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与地下工i Track Traffic&Underground Engin( 南昌红谷沉管隧道管段试浮检漏施工技术 崔玉国 (rf1铁隧道集团二处有限公刮,河北燕郊065201) 摘要:试浮检漏是沉管管段正式m坞沉放前重要的一次检测,冈此,结合南昌市红谷沉管隧道沉管管段斌浮检漏施T 分别从管段试浮检漏前条件准备、试浮检漏作业流程及控制要点等方面,对沉管管段试浮检漏作业过程进行了总结,x 试浮检漏过程巾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原凶分析,并对应介绍了采取的技术措施,以供类似T程施]_者借鉴。 关键词:沉管隧道;试浮检漏;浮运 坞;措施 中图分类号:U 45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l009—7767(2017)03—0077—03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Floating Trial and Leakage Detecting at Honggu Immersed Tube Tunnel Cui Yuguo 试浮检漏是沉管管段出坞浮运前的关键工序[】I。 工作人员需检查管段内风、水、电等设施是否满足施工 需求。其操作过程是先分步骤、分阶段向干坞内灌水和 向管段内压载水箱注水;然后对管段主体结构、抽排水 管路、钢端封墙、穿墙埋件及压载水箱系统等进行检漏; 检漏合格后.抽排出压载水箱内积水,使得管段能够顺 利起浮,再测量管段起浮后的干舷值.浇筑防锚层,以 确保浮运安全并确定沉放后的抗浮安全系数121。 1工程简述 南昌市红谷隧道全长2 650 rn,其中江中沉管段总 罔1 干坞内管段布置平面示意 长l 329 tn,共分l2节管段,为国内在建最大的内河沉 管隧道。该隧道采用异地“l+l”独立子坞分2批预制, 高水位时,可采片j虹吸原理,即借助于十坞 各子坞内分别设置3个沉管预制基座,每个子坞每次 水位差,可不运行水泵即可快速实现坞内注水。预制3节管段,分2015年汛期前和2016年汛期前2批 2.2管段内进排水系统、通风系统、供电系统试j 预制完成。干坞内管段布置平面见图1。 对管段内压载水箱抽排水系统管路进行试i In安装l台应急灯、l台75 W 管段预制完成后.需在干坞内进行斌浮检漏作业, 管段内每隔20 5 kW轴流风机, 合格后分节起浮运至隧址完成二次舾装.并依次沉放、 能灯:在管段南北腔各设置l台5.进人孑L处配套1台3.5 kW鼓风机(该配置系统满 对接。 2试浮检漏前条件准备 2.1坞内外抽排水系统布置 内临时作业用水、用电、用风需求)。 3试浮检漏施工工艺及控制要点 管段内压载水箱、进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照 干坞内布置4条抽排水管道。坞顶安装4台720m3/h 3.1试浮检漏施工工艺 进水泵,坞底安装4台800 m h排水泵,每小时进排 排水需求) 水量约3 000 In (该配置系统满足干坞内注水及后期抽 统准备就绪一分4阶段向干坞内注水一管段起 测取干舷值一施做防锚层。 2017 ̄¥3棚(5一)第35拳啼荭投木 器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 Track Trafic 8=Underground Engineerifng 3.2干坞内注水检漏控制要点 1)注水至管段浸入水中1.4 m处(漫过底板Q型 止水钢板),保持3 h查漏,检查端封墙及侧墙底部、 Q型止水钢板部位及沉管底部渗漏情况: 2)注水至管段浸入水中4 m处(管段水平施工缝 高度为3.6 m),保持24 h查漏,检查端封墙及侧墙底 部、Q型止水钢板部位、水密门及水平环向施工缝渗漏 情况: 3)向管段压载水箱间隔、均匀、对称逐级加水至 水箱内水位2.4 m.检查水箱水密性: 4)注水至管段浸入水中7.75 m处(漫过顶板Q型 止水钢板),保持3 h查漏,检查端封墙及侧墙顶部、Q型 止水钢板部位、水密门及水平环向施工缝渗漏情况; 5)注水至超过管段顶面2 m以上,检漏时间不少 于24 h,进行管段全面检漏: 6)注水前,需在干坞进排水管路旁标注水位标高 标尺,利于观察水位:注水过程中,需提前计算各阶段 注水总量,根据泵水速率计算大概的注水时间.以提 前准备检漏巡查。 3.3干坞内起浮控制要点 1)均匀、对称地排出管段内各压载水箱内积水, 率先抽排安装有GINA止水带端头的压载水箱里的水, 使得A端头提前起浮,以保护GINA止水带; 2)通过测量系统实时监测管段姿态.一旦发现管 段有起浮迹象,应放慢排水速率,保证管段平稳起浮; 3)待管底完全脱离坞底后,应均匀、对称地加快抽 排压载水的速率,直至水箱内水位不大于5 cm,使管段 具有最大干舷值: 4)沉管起浮后。应在稳定状态下测量管段4个角 点的干舷值,计算防锚层浇筑厚度: 5)防锚层的浇筑应遵循先调平、后均匀浇筑的原 则,严禁无次序、超量地浇筑混凝土I 。 4管段试浮检漏过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4.1钢端封墙漏水 钢端封墙设置在管段的两端,是管段浮运沉放过 程中的临时设施,其作用是使管段成为密封的箱体,从 而能浮在水中。由于钢端封墙钢构件拼焊部位是薄弱 环节(见图2),所以结合该项目第1批E1~E6管段试 浮检漏过程,介绍如下几类漏水情况: 1)端头抽排水管路渗漏水。 原因分析:①焊接质量较差,存在气孔、夹渣、漏焊 情况;②焊接空间不足,存在漏焊情况。 78,{}荭投木2017No.3 ̄May)Vo1.35 8 cn 图2管段钢端封墙结构示意图 处理措施:①及时补焊;②加强焊缝外观检查及 焊缝检测;③如果端头管路与其他钢构位置发生冲突, 可适当调整管路位置,确保作业空间。 2)钢端壳omega止水带检漏管未封堵,造成漏水。 原因分析:omega止水带检漏管位于管段A端4个 角部,用于后期管段接头安装omega止水带后注水检 漏,由于未将检漏孔封孑L,导致内外连通而漏水。 处理措施:采用木塞或钢板将止水带检漏孑L塞焊 住,提前封孑L,后期检漏再疏通。 3)Q型止水钢板渗漏水。 原因分析: 型止水钢板分节长度短(2 rn/节),焊 接量大,容易出现焊缝质量缺陷等问题。钢端封墙与 管段周边焊接示意图见图3。 处理措施:①加强对焊缝外观的检测,确保无明 显气孔、漏焊等缺陷;②分南北两腔单独进行注水检漏 试验:③检漏完毕,用超细微膨胀水泥注浆封闭n型 止水钢板,以阻断渗流路径。 4)管段内部钢端封墙侧墙上倒角渗漏水。 原因分析:①端头预埋钢板的止水环未完全封闭 成环,存在漏焊现象;( 型止水钢板与预埋钢板、预埋 钢板与钢端封墙面板之间存在焊缝质量缺陷;⑧ 型 止水钢板注浆不密实;④端头混凝土浇筑振捣不密实。 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器 Track Traffic&Underground Engineedng 应急抢险,再在每个管段内放置4副水囊备用。采取 如上措施后,南坞E4 ̄E6管段内水囊再无破损情况 发生。 4.2.2水箱木壁破损 管段试浮检漏一浮运、沉放一压舱混凝土置换过 程时间较长,期间因管内密闭、蓄水、闷热等因素,使 压载水箱木板霉变现象突出而影响木板强度及使用 寿命:随着水箱内蓄水对木板的持续发力,E1~E6管 段大部分压载水箱1.5 m以下木板均出现受力后折断 图3钢端封墙与管段周边焊接示意图 处理措施:①加强端头预埋钢板止水环焊接质量 控制,尤其倒角折边处必须事先在无干扰情况下加工 好后,再整体安装,以确保预埋钢板止水环封闭成环: ②针对已漏水部位,采用斜向打孔灌浆方式堵漏,如漏 水量较大,在混凝土结构与面板夹缝中填塞土工布+ 聚氨酯发泡堵漏,再钻孔灌注环氧树脂。 4.2压载水箱破损 4.2.1水囊破损 管段压载水箱采用型钢作骨架背撑、拼砌方木作 水箱内壁、挂设防水帆布水囊蓄水而成。现场施工过程 中发现,因水箱整体呈正方体,水囊挂设后,底部4个 角位置不固定,水囊蓄水后容易发生偏移而使应力集 中,由此导致水囊崩裂损坏而漏水。 原因分析:现场水箱骨架加工安装尺寸偏差为+(i-- 3)em,水箱内壁均挂设土工布防护,底板及侧墙尖锐 物已用水泥砂浆找平处理,现场观察挂设水囊情况发 现四周墙壁无明显绷紧情况,但水囊破损部位基本集 中在骨架拐角位置,大部分为接缝位置,少部分为帆 布本体。因此初步分析原因为拐角处尺寸不足,弧度 较小,是受力损害薄弱点:其次.帆布接缝工艺质量及 帆布本体质量强度较弱。 处理措施:①为确保管段压载水箱蓄水稳定,避免 因水囊局部应力集中崩裂漏水而影响管段浮运、沉放. 对防水帆布水囊规格进行适当加大,将单个水囊规格 由9 mx8 rex3 Ill(长X宽X高)调整为10 mx9 mx3.8 m (长×宽x高);②事先对水箱底边角作垫铺砂袋倒角处 理,并采取挂设双层水囊措施,对水囊4个角用堆载 砂带法加以固定,确保水囊蓄水后不发生应力集中现 象;③考虑管段浮运、沉放节段水囊意外破损而需要 现象,水箱木板折断使得水箱蓄水水囊变形不受拘束, 极易导致水箱水囊变形过大并撑破.或折断的木材形 成的尖部刺破水囊,导致管段压载水箱水量快速流失。 严重制约管段浮运、沉放及压舱混凝土置换阶段的施 工安全。 处理措施:采用048 mm钢管进行加固.即横向布 置2根L=I.25 m钢管。竖向布置2根L=I.5 m钢管,钢 管端头楔入H型钢内,钢管间采用交点搭接。 5结论与体会 试浮检漏作为管段浮运、沉放前的必备程序,除要 加强检漏作业过程中的监测控制外.更重要的还要强 调管段制作过程的质量控制,尤其压载系统及钢端封 墙钢构之间和钢构与混凝土之间的细部工艺的处理。 试浮检漏过程中发现的很多问题大部分与上述部位 工序质量控制不到位有关,从而进一步提醒我们加强 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性.需对辨识出的渗漏水薄弱部 位加强控制。2016年3月25日,E7、E8、El2管段完成 试浮检漏作业,通过对E1~E6管段试浮检漏的经验总 结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落实,试浮检漏效果良好,无 明显渗漏水情况。在此,将施工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与大家分享.以期对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 借鉴。圆 参考文献: 【1l陈绍章.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93-199. [2】杨文武.沉管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fJ].隧道建设,2009(4): 397—404 [3]肖刚刚.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关键施工技术[J】.现代隧道技术, 2014(Sup1):415—421. 收稿日期:2016—12—05 作者简介:崔玉国,男,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 施工及技术管理工作。 2017年第3期(5一)第35豢啼荭技木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