跟踪我的人……都是多种可能的一种。小说中,养父 出现一个神秘的男子在学校门口、上学路上跟踪“我”。这个神秘 从来不打骂我,十八岁生Et那天还偷偷塞给我五毛钱,但是日常 的男子,从来没有接近过“我”,不让“我”看清楚他的模样。容易 生活中他对我很冷漠;随着大姐的讲述,我才明白大姐的生父是 发生强奸事件的南岸世界,让“我”最初对这个神秘跟踪人有所畏 一1 46— 塾 No.5 TIME EDUCATION 惧。后来发现对“我”从没有伤害之意时,“我”内心的恐惧渐渐减 弱。母亲也很惊讶这个事情,但是我能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个神 秘跟踪人与母亲有某种关联。该书的最后叙述证实了这个关联 《饥饿的女儿》的细节描写,首先体现在风景的刻画上,尤其 是对污秽景物的描写。小说中,出现多处值得注意的风景,以长 江南岸为核心展开风景的延伸,位于其中的学校、刑场、道路、厕 所、帆船等在虹影的笔下显得饱满而沉重。若干年前,南岸有了 一的存在,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联。这个神秘人在从小说的第十 四章开始,慢慢进入实在世界,成为“我”的生父。跟踪“我”的这 所中学,成为南岸的头等大事,因此道路的名字被命名为中学 个幕后人物,前十三章出现次数不多,叙述较为简略,细节少之又 少,成为脸谱化的人物。这个人跟踪“我”十八年,并且不是有敌 意的跟踪。正是这样一个只有背影和轮廓的人,给了读者无限的 想象空间。 其他可能,比如与历史老师相关的人、街道办事处那个总是 街。与之相对比的是,这个拥有四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有十来所高 等学校,却没有一条大学街。小说中,长江南岸的中学与大学无 缘,每届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有的中学连续十年交 白卷,明白此地的学生不堪造就就取消了高中。小说主人公“我” 就在这样的中学读书,读书的命运和前途可想而知。 对母亲凶横的人。小说叙述,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发生,历史老 师对我亲近,拍我肩膀,摸我的头发,总是有某种潜在的缘由存 在。他送我回家,到我家中送给我画有赤裸男女的《人体解剖 学》,为我画像,约我爬山,给我讲社会现实故事。“我”在梦中,都 盼望与历史老师亲近,“盼望他握住我的手,把我抱在怀中,亲吻 虹影笔下的厕所,是令人作呕而印象深刻的地方。南岸的每 家每户没有卫生间,只有尿罐夜壶暂时盛一下。公共厕所没有人 照管,女厕所只有三个茅坑,男厕所有六个茅坑,比女厕所宽一 倍。以至于南岸的男人常夸耀,“女娃儿生下来就该有自知之明, 看嘛,连茅坑都少一半。” 没有照管的公厕大清早就得起来排 队,年龄稍大的女人和男人会找没有遮拦的粪池不用排队直接解 决问题。小说中的厕所在虹影的笔下显得很细腻,其中的白蛆、 流氓、恐怖故事、寄生虫、气味、报纸、书包、报纸、蒲扇等被作者描 我” 。小说中母亲因为各种原因,与多个男人发生关系,甚至染 上梅毒。历史老师是一个有家室的男人,对“我”又很亲近,他或 者他周围的人与“我”身世的相关就有了可能。通过以上分析,逻 辑上没有理由说不可能,那么历史老师与我的身世相关是有可能 的。街道办事处那个干部总是对母亲很凶横,区别对待,好像母 亲身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其实那个干部只是看不惯母亲有过 写的尤为详尽,这是虹影小说批评中值得关注的一个地方。 小说的南岸还有一个地方令人望而生畏,那就是枪毙犯人的 地方——刑场。这个刑场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用处,既可以作 为批斗的场所,又可以作为枪毙罪犯的地方,还是对老百姓进行 教育的基地。罪犯在执行死刑的时候,经常鼓动一批老百姓来观 的男人太多,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中的男女关系不相符合,因此他 看母亲的眼光就想看到婊子一样,对母亲态度恶劣。 以上四种可能,没有穷尽概况所有的可能,只是《饥饿的女 JL)中明显的几个可能。本文举上面几种可能的情况,来探讨 看行刑,用这种方式震慑犯罪,达到降低犯罪率的目的。与刑场 的严酷相比,南岸的野猫溪附近有个脏兮兮的女人却是当地的一 个调侃对象。她被当地人们称之为“花痴”,不管见到男人还是女 人都有可能扒下裤子。每隔一两年她的肚子就会大起来,“春天 隆起,夏天挺起” ,谁也不知道她把生下的孩子弄到哪里去了。 这个眼睛浑浊,食指黑乎乎的花痴总是张开嘴笑呵呵。作者说她 “不像所有正常人那么仇恨人,成天开会批斗阶级敌人”,这里与 正常人相比,别有一番用意。花痴不需要参加游行,静静的在一 “我”的身世。这四种情况,从逻辑上都可以行得通,因此都属于 “我”身世的可能世界。这些可能世界,都属于有可能替代实在世 界的任何世界,虽然它们不是实在世界。 2虹影小说的实在世界:细节饱满 虚构不可能浮在空中不落脚,实在世界成为虚构飞翔必要的 落脚点。《饥饿的女J1)中关于“我”身世的叙述,经过两百多页的 飞翔之后,终于从201页开始寻找落脚点,并成功落脚于该书剩 下的77页之中。飞翔的空间足够大,降落的地点足够稳,这是一 个几乎完美的飞翔和降落,这个降落把众多的谜底揭开,给读者 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 唯一性是实在世界的第一特性。“我”的身世如何?“我”的生 旁观看着街上庆祝“四人帮”被抓的游行队伍,她的出现对小说的 故事情节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她只是作为南岸特殊的一道风 景。 长江中的帆船与水手丰富了小说的细节。父亲的出身是船 员,袍哥与长江联系在一起,生父家境殷实在长江边做实业,长江 父是谁?这些答案是唯一的,在这个唯一的答案揭开之前,存在 着无限的想象和无数种可能。小说中,关于“我”的身世之谜,在 前十三章中,充满无数种可能,唯一的答案在剩下的六章中揭 开。简言之,前十三章是“我”身世之谜的可能世界,十三章到第 边上的人天生就与长江水相连。三哥仿佛天生会水,在饥荒的岁 月里,“他靠江吃饭,再冷的水也敢跳下去。只要看到有什么像食 物的东西从上游冲下来,什么菜皮、菜叶、瓜皮之类,他能游出好 几里,跟着目标不舍。直到把那东西捞回岸,带到家里”Is]。长 江、帆船、水手是虹影小说中经常出现的符号,这些符号不断的向 读者暗示,作者叙述的是实在世界,是“这个世界”、“此处的世 界”,而非彼岸世界。 十九章是“我”身世的实在世界。进而言之,前十三章包含有“我” 身世之谜的种种信息,这些信息在布下一个谜面的同时,也在详 尽的叙述“我”十八岁之前的点点滴滴,是“我”十八年的“清明上 河图”。这十八年的成长经历是唯一的,当然是实在世界。换言 虹影的叙述,像是一个老人(其实她并不老,只有五十岁)在 给年轻人讲当年的故事。其中的长江南岸,就像名字中的“南”字 一之,小说的前十三章出现的种种叙述与符号,是虹影叙述的实在 世界,只是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可能的猜想,这些各 种的猜想与想象属于可能世界的种种情况。与小说可能世界的 样,在现实和小说中都是欠发达地区。作者对南岸中人和景的 刻画,是对南岸世界细节的补充,这样的南岸更加厚实。总之,小 说中的长江南岸,是一个脏乱差的地方,是贫民区集中的地方,是 重庆犯罪率比较高的地方。 简约相比,《饥饿的女JL)对实在世界的描写可谓细节饱满,下面 通过风景描写、人物描写和饥饿描写阐述这个问题。 一1 47— 堕 垫宣 No.5 .rIME EDUCAIIIION 与长江南岸的脏乱差相比,重庆市中心是小说中较为发达的 地区,是重庆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在作者笔下有点冷漠,有 饿的女儿》中出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 命”、改革开放等历史背景,给读者以真实的自传体大环境。虹影 的近作不避讳任何描写,敏感话题有所涉及,当然没有详细的展 开。在真实的历史大环境中,以“我”为线索展开叙述,是虹影自 点浮躁。轮船公司的劳资科就处于这个世界中,“我”来到这里是 为了问清楚为什么父亲没有拿工伤退休工资。虹影详细的描述 了这个劳资科中的工作人员,脸刮得光光的男人在喝茶,打着官 腔的男人在打电话,几个干部相视大笑“我”的惶惑表现,还嘲笑 地谈论“我”是梅毒父亲的第几个女儿。重庆长江大桥连接了城 传体小说明显的特点。其中表现比较细腻的有三年自然灾害时 期的饥饿叙事,全国武斗最厉害的地方重庆的武斗描写。正如小 说题目中蕴含的“饥饿”一样,“我”的饥饿贯穿全文,不管在那个 时代,“我”总是饥饿的,有生理的饥饿,更多的是精神的匮乏和心 理得不到满足。 虹影的饥饿叙述,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粮食短缺 中心和长江南岸,但是南岸的老百姓一点好处都没有沾到,他们 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到山顶上去挤通往城中心的公共汽车。城中 心和长江南岸是重庆的两个不同世界,虹影不经意间把两者做了 对比。小说中对比的痕迹很少,没有故意运用写作技巧的嫌疑, 虹影的自传体小说更显成熟与稳重。 导致的身体饥饿,另一类是由于家里每个人都有自个的秘密而导 致“我”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这两类饥饿,分别产生两种读者期 待:第一类引起读者对饥饿年代的解读与同情,第二类的秘密随 着虹影小说的叙述而慢慢揭开。这个“饥饿的女儿”,忍受身体和 母亲的老家忠县是《饥饿的女儿》中出现的另一类实在世界, 母亲就是从那个地方逃婚出来来到重庆嫁给袍哥头子的。小说 对忠县的描写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呈现的,外婆病重,被乡下的 大舅二舅用滑竿抬到重庆来治疗,途中半问路半乞讨,走了四天 三夜,才到重庆。大舅二舅按照乡下走亲戚的习俗,在头上缠了 精神两种饥饿的煎熬。虹影的饥饿叙述,期待的是“早晚有一天 能解救我生来就饥饿的心灵”一 。 身体的饥饿是通过自我饥饿与他者饥饿两个角度展开叙述 根洗白净的布。在一个寒冷的半夜,外婆一声尖锐的呻吟之后, 醒来传达了她的遗言“要求她(母亲)把乡下挨饿最小的弟弟弄到 重庆来”,然后咽气了。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描写,是虹影笔下的 乡土世界。这个世界细节饱满,这种乡土的味道是唯一的、实在 的,是虹影笔下另一类实在世界。 的,自我饥饿体现在“我”和家人身上,“我”十八岁生日那天拿着 父亲偷偷给的五毛钱到集市上转了一圈还是忍不住买了两个包 子,这两个包子成为了“我”十八岁的成人礼,这份成人礼还被饥 饿的大姐给误食了。母亲本来可以生八个孩子的,最终也是因为 饥饿导致两个孩子胎死腹中。作为水手的父亲在饥饿的年代里, 虹影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细节饱满,多为小人 物。重庆人总的特点是肝火旺,说话快猛,像放鞭炮。他们动怒 不是虚张声势,不到动刀子不罢休。南岸贫民比城中心居民更耿 直,肠子不会弯弯绕。这些小人物的表现让“我”对这个世界产生 怀疑,“我”眼中世界上最老实的父亲竟然能染上梅毒,从乡下逃 婚出来的母亲能与各色男人产生恋情发生关系,二姐是唯一进入 差一点客死他乡。直到外婆逝世,也未找到被饿死的三姨之坟 地,被劳改释放的三姨夫活活饿死在街头。通过他者可以关照自 身,他者的饥饿主要体现在对当时环境的叙述中,比如饥饿的年 代里常常有饿死的人从长江上游飘下来,处处都是逃荒的人,饿 死的人不计其数。袍哥头子被饿死在劳动农场,没人收尸,丢在 大坟坑里了,死了多年消息才传回故乡。饥饿的惨状惨不忍睹, 插着稻草卖儿卖女的,举家奔逃的,路边饿死的人连张破草席也 没有搭一块,有的人饿得连自己孩子死了都煮来吃。他者的饥饿 叙述最难以接受的恐怕是人吃人的现象。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作品背景是饥饿的大环境,这是真实的历史环境。作者的虚构与 真实的历史环境相结合,是许多自传体小说的惯用手法,虚构世 界与实在世界有意重合。 虹影的这本自传体小说,处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下,时间跨 度从解放前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1942年的川军里几 乎全是哥老会袍哥,1949年9月2日的重庆大火发生于解放战争 的末尾,1950年共产党决定用大兵立剿四川的反共游击队,1962 城中心做老师的家人,四姐为了男朋友爱得死去活来,不爱讲话 的五哥对“我”最好,生父带“我”去看电影不能换回“我”的亲情, 人物叙事简约而暗藏秘密。大姐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物:共产 党的天下,她自己的生活,还有这个家,都得天天乱,她才舒服。 实在世界的细节饱满,举个例子,小说结尾部分“我”到妇产科做 人流,医院病历上写的内容:“子宫深度:10。有无绒毛:有。失血 多少:多。有无胚胎:有。”病历详细,细节饱满。实在世界虽然无 法完全认识,对其细节的再现可以无穷地进行下去,虹影这本小 说的细节可谓具体传神。 3虹影的自传体小说:虚构世界与实在世界有意重合 虚构是人的心理活动,依从的是“心理可能性”:在虚构世界 年春末的细雨缓解了粮食短缺的局面,1967年8月8日重庆发生 中,从逻辑的必然,到各种逻辑可能,一直到逻辑不可能,都可能 出现。虚构,从实在世界,到各种可能世界,延伸到不可能世界, 可谓三界通达。事物之不可能通常有三种情况:常识不可能、分 类学不可能与反历史事实。小说的虚构性往往以实在世界为基 础,虹影自传体小说中的“我”有时候指实在世界中的作者自己, 有时候是虚构世界中的那个“我”,虚构世界与实在世界有意重 合。虹影的虚构,是作者心灵空间的展开,几乎没有不可能通达 的地方,虚构文本必定有一定的部分与实在世界通达。 最严重武斗事件,1980年长江二十六年来最大的一次洪峰,同年 九月婚姻法草案规定结婚年龄男二十二岁,女二十岁。这些事件 有清楚的时间地点,有点甚至具体到某一天、某一个夜晚,与真实 的历史相吻合,如此真实的背景叙述贯穿在虹影的这本自传体小 说中,给读者感觉像是在读纪实文学。在真实的背景中,“我”亲 眼目睹的是1967年8月8日的武斗,“反到底”和“八一五”是当时 激战的两派,两艘军舰,四周都是用装甲车的钢板焊封的掩体,仅 留枪炮眼。“八一五”多是学生、工人,显然不是“反到底”的对手, 自传体小说中的实在世界大多真实的存在,虹影的小说《饥 一后者舰船被击沉,死伤大片。在重庆这个全国武斗最厉害的城市 (下转第156页) 1 48— 堕 墼! No.5 TIME EDUC棚ON 往能够较为容易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长者为上、长者为尊”的尊卑思想逐渐淡化,文化传承出现 世代断裂,“前喻文化”也渐渐失去其权威。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 归,而且是现代人们的精神诉求。祠堂文化传承的自觉在于其与 周围环境的适应,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精神追求,使人们感到 生活得和谐自然,祠堂文化传承的价值才得以彻底实现。 参考文献: 【1】许慎 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27. 电脑的普及,“前喻文化”让位于“后喻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也 随着渐趋中断。 3.2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诉求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凝练的民族价值观 念的浓缩物,一旦失去它,中国人就会失去调节本国本土各种冲 突的机制,面临“失根”现象。 [21(英)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2. [3】孙盛远.刘氏宗谱・宗规罚例[A].清代家谱汇编[M】.济南:山东大 学出版社,1997:120. 孝道在祠堂文化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受到商品经济的影 响,拜金主义冲击着青年一代的大脑,他们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大 的兴趣,但并不极力排斥“祖先”。价值目标的单一和信仰的空缺 —[4】李文治,江太新.通贡龚氏支谱・祠堂条例[A】.中国宗法宗族制 和族田义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14. 【51李文治,江太新.唐氏宗谱fA】.家规[Aj.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 义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0. “既不俯视大地,也不仰望天空”使得人们走向“寻根”之旅, 重温“家风家规”、“祖先”、“家祠”等。 —传统文化融人青少年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帮 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传统文化注重青少年的 道德修养,注重“圣人”、“君子”的培养;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视 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 【6】李文治,江太新.海安虎墩崔氏族约(万历刻本)【A】.中国宗法宗 族制和族田5C.t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92. [7】陈瑞.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U1.中国社会经济史 研究,2007,(1):54—63. 助于拓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传统的修身方法注重“学 思并重”、“慎独自律”、“省察克治”等。 “文化传承的实质正在于不断地达成文化与周围环境的适 应,以确保该文化的稳态延续与不断壮大。而支持与保护传统文 化的实质正在于,帮助该文化稳定其外部环境,确保其调适取向 一[8】蔡丰明,窦昌明.中国祠堂【M1.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5. 【9】刘慧群.全球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卟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68-72. 作者简介:郑雪松(1967一),女,河南固始人,博士,讲师,主要研 贯到底,同时激活该文化的相关适应机制,使之获得在新形势 究方向为文化传承与教育,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 阳464000 下的稳态延续与发展能力。”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祠堂在当代 纷纷兴建起来。祠堂的兴建,从某种意义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回 (一E接第148受j 中,有超过二十处比较集中的武斗死难者墓区,大部分墓碑上连 姓名也没有。其中,历史老师站在“反到底”这一边,亲自打死了 构之中。她的叙述,通达可能世界、不可能世界与实在世界。其 中,不可能世界表现最明显的是小说中的“我”某一天碰到了现实 中虹影的前夫赵先生,小说中的人物碰到了现实中的人,这在逻 站在“八一五”那一边的亲弟弟,为此他后悔不已。他的母亲在听 到噩讯,正在编织绒线衣的钢针插进手心,中风死去。虹影的虚 构与历史的真实完美的结合在这部小说中,家境与民族历史事件 结合在一起,虚实相生,国事宏大,家事微妙。 上述具有具体时间地点的历史事件叙事,符合实在世界的唯 一辑上是行不通的,这属于不可能世界。虚构中的通达不是对称 的:一个虚构文本,可能没有“不可能世界”的成分,但是必然有实 在世界与可能世界两种成分。虹影的这部自传体小说,不仅通达 实在世界与可能世界两种成分,还有不可能世界的成分,可谓三 界通达。 性,细节饱满。“我”的身世在虹影的笔下,与这些宏大的事件有 意结合。虹影自传体小说中的“我”,遇到了虹影现实生活中的前 夫赵先生,这是虚构世界与实在世界的有意结合。在小说的第十 注释:本文用到了可能世界理论,其中主要用到四川大学赵毅衡 八章,“我”从一个口袋里抽出一张纸,想擦擦嘴,却看到这是一首 地下油印杂志上的诗,那首诗是写灾难的,像是专为“我”这样靠 了侥幸才从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中存活下来的人写的。“作者姓赵, 先生讲义的观点,要点如下:虚构世界与实在世界有意重叠;虚构 =三界通达;实在世界第一特征:唯一性。赵老师关于可能世界 的论述还在完善中,他将于近期发表相关文章,详述他的观点。 参考文献: 或许命运真能出现奇遇,让我碰见他,或是一个像他那样理解人 心的人,我会与这样的人成为莫逆之交,或许会爱上他,爱情会重 新在我心理燃烧。”nm显然,这个写诗的赵先生,就是以后走入虹 【1】张新军.可能世界叙事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8. 【2】贾玉树.理性与可能世界——科学的形而上学重构【D】.山西大 学,2009. 【31一[1O1 ̄影.饥饿 ̄fq-k-")L[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2,9,108, 119,134,36,266,266. 影婚姻的那个现实版的赵先生。这符合虹影的现实生活,现实中 这部小说成稿成书于1996年,修改稿成书于2008年,初稿成书的 时间与书中赵先生的出现相符合,正是虹影与赵先生在一起的时 候,这符合虹影那个时候的婚姻生活。 虚构毕竟是小说的特征,即使是自传体小说,也属于小说,当 然具备虚构的特征。虹影的这部自传体小说除了历史背景能够 确认是真实的之外,其他各色人物大多有虚构的嫌疑,叙述或夸 大、或缩小。作者游刃有余地叙述“我”的世界,穿梭于现实与虚 —作者简介:刘国欣,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1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