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消费趋势

来源:一二三四网
中国消费者心中对保健食品看法和位置

鉴于保健品涉及消费者的健康消费,且目前保健品的热销也显示了消费者对自身安全健康的关注。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就消费者对保健品的功能的看法进行了专题调查。

该调查列举了对保健品功能的7个描述,由被调查者选择最认同的一个(限选一项)。 调查结果显示,57.07%的被调查者认为“保健品既不是药品,也不是食品,只是对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17.59%的被调查者认为“保健品总是夸大其词,实际上没有用”,只有4.15%的被调查者认为“凡是保健品对身体就有好处”;分别有3.65%和1.92%的被调查者认为“保健品可以治病,尤其是对慢性病”和“既然很多人买,就一定有作用”。此外,13.41%的被调查者认为“说不清楚,不知道(含未答)”,(详见下表)。

被调查者对保健品功能的看法

对保健品功能的描述(前面的数字为答案序号) 回答人数 占总数% 5.保健品既不是药品,也不是食品,只是对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7314 57.07 4.保健品总是夸大其词,实际上没有用 2254 17.59 7.说不清楚,不知道(含未答) 1719 13.41 1.凡是保健品对身体就有好处 532 4.15 2.保健品可以治病,尤其是对慢性病 468 3.65 3.食品.菜肴加入中药就是保健品 282 2.20 6.既然很多人买,就一定有作用 246 1.92 合计 12815 100.00

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对保健品功能的看法明显不同。文化水平越高的被调查者,越倾向于认为“保健品既不是药品,也不是食品,只是对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而越不认同“凡是保健品对身体就有好处”(详见下表)。 不同文化的被调查者对保健品功能的看法明显不同(%)

对保健品功能的描述(前面的数字为答案序号) 初中及以下 高中.中专.技校 大专及以上 1.凡是保健品对身体就有好处 4.9 2.5 1.9 2.保健品可以治病,尤其是对慢性病 3.6 2.9 2.1 3.食品.菜肴加入中药就是保健品 1.2 1.5 1.6 4.保健品总是夸大其词,实际上没有用 20.0 19.1 19.9 5.保健品既不是药品,也不是食品,只是对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46.5 60.1 64.7 6.既然很多人买,就一定有作用 2.9 1.6 0.9 7.说不清楚,不知道(含未答) 20.9 12.4 9.1 合计 100.0 100.0 100.0 不同年龄的被调查者对保健品功能的看法也明显不同。

年龄越小的被调查者,越倾向于认为“保健品既不是药品,也不是食品,只是对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详见下表)

不同年龄的被调查者对保健品功能的看法明显不同(%)

对保健品功能的描述(前面的数字为答案序号) 16-25 26-35 36-45 46-55 56岁以上

1.凡是保健品对身体就有好处 2.4 2.8 2.5 3.2 3.7 2.保健品可以治病,尤其是对慢性病 3.4 2.4 2.5 2.4 4.4 3.食品.菜肴加入中药就是保健品 0.8 1.5 1.7 1.6 1.5 4.保健品总是夸大其词,实际上没有用 17.6 18.9 21.0 21.0 20.2 5.保健品既不是药品,也不是食品,只是对疾病有辅助治疗的作用6.既然很多人买,就一定有作用 1.2 1.4 1.7 1.7 2.0 7.说不清楚,不知道(含未答) 11.3 11.4 13.2 14.5 17.5 合计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63.4 61.7 57.3 55.6 50.7

上海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要针对居民需求

最近我们在研究行销的一些问题,就是怎样把上海市场的销售提高上去,市场销售压力很大。2000年也是这样。市政府认为上海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应该在经济发展中作出一定成绩,要求经济增长达到两位数。计划经济时,只要有货就能够变成销售额,那时是供不应求的时代。我们有时发票证,好的东西要凭票供应。那时生意最好做。现在的情况是,你有好的东西,老百姓不买,没办法时,只有削价。尤其是年关到了,生意是上去了,但效益却下来了,这在全国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商品来启动市场,促进消费。

食品确实是个方向,因为上海目前的消费品中,差不多有一半是吃的,尽管生活水平提高了,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增加,但大部分是食品消费,是相当稳定的,每年按10%递增。其它行业都有疲软,食品基本是常青树。只要你的产品适合百姓购买要求,基本上不是个大问题。以前我们的食品基本上是初级产品,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不仅要求食品要精致,而且要减轻负担,要加工方便,尽可能把食品加工成半成品,做成熟食,让大家减少加工程序,也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也比较符合现在年轻人不会做饭的特点。今后食品不经过加工,青年家庭是不会接受的,这也是个趋势。但家庭厨房工程中的产品发展确实有待提高。这个产品不能象过去那样,拼拼凑凑,象盆菜是不行的,还要讲一点营养,讲一点健康。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对食品消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各位专家也提到富贵病越来越多,饮食结构偏向三高一低,希望从食品中补充些膳食纤维。这既是群众的要求,也是食品行业的要求,更是经济增长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从中捕捉信息,传递给我们的生产企业,这个方面川崎公司做了很好的工作。

另一方面来说,中国食品行业发展到现在,仍然滞留在低水平、低效益,达不到规模效应。没有一个产品可以说是占领全国市场的,或者说是达到国际市场标准的。台湾人生产的“康师傅”面,它倒是打入了全国市场,一个面条一年要卖20多亿。他们就做一个产品,也做出了很大的市场。这里我想到对企业来讲,开发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存在一个产业化的问题。如果品种过多,都是很小的规模,在消费者心目中,不可能形成深刻印象,也不能把企业做得很大,所以在这件事上要学习可口可乐、麦当劳等。麦当劳就是卖面包加牛肉饼,简单的产品全世界都销。我们搞企业出产品一定要抓住拳头产品,把企业搞大,然后再来开发新产品,不能一开始生产得很多,最后销声匿迹。所以我问张总开发一个产品的成功率是多少,张总的回答是50%。我又问5年的成功率是多少,再过10年的成功率是多少,其产品生命周期多长。

第三,讲到保健食品,上海目前保健食品比较混乱,主要反映在营销宣传上面。现在保健品也有信任问题。很多东西宣传不清楚,今天说“脑白金”治百病,明天说这东西不行了,广大消费者没有办法分辩,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可能我们专家比较了解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夸大的。我觉得保健品关系到人们的健康,要绝对实事求是。如果宣传效果,也要确实求得人们认可。最后,要让人们使用你的产品,如果仅仅靠那些虚假的广告宣传去营造市场,这个市场是不会长久的,可能有一段时间你的产品上去了,但很快就会掉下来。尽管保健品不少,但真正站得住脚的不多。所以我说,川崎如果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在营销上讲实话,对得起百姓,你的市场也会扩大。希望我们上海在产业结构上多几个著名企业。中国市场靠大家的力量。

广州保健品市场调查

90年代以来,“变得太快”是中国产业变化的最好写照,保健品更是一个缩影,1992年,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约100家,年销售额25亿,但两年之后的1995年即达到顶峰,3000多家生产企业,4000多种品种,3000多亿营业收入,有人甚至形容说中国到了保健品救国的时候。但近两年来,保健品以每年500家生产企业倒闭的速度全面萎缩。生产萎缩的事实,是否表明动因在于需求萎缩?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近三年来一直关注此种变化,对比不同时期的调查结果,结论令人深思。

1、 深入人心的保健意识

广州被认为是保健品市场的制高点,缘由于广州人的保健意识。1996年底,1997年底以及1998年底对广州居民的三次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居民保健意识并没有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身体第一,保健无价”是绝大多数广州人至高的生活信条。调查表明,从保健品人均消费量上来看,1996年广州居民的年平均值是398元,1997年略有减少,为387元,1998年和1996年相差无几,为392元,换言之,以广州市500万常住人口计,保健品的年市场消费额达20亿元。

对于保健品的效果,尽管三年来保健行业萎缩,但广州人的态度没有改变。总体来看,不同时期三次调查结果,认为有效果的居民远远多于没效果的居民,同时,约八成居民无提示地把保健品和健康联系起来,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图1为广州居民认同保健品效果的居民比例,从中可以看出,约四成人认为保健品效果明显,并且三年来基本不变。

2、 不断扩大的消费人群

保健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对象,调查表明,这种特定人群在不断扩大。

首先,就服用情况来看,广州成年居民服用各类保健品的人口比例,1996年为70.3%,1997年为73.2%,1998年为71.5%;其中偶然服用的比例占绝大多数,经常服用的比例不大,只占服用人群的7%--10%,而经常服用的这一部分“忠实消费者”中,大多数为年老体弱者,或者有较高收入来源者,不过,对比三次调查结果,这种特定人群在扩展,如图2,1996年经常服用人群中,91.2%的年老体弱者,1998年下降为78.5%。

其次,青少年成为保健品的消费对象。理论上,青少年处于自然发育阶段,精力旺盛,与保健品的功能相去甚远,但调查表明,青少年服用保健品的比例在增加,1996年占经常服用者的16.7%,1998年上升为22.5%。 3、日趋理性的消费选择

和收入及可支配收入增加相比,广州人保健品的消费呈下降趋势,个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消费者变得理性,这理性态度又主要针对产品及其促销上。

首先,消费者对市场产品的整体评价降低。在被评价的包括三株、美媛春、红桃K在内的十几种知名保健品中,整体得分1996年为4.01分,1998年下降为3.87分(5分制),如图3,这种评价结果,一方面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产品陈年不变所致,另

一方面又是各类产品良莠不齐之故。

其次,消费者对保健品广告信任度下降甚至变得怀疑。1996年,广州居民对保健品广告持“相信或可信”的比例为31.5%,1997年为28.7%,1998年再下降至27.6%;个中原因,保健品广告大都是天花乱坠,货不对板之故。

3、 经济大环境制约需求

近两年来,经济增速及居民收入增幅减缓,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对于影响保健品消费的因素,外部环境被更多人所认同,当问到“你认为目前的经济环境对家庭在保健品开支方面有什么影响时”,37.1%的被访者表明“影响较大或很大”,只有12.5%的人认为没有影响。理论上,对一般消费者而言,保健品非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大,因此,外部环境对其市场容量影响在情理之中。

附1 1996--1998年广州居民对“保健品效果明显”的看法 1996 34.4% 1997 36.3% 1998 37.1%

附2 经常服用保健品人群中两类人的比例变化 年老体弱者 青少年 1990 91.20% 16.70% 1997 81.30% 18.8% 1998 78.50% 22.50%

附3 广州居民对目前市场保健品的总体评价 1996 4.01 1997 3.92 1998 3.87

附4 广州居民对“经济环境对保健品开支影响”的态度 说不清 50.4% 影响较大 23.6% 影响很大 13.5%

广州老年人保健品需求调查报告

原点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最近针对广州市55岁以上老年人(多级分层及分段抽样访问,有效样本500人。)的保健品消费调查表明:在各路厂商赶“时髦”的状况下,老年人保健品市场不容忽视。

最看重的是“身体健康”

保健品是一种功能产品,它的目标更多地指向健康。因此,保健品市场容量除了受支付能力影响外,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们的健康意识。调查结果表明,相对于“家庭和睦”、“心情愉快”、“社会稳定”等几方面,受访者最看重的是“身体健康”,有48%选择此项,占绝对优势。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的老年人对此均有共同的看法。排在第二位的“家庭和睦”仅占22.9%,差距之大,不可同日而语。说明健康意识已深入老人心。

老年人最看重的方面

身体健康 48% 家庭和睦 23% 心情愉快 16.8% 社会稳定 11.5% 其他 7%

重视健康并非拥有健康,一定的保健措施必不可少。与之吻合,有39.9%的老年人会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切实注重保健。分析同时表明,老年人检查身体受经济条件制约,收入水平在800元以下的老年人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比例远远低于水平较高(800元以上)的老年人。

定期去医院体检情况

上 下 2500元以上 50% 50% 1501-2500元 54% 46% 801-1500元 62% 38% 301-800元 70% 30% 300元以下 77% 23%

逾四成受访者常服保健品

调查发现,逾四成的受访者是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品。而广州成年居民中,经常服用保健品的只占7--10%。老年人长期服用保健品的比例高于一般消费者。这说明,不管保健品厂商如何对保健品的目标消费群进行外延,老年人始终是保健品的主要消费者,就

像麦当劳是孩童的主要消费对象一样。

数据同时表明,与检查身体受经济条件制约一样,老年人服用保健品的比例也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服用保健品的比例也会显著上升。分水岭仍然是月均收入800元。收入达到或超过它的受访者经常服用保健品的比例远远高于低收入受访者。表明保健品市场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老年人群。

服用保健品的比例1

经常用 24% 很少用 57% 比较经常用 19%

服用保健品的比例2

经常或比较经常 很少

300元以下 26% 74% 301-800元 37% 63% 801-1500元 53% 47% 1501-2500元 62% 38% 2500元以上 75% 25%

另外,我们将年龄与保健品的服用情况作交叉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服用保健品的频数有所下降,这是否同高收入在低年龄段分布较多有关系呢?结合不同年龄段的收入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在55--60岁的受访者中,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品的人数明显多于同一年龄段中收入在800元以上的老年人。其他年龄段服用或经常服用保健品的老年人也大致等于或略多于相应的较高收入人群。可见,年龄对老年人服用保健品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不及收入显著。

不同年龄段的服用情况

经常或比较经常 很少

55-60岁 54% 46% 60-65岁 44% 56% 65-70岁 38% 62% 70-75岁 29% 71% 75岁以上 27% 73% 不同年龄段的收入分布 800元以上 800元以下 55-60岁 35% 65% 60-65岁 39% 61% 65-70岁 39% 61% 70-75岁 16% 84% 75岁以下 28% 72%

健康与长寿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人称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是“长寿”也是夸张些。服用保健品,老年人最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呢?结果显示,“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三足鼎立,这说明,老年人服用保健品更注重一般的辅助功效,对于独特功效(如降血脂、补钙)的需求反而较弱。

相关资料表明,一般消费者服用保健品也更注重一般的辅助功效。44%的消费者首选“强生健体”,其次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31.9%)、“增强免疫力”(22%),而对于独特功效,如降血脂、补钙、减肥、美容等功效的需求平平。可见,保健品厂商在选择产品功效时,仍应注重以保健为出发点。

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品老年人看重的功效 补

钙 14%

脂 13%

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25%

疫血

力 20%

老 24%

他 4%

购买情况

“买的不用,用的不买”是保健品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本次调查印证了这一点。在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品的老年人中,由自己购买不到一成五,而大部分人则是有他人购买,主要是赠送。相关调查同时表明,自己或家人购买与作为礼品的保健品,其包装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希望简易包装,价廉物美,实用即可;后者追求高档的精美包装,以便送礼时能更好体现价值。

在购买保健品地点的选择上,无论是送礼或是自用,都以“大中型商场超市”和“药店”为主。个种原因,与价格与质量保证不无关系。

老年人服用保健品来源 自

买 16%

送 56%

子女或老伴购买 28%

广州老年人关注健康,有很强的保健意识。而且,相对于普通广州市民,老年人的收入虽偏低,但他们的消费支出亦十分有限,在保健品方面的可分配支出实际上是较高的,再考虑到有逾八成的老年人服用的保健品是由家里其他人购买或别人赠送的。此外,广州市老年人约有85万。即使只有四成左右的老年人会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品。这个市场也是巨大的。因此,正确认识老年人的保健品市场,也许是保健品商家走出低谷的契机。

购买地点的选择 药

店 39%

市 10%

大中型商场超市 51%

黑龙江省居民保健食品消费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和掌握黑龙江省居民保健食品的消费情况,我们对1998年5月至1999年5月黑龙江省居民保健食品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黑龙江省经济水平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为调查点,抽取这些城市的商场247个、食品商店202个、药店86个、其他(公共场所)74个,计609个单位,消费者612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卫生部统一印制的“保健食品消费者调查表”,由调查人员按照调查表的内容,对保健食品消费者进行询问填写。

1.3

统计方法 卡方检验与百分率

2 调查结果

2.1 本次调查地点的人群分布情况 商场247人、食品商店203人、

药店86人、其他(机关、公共场所等)76人,计612人。

2.2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612名保健食品消费者中,男性占3

7.4%、女性62.6%;年龄≤40岁的占53.8%;41岁--59岁的占35.2%;≥60岁的占11.0%;职业分布:工人、离退休职工、服务行业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占31.1%;离退休干部、医务人员、行政干部占31.6%;科技人员、教师占17.8%;公司、银行职工占13.4%;其他占6.0%。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占16.4%;高中占35.9%;大学以上占47.7%。月平均收入:≤500元的占50.2%;501--1000元的占43.0%;>1000元的占6.8%。

2.3 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识情况 消费者获得保健食品知识的来源主要

是广播电视与报刊杂志,其次为宣传资料、亲友介绍、专家咨询等途径。另有574名消费者“愿意知道更多的保健食品知识”,占被调查总人数的93.8%。531位消费者认为“需要成立保健食品大众咨询机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6.8%。消费者对保健食品所宣传的各种保健作用持“相信”态度的人数为118人,占19.3%,持“半信半疑”态度的426人,占69.6%,持不相信态度的68人,占11.1%。

2.4 保健食品消费情况

2.4.1 为自己食用而购买的208人,占34%;孝敬老人和为了孩子而购买者361人,占59%;出于送礼和其他目的而购买的43人,占7%。

2.4.2 在过去一年当中购买保健食品的费用情况为≤500元的人数为37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1.2%;501--1000元的17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8.8%;>1000元的61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0%,因此我们将消费≤500元的消费者与>500元的消费者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等不同特

征进行消费水平的比较(见附表)。

附表 1998年5月--1999年5月不同特征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情况

特征 分组 消费≤500元 消费>500元 总人数 P值

人数 人数 性

别 男 137 93 230 >0.05

女 236 146 382 n'=1

岁 44 23 67 <<0.005

40-59 112 104 216 n'=2

<40岁 218 111 329 职

退

部. 121 73 194 <<0.005

部. n'=5

医务人员

离退休职工. 138 14 152 工人.服务业.

科技.公司. 93 49 142 银行职员

个体工商业者 26 12 38 教师 41 8 49 其他 36 1 37 文

上 162 130 292 <<0.005

中 181 39 220 n'=2

≥60

初中及以下 98 2 100 月

≤500

元 263 44 307 <<0.005

501-1000

元 181 82 263 n'=2

>1000元 28 14 42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性别上消费水平无差异(P>0.05);而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不同的月平均收入对保健食品的消费水平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0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的保健食品消费水平因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3.1

年龄段处于40岁以下的人,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父母又是老年段的人,一方面为了孝敬老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将下一代培养成材,所以购买保健食品的消费力较强。

3.2

文化程度的高低与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程度高者大多从事行政机关、科技、医务工作,这些职业接受新生事物快,饮食较工人、服务行业人员及个体户等相对科学,因此,消费保健食品的水平相对较高。

3.3

保健食品消费状况与经济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保健食品价格相对较高,食用时间短效果不明显,所以食用时间又相对长,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很难长时间食用保健食品,因此月平均收入高的人保健食品的消费水平要高一些。

3.4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做为食品,我们认为在商场及食品商店的购买人数应多于在药店购买的人数,但实际情况是消费者在药店的购买人数多于在食品商场的购买人数,说明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认识还有误区,错把食品当成药品来消费了。

3.5

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知识获得的来源主要是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而这些媒体在对保健食品宣传时,有失真的情况,这主要是某些保健食品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时,出于商业行为,进行扩大宣传,其后果是部分消费者在消费过后对保健食品所宣传的保健作用持有了“半信半疑”或“不相信”的态度,对保健食品的消费热情也降低了。因此,广告发布的管理部门也应加大对食品广告刊播管理的力度,降低或杜绝刊播未经食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审批的广告,增加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宣传内容的可信度,从而提高消费水平。

深圳市场畅销部分保健品名单 品名 文号 朵而 药健 百消丹 药健 排毒养颜胶囊 药健 红桃K 药健 太太口服液 单盒 药健 丽人装 药健 力士装 食健 御丛蓉 药健 柔依 药健 品名 文号 爱心舒丽液 药健 驻颜口服液 药健 盖中盖 片剂 药健 口服液 食特准 娇点 药健 \"细1\"减肥 药健 康血宝 药健 以上信息由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提供 中国城市居民常备药品和保健品消费形态报告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日前发布的《1999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报告》中,对中国城市居民常备药品和保健品消费情况进行了研究。

在英国市场研究局的技术支持下,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于1998年12月--1999年6月组织实施了取向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天津、沈阳、济南、南京、福州、昆明、西安、重庆、深圳、杭州、郑州、厦门、青岛、大连、哈尔滨20个城市的1999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通过访问代表这些城市城区及近郊区居民的50000名15--64岁的消费者,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数据和结论。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常备药品和保健品消费情况如下:

感冒药是城市居民的首选常备药品,在过去一年里,84%的人服用过感冒药;紧随其后的是止咳药、止痛药、肠胃药、皮肤药和眼药,使用率分别为60%、36%、34%、32%和28%。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个大都市中,成都市民使用常备药品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感冒药在成都的渗透率为90%,在北京、上海、广州3城市,渗透率则只有78--84%;止咳药在成都的渗透率为72%;在其它3市只有51--60%;肠胃药在成都的渗透率为41%,而在其他3市,则在30%左右。

营养补品和减肥食品在二十都市也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数据显示,分别有26%和5%的居民购买过营养补品和减肥食品。相对而言,上海、杭州的居民似乎更喜欢进补,北京人中,为肥胖烦恼的人则要多一些。

资料显示武汉居民健康消费大幅增长(559)

近年来,武汉城市居民保健、医疗消费不断增加,来自武汉市统计局的一份资料显示,1999年武汉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248.77元,比上年增长21%,同1992年相比,增长6.1倍,扣除价格因素,近7年来年均递增24.4%。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实施以及就医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就医观念发生了变化,职工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比重逐步增加,居民的医药费用及医疗保健支出大幅增长。据调查,去年武汉市人均医药费用及医保服务支出为221.06元,比1992年增长6.8倍,扣除物价因素,近7年来年均递增26%。

据统计,1999年武汉市每百户居民家庭健身器材的拥有量已达31台。与1992年相比,去年武汉市居民人均保健用品的支出增长3.9倍,居民人均滋补药品消费支出增长2.3倍。

业内人士指出,新型医疗保健消费市场正在成长中,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保健消费市场的管理,引导人们医疗保健消费行为走向合理化。首先,要理顺医疗诊断和药品的价格,加强对药品、保健品生产、销售的有效管理,加大对假冒伪劣药品、保健品的查处力度,规范药业市场。其次,要加强对个体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监督与管理,个体行医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坚决打击“游医”、“巫医”,搞好医疗保健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消除不良现象,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和维护医疗保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武汉人年消费保健品16亿元 据日前武汉市保健产品协会发布的消息,武汉市保健品消费总量达到16亿元,保健品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该市城市调查队对500户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9年,居民人均保健医疗消费248.77元,比上年增长21%,比1992年增长6.1倍,扣除价

格因素,近7年来年均递增24.4%。与1992年相比,全市居民仅人均保健补品支出就增长了3.9倍,人均滋补药品消费增长了2.3倍。保健品市场

的迅速崛起,使得“红桃K”、“欢快虫草”、“多人多生命液”等一大批保健补品、滋补药品在该市销售火爆,生产厂家大发其财。另外,去年全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健身器材31台,比1997年增长6.8倍。

据诞生在该市的中国保健品龙头企业(在全国年销售额高达15亿多元)、中国保健品领域驰名商标持有者红桃K集团负责人分析,武汉市保健消费日益升温,主要是由三个方面促成的: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各种健身场所应运而生,不少青年在工作之余,通过服用保健食品和进行各种健身活动来缓解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使城市中的“保健一族”不断壮大。与此同时,随着武汉市进入“老年城市”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健康也备受关注,各种保健滋补品十分走俏。此外,医疗制度的改革,个人医疗支出的增加,也是该市保健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辽宁省保健食品市场有望进一步规范

目前,保健食品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辨,许多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疑惑渐生。为此,记者采访了省卫生厅有关部门,希望能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案。

究竟什么是保健食品?省卫生监督检验所的同志告诉记者,根据1996年6月1日起执行的《国家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肌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管理办法》中规定了24种保健功能,包括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减肥、辅助抑制肿瘤,调节血糖等等。

保健食品真有效吗?据该所的同志介绍,国家卫生部门对保健食品有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法和评判标准,真正合格的保健食品是经过动物和人群实验检验的,对特定人群具有一定的功效。

据了解,所有保健食品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上报国家卫生部,由国家卫生部统一颁发批准证书,并确定批号,即“卫食健字”。而事实上,保健食品市场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生产厂家报批的是一个配方,实际销售的却是另一个配方。同时,在保健食品的功能上,一些生产厂家也存在夸大宣传的行为,如说某某保健食品能增加人体免疫功能,能治疗多种疾病。但《管理办法》中已有明确规定,保健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可见,厂家此举不过是为了迷惑消费者,达到销售的目的。

另据悉,国家卫生部出台了新的文件,如果到2000年1月保健食品仍是“名实难符”,卫生部门将取消厂家的批准证书。

\"进补\"是我国人民的一项传统文化,人们大都有进补的潜在欲望。

●老年人最看重的方面 身体健康 48% 家庭和睦 23%

心情愉快 16.8% 社会稳定 11.5% 其他 7%

重视健康并非拥有健康,一定的保健措施必不可少。与之吻合,有39.9%的老年人会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切实注重保健。分析同时表明,老年人检查身体受经济条件制约,收入水平在800元以下的老年人定期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比例远远低于水平较高(800元以上)的老年人。

●定期去医院体检情况

经常或比较经常 很少 2500元以上 50% 50% 1501-2500元 46% 54% 801-1500元 38% 62% 301-800元 30% 70% 300元以下 23% 77%

逾四成受访者常服保健食品

调查发现,逾四成的受访者是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食品。而广州成年居民中,经常服用保健食品的只占7-10%。老年人长期服用保健食品的比例远高于一般消费者。这说明,不管保健食品厂商如何对保健食品的目标消费群进行外延,老年人始终是保健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就像麦当劳是孩童的主要消费对象一样。

数据同时表明,与检查身体受经济条件制约一样,老年人服用保健食品的比例也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服用保健食品的比例也会显著上升。分水岭仍然是月均收入800元。收入达到或超过它的受访者经常服用保健食品的比例远远高于低收入受访者。表明保健食品市场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老年人群。

●服用保健食品的比例1 经常用 24% 比较经常用 19% 很少用 57%

●服用保健食品的比例2

经常或比较经常 很少 300元以下 26% 74% 301-800元 37% 63% 801-1500元 53% 47% 1501-2500元 62% 38% 2500元以上 75% 25%

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服用保健食品的频数有所下降,这是否同高收入在低年龄段分布较多有关系呢?结合不同年龄段的收入分布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在55-60岁的

受访者中,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食品的人数明显多于同一年龄段中收入在800元以上的老年人。其他年龄段服用或经常服用保健食品的老年人也大致等于或略多于相应的较高收入人群。可见,年龄对老年人服用保健食品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不及收入显著。

●不同年龄段的服用情况

经常或比较经常 很少 55-60岁 54% 46% 60-65岁 44% 56% 65-70岁 38% 62% 70-75岁 29% 71% 75岁以上 27% 73%

●不同年龄段的收入分布

800元以上 800元以下 55-60岁 35% 65% 60-65岁 39% 61% 65-70岁 39% 61% 70-75岁 16% 84% 75岁以上 28% 72%

健康与长寿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人称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是“长寿”也是夸张些。服用保健食品,老年人最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呢?结果显示,“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三足鼎立,这说明,老年人服用保健食品更注重一般的辅助功效,对于独特功效(如降血脂、补钙)的需求反而较弱。

相关资料表明,一般消费者服用保健食品也更注重一般的辅助功效。44%的消费者首选“强生健体”,其次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31.9%)、“增强免疫力”(22%),而对于独特功效,如降血脂、补钙、减肥、美容等功效的需求平平。可见,保健食品厂商在选择产品功效时,仍应注重以保健为出发点。

●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食品老年人看重的功效 延缓衰老 24% 增强免疫力 20% 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25% 降血脂 13% 补钙 14% 其他 4%

购买情况

“买的不用,用的不买”是保健食品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本次调查印证了这一点。在经常或比较经常服用保健食品的老年人中,由自己购买不到一成五,而大部分人则是有他人购买,主要是赠送。相关调查同时表明,自己或家人购买与作为礼品的保健食品,其包装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希望简易包装,价廉物美,实用即可;后者追求高档的精美包装,

以便送礼时能更好体现价值。

在购买保健食品地点的选择上,无论是送礼或是自用,都以“大中型商场超市”和“药店”为主。个种原因,与价格与质量保证不无关系。

●老年人服用保健食品来源 自己购买 16% 子女或老伴购买 28% 他人赠送 56%

广州老年人关注健康,有很强的保健意识。而且,相对于普通广州市民,老年人的收入虽偏低,但他们的消费支出亦十分有限,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