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来源:一二三四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增刊):441—446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人工湿地技术在农业面源水体 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汪 洪 ,李录久2,王凤忠。,李书田 ,刘荣乐。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2.安徽省 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3.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 摘要:肥料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畜禽养殖废水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我国众多水 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率大大超过来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的点源污染。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能耗低、 基建投资少、效果显著,被认为是控制农业面源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我国从“八五”首次引进人工湿地工 程技术来处理农田径流废水开始,已在滇池、太湖、官厅水库等水域的面源污染控制及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采用人工 湿地工程技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去污效果,为我国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了一条极有参考价值的技术途径和技 术模式。 关键词:人工湿地;农业面源污染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43(2007)增刊一0441—06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Treating Water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s WANG Hong ,LI Lu—jiu ,WANG Feng—zhong ,LI Shu—tian ,LIU Rmg—le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lanning,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Plant Nutirtion and Nutirent Cycling Research,Ministy rof Agriculture,13eijing 100081,China;2.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fei 23003 1,China;3.The G=aduate School,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 ences,Beijing 10008 1,China) Abstract: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and rural region is becoming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Exceed inputs of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s,lower use efficiencies of fertilizers and irrigation water,and fewer treatments of wastewater from rural animal husbandry and living sewage are believ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serious situation.Construc- ted wetlands have been widely proposed as an effective measurement to contro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In 1994,several constucted wetrlands were originally built to mitigate pollutant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unoff rfom arable land to Dianchi lake in Yunan Provinc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es on constucted wetlrands established to control agri- 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some important freshwater area such as Dianchi lake,Taihu lake,Guanting reservoir. We also reviewed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treating animal husbandry wastewater.Ecological function of con- structed wetlands is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in China,because it is identified a simple and robust solution to reduce water pollutants from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s. Keywords:constuctred wetlands: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重要的湖泊和河流水 收稿日期:2007—07—27 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005DFA31100);中美国际交流基 金项目 域如五大湖泊、三峡库区、滇池、白洋淀、南四湖、异龙 湖等氮、磷富营养化问题急剧恶化¨ J。2000年对 全国131 个湖泊调查评价表明,其中有51.2%(61 个)的湖泊富营养化,占被调查湖泊总面积的42.3%; 作者简介:汪洪(1970一),男,安徽桐城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 究领域为农业环境生态与植物重金属胁迫、植物根系生物 学与中微量元素营养。 通讯作者:刘荣乐E—malr:rlliu@caas.net.com 41.2%(54个)的湖泊中度营养化,占被调查湖泊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42 汪 洪等:人工湿地技术在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面积的43.1%。大型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都为中度 污染,75%以上的富营养化加剧,特别是在长江中下 游和云贵高原的湖泊 。 水体环境污染源按照排放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 和面污染源(或称非点污染源)两种。近些年来点源 污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水环境的面源污染源问题 的严重性已受到国内外普遍的关注。面源污染是指 大气、地面或土壤中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质在降雨 (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进入受纳水体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含水层和海湾等,引起水体富 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面污染源一般来自农业、 森林砍伐、矿业、建筑与城市等几个方面,其中对水体 危害最大、程度最重的首推农业面污染源 。美国 2000年的调查评估报告: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到48% 受污染或威胁的地面水体 。以我国富营养化较为 严重的太湖、滇池和巢湖为例,工业废水对全氮和全 磷的贡献率仅占10%~16%,面源污染以及包括人畜 粪尿和生活污水已成为入湖全氮和全磷负荷的主要 来源。太湖、滇池和巢湖面源污染物对全氮的贡献率 分别为59%,33%和63%,对全磷的贡献率分别为 30%,41%和73%…。 与点源污染相比,农业面源污染多发生在经济相 对落后的农村与郊区,地形分散,边界和发生位置难 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多样,污染潜伏周 期长,防治较为困难。要解决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关 键是要寻求一条成熟、成本低廉、操作简易的处理技 术。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控制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有效 技术途径,已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认可 ’ m 。在农 田、农村以及畜禽养殖场与湖泊水体之间建造人工湿 地,构建污染控制缓冲带,也渐已成为我国控制农业 面源污染的重要技术对策之一… 。 l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近2O年来,我国实施以增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 战略,提出了“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方针,不 断加大农业开发强度,现代农业生产投入物资如化 肥、农药、农膜等迅速增加,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 和生产总量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逐渐显现并呈恶化趋势¨ 。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 国化肥使用相对于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和环境容量出 现结构性过剩:2O世纪8O年代以来,为提高粮食生 产,氮肥和磷肥投入量大幅度增加,我国农田养分平 衡总体状态得到改善,与此同时,N、P养分在一些地 区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养分盈余,而且趋势不断扩大。 这些多余N、P养分通过淋洗和径流损失排放到水体 环境中,是造成水体N、P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成为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一些重要流域,蔬 菜、水果、花卉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N、P肥料超高 量使用普遍,单季作物化肥纯养分用量平均为569~ 2 000 kg・hm一,为普通大田作物的数倍甚至数十 倍,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威胁之一 。 农药和农膜投入水平迅速增加。从1985年到 1999年间地膜使用量增长了6.9倍,推广面积扩大了 10.2倍。农药使用数量增长了2倍,年均递增7.4%, 年均增加4.84万t;1999年各类农户生产资料投资中 的农药的比例已超过了25% t4]。伴随着这种增长, 农药和地膜过量使用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环境危害 也随之提升,给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带来的 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 畜禽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畜禽养殖废水化学需氧 量(COD)排放已经超过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 COD排放总量,缺少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和治理措 施,N、P释放数量剧增,超过了农田可承载的安全负 荷,部分地区如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 西等地已经呈现出严重或接近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 成为各大水域的重要污染源 。 进入2l世纪,我国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更加严 重,各主要驱动因素仍然有增无减,农业面源污染对 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和农村发展 引起的水体污染将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挑 战 卜 。 对于面源污染的控制,美国环保署(EPA)提出的 “最佳管理措施(BMPS)”:任何能够减少或预防水资 源污染的方法、措施或操作程序,包括工程、非工程措 施的操作和维护程序。EPA目前提出技术措施有人 工湿地、植被过滤带、草地缓冲带、岸边缓冲区、免耕 少耕法、综合病虫害防治、灌溉水的生态化、生物废弃 物的再利用、防护林、地下水位控制等一 。其中人工 湿地处理系统能耗低、基建投资少、效果显著,被认为 是控制农业面源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 2 人工湿地的技术特点 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技术是国际上近 3O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废水处理新技术,通过模拟天 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选择一定的地理位置与地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增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443 根据需要为处理污水人为设计建造的、工程化的湿地 系统。1953年,德国May Planck研究所的Kathe Sei— del博士在研究中发现芦苇能够去除污水中大量的有 机和无机物质,随后开发出Max—Planck Institute Process系统。其后Seidel博士同Kickuth博士合作, 于1972年提出根区理论,采用栽种芦苇的水平潜流 湿地降解有机物,硝化反硝化去除氮,沉淀去除磷,开 始研究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机理。1974年在西德建造 首个人工湿地,掀起了人工湿地研究与应用的热潮, 使得这一污水处理工艺在欧洲和北美迅速发 展¨ ” 。现在利用人工湿地技术处理污水已成为国 内外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人工湿地一般由5部分组成:1)具有各种透水性 的基质,如土壤、砂、砾石、卵石等;2)适于在饱和水和 厌氧基质中生长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灯心草、 水葱、大米草、水花生、稗草等;3)冰体:在基质表面下 或表面上流动的水;4)无脊椎或脊椎动物;5)好氧或 厌氧微生物种群¨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人工湿地主 要有表面流、潜流型和混合型(包括分段布置表面流、 潜流型系统)¨ 。表面流人工湿地,废水从湿地表 面流过,系统中氧的来源主要靠水体表面扩散、植物 根系的传输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这种类型的人工湿 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占地 面积较大,水力负荷率较小,去污能力有限,且运行受 气候影响较大,夏季易孳生蚊蝇。潜流人工湿地,污 水从湿地表面流向填料床的底部,系统中氧的来源主 要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潜流式湿地工艺具有 除污效果好、很少有恶臭和不易孳生蚊蝇等优点,且 处理效果受气候的影响小,是目前采用较多的处理工 艺,但落干/淹水时问较长,控制相对复杂 ’ ’”’ J。 人土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主要是利用基质一微 生物一植物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 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了交换、植物吸收 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 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 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和无害 化 ' '”' 。 湿地中不溶性的有机物主要是通过沉淀、过滤作 用被截留在湿地中。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 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生物降解过程主要是通过耗氧和厌氧代谓}进行降低 污水的BOD和COD。耗氧代谢过程可简化描述为: 复杂有机物+O 一cO +H O+稳定产物,其中稳定 产物可以被微生物用于自身细胞合成。厌氧代谓}过 程较慢,只能用于去除少量的BOD和COD:复杂有机 物一CO +CH 十不稳定产物。人工湿地中农药的去 除主要通过沉积物的吸附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和微 生物的降解作用,其中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居于主导地 位 卜 。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生 物化学氮素循环进行的。污水中的有机氮首先被土 壤吸附,而后靠湿地系统中微生物的矿化作用转化为 NH 一N,NH 一N易转化为气态的NH 而挥发进 入大气,但此过程主要发生在湿地土壤的表层。 NH 一N也能通过硝化作用形成NO 一。硝化、反硝 化是人工湿地中去除氮最主要的途径 。植物输 送氧气到达底部根区,在根区形成很多好氧的微区, 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铵态氮的硝化过程。在远 离根区的部位,NO 一由于缺氧环境而进行反硝化过 程,氮以气体的形式而除去。未防渗漏的湿地部分 NO 一可以淋溶下渗而去除。湿地植物可以吸收攫取 污水中无机氮,在物种适宜和收割频率与时机适宜的 条件下,植物收割可能成为主要的去氮途径 。 湿地中的磷主要是通过植物和藻类的吸收、细菌 作用、床体材料的吸附沉淀及与其他有机物质结合在 一起而去除 弘J。产生气态物(如PH )而释放到 大气中也是除磷的一个途径,但是所去除的磷量极 少。植物和藻类吸收磷可以部分去除污水中磷。湿 地土壤中阳离子如Ca¨、Al“、Fe“与污水中可溶性 的无机磷化合物能发生吸附和沉淀反应,磷被截留在 土壤中。表层土壤处于好氧状态,铁、铝呈非定性的 氧化态形式,能与磷形成难溶性磷酸铁或磷酸铝,沉 积在土壤中。湿地中基底材料的选择对磷的去除有 很大的影响。初期湿地基底材料中钙、镁化合物可与 磷作用形成沉淀,随着时问的推移,基底材料中磷达 到饱和,湿地除磷能力明显下降 1 .‘ J。 3 人工湿地在控制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方面的 应用 导致农业面源水体污染的主要因子是总氮(TN) 量、总磷(TP)量、COD及固体悬浮物(SS)等,在农田 与水体之问的过渡带建立人工湿地,通过土壤吸附、 植物吸收、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降低进入地表水 中的氮、磷化合物及有机物含量,对面源污染物进行 截纳,缓解其对水环境的污染。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 表明:人工湿地是控制农业面源水体污染的一条重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汪 洪等:人工湿地技术在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控制Lf1的应用 2007年10月 途径 ' ” 。 汇水干渠,经矩形堰均匀布水后流过湿地。湿地于 2002年8月起运行,初期优势植物为茭草、芦苇、莲 藕、菖蒲、空心莲子草和水芋,7个月后,莲藕完全被 水花生所替代。2002年lO月至2004年6月的监测 目前美国有600多处人工湿地工程用于处理市 政、工业和农业污水,其中400多处人工湿地被用于 处理煤矿污水,5O多处人工湿地用于处理生物污泥, 近4O处人工湿地应用处理暴雨径流,超过3O处人工 结果表明,湿地具有良好的拦截进水磷的能力,有效 降低了农业区农业径流对滇池的污染。进水总磷 (TP)去除率沿程1/3处为一73.7%~82.8%(旱季) 湿地系统用于处理奶产品加工污水¨ 北美人工 湿地多是自由表面流湿地,面积不大,60%小于lO hm ,还多利用自然湿地。北美湿地工程公司 (NAWE)是一家著名的污水处理公司,开发了循环 流湿地工艺和通风强化床工艺,将污泥回流技术和鼓 风曝气工艺,应用于气候寒冷地区或污染物浓度高的 污水处理。美国的环境保护署开发了北美的人工湿 地数据库,出版发行有关湿地的设计导则和指南 在欧洲的丹麦、德国、英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至少有 200处人工湿地,主要是地下潜流湿地系统在运 行 J。丹麦 等国环境管理部门发布人工湿地建设 指南,对人工湿地用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技术指 导。在芬兰 采用人工湿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和 农业面源污染可以得到国家补贴,芬兰环境研究所 (Finnish Environment Institute)参与农田水分径流管 理项目“Management of the runoff waters from arable land(VIHTA—Project)”,研究利用人工湿地控制和 治理农田径流中的多余养分对水体的污染。北欧国 家如挪威气候较冷,气温较低,对影响人工湿地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效果的低温因素加强研究 。在瑞 士,人工湿地技术越来越成为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 要方法 ∞j。在爱尔兰,Healy等 建议采用人工 湿地和间歇式沙石过滤法处理牛奶场污水。 我国早在“八五”攻关课题“滇池防护带农,田径 流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首次引进处理城市生 活污水的人工湿地工程技术来处理农田径流污水,在 1994年将1 257 m 低洼弃耕地改造成人工湿地,控制 径流面积为0.1 18 km 。湿地植物选择小叶浮萍、芦 苇、菹草等,以野生自然草种形成草滤带。l4个月运 行监测结果表明:在正常运行情况下,人工湿地对主 要污染物的去除率:TN达60%,TP达50%,TDN达 40%,TDP达20%,SS达70%,COD 达20%,取得了 十分满意的社会环境效益,为我国控制农业面源水体 污染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方法 。目前,我 国滇池、太湖、官厅水库等水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中采用人工湿地工程技术。 卢少勇等 在云南滇池东岸呈贡县王家庄建成 面积12 000 m 人工湿地,湿地进水来自5条农业区 和一215%~79.3%(雨季),沿程2/3处为一367%~ 100%(旱季)和一262%~93.1%(雨季)。受雨水稀 释和停留时间变短的影响,雨季的TP去除率低于旱 季。受滇池水位和湿地出水水位的影响,旱季时湿地 TP的去除呈现“V”字型规律,雨季时湿地TP去除率 沿程降低。2002年3月在昆明市呈贡县大渔乡新村 于建成另一表面流人工湿地,与滇池仅隔一条沟渠和 一条马路。湿地种植芦苇和茭草,伴生少量的水花 生、菖蒲、水芹、红廖等。湿地床面积为2 800 m ,最 高运行水位为0.24 m,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为4.23 d, 流程(漫流)为45 m。在冬季的运行情况也有较好的 污染物去除效果,对氨氮、总氮、总磷、COD和SS的平 均去除率分别为52.2%、45.3%、46.4%、43.2%和 68.4%,能削减85%以上的污染负荷 。 2002年5月刘红等 在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 旁建立5个面积相等的潜流型湿地单元,总面积为 200 m ,混合种植芦苇和蒲草当地的常见湿地植物。 在水力负荷0.15~0.45 m ・d 时,夏季COD 和 NH 一N的去除率分别为50%和70%;该系统在冬 季低温条件下仍可以正常运行,COD 和NH 一N 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l5%和50%,对微污染地的农 业污水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帖靖玺等 在江苏宜兴市建立两级串联式潜流 型湿地,湿地大小尺寸长×宽×高均为490 em×142 em×80 em,池底坡度为1%,填料均采用青石子,一 级湿地所选用的填料粒径较大,为1~4 em;二级湿地 处理填料粒径较小,小于l em;中间设置调节池,长× 宽×高尺寸为50 em×142 em×80 em。湿地植物选 用芦苇。采用该湿地系统对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 进行了脱氮除磷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当 进水容积负荷为400 L・d 时,人工湿地系统对 NH 一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3%、80%和 83%,相应的污染物削减量分别为4 772、5 463和524 mg・d~;在冬季,当进水容积负荷为240 L・d 时, 人工湿地系统对NH 一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 为90%、90%和94%,相应的污染物削减量分别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6卷增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445 7 751、8 893和732 mg・d~;降低进水容积负荷可延 长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问,有利于保持人工湿地系统的 除污效率。该工艺可有效去除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 水中的氮、磷污染物。 随着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大量粪 尿与污水集中排放,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 源。人工湿地在国内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方面还未得 以广泛推广,但该技术已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丁 晔等 建立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处理猪场污 水,对污水的COD、BOD、氮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沸 石一煤渣型填料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反硝化能力,提高 TN去除效果。何连生等 在江苏无锡为一个存栏量 为6 000头、污水排量为85 1TI ・d 的集约化生猪养 殖场建立了复合型人工湿地,包括一个复合垂直潜流 湿地和一个水平潜流湿地,其中垂直流湿地面积为8 1TI ,平均分成下行流湿地和上行流湿地各一个,深度 分别为1、0.8 1TI。填料位沸石、高炉煤渣、砾石(30 C1TI)。上行流湿地种植菖蒲12株・1TI一,下行流湿地 密植芦苇3O株・1TI~。研究湿地回流出水的循环使 用,处理猪场污水效果显著。 4 小结与展望 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越来引 起人们的重视。人工湿地系统投资少、工艺简单、能 耗低、维护管理方便,可以有效地去除氮磷污染物, 还为各种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湿地植物收获后 也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人工湿地在我国广大 农村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 前景。目前我国滇池、太湖、官厅水库等水域的面源 污染控制及畜禽养殖污水处理中开始实施人工湿地 工程技术并进行机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 国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了一条极有参考价值 的技术途径和技术模式。但我国幅员广阔,需要根据 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人文特点以及面源污染类型 和程度不同进行人工湿地技术适用性研究,深入研究 适合不同区域的人工湿地构造及湿地植物的优选,保 证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和大面积推广。对我国农村 地区现有可利用自然湿地资源进行调查,充分利用现 有自然湿地资源,对其进行优化改造用于农业面源污 染控制,降低基建投资和对耕地资源的占用。与目前 现有的农业面源水体污染计算模型和信息化管理手 段相结合,做到污染物总量削减控制参数化、数字化, 指导建立和实施运行规模合理的人工湿地工程,降低 成本,真正解决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中存 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兆良,孙波,杨林章,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 施[J].科技导报,2005,23(4):47—51. :2]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 对策: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 科学,2004,37(7):1008—1017. 3]Wang X.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Chi— na: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J].Water Sci Technol,2006,53 (2):1—9. 4]USEPA.National management measures to control nonpoint source pol— lution from agriculture[M].2003. 5]章力建,任天志,王迎春,等.农业立体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解析 [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1):54—58. 6]Ham J H,Yoon C G,Jeon J H,et a1.Feasibility of a constructed wet— land and wastewater stabilisation pond system as a sewage reclamation system for a gricultural reuse in a decentralised rural area[J].Water Sci Technol,2007,55(1—2):503—511.  17]Higgins M J,Rock C A,Bouchard R,et a1.Controlling agriculturla urnoff by use of constructed wetlands.PP.359—367.In Moshiir G A. (ed.)Consturcted wetlands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M].Lewis Pub1.,Boca Raton,FL.1993. 【8]Jordan T E,Whigham D F,Hofmockel K H,et a1.Nutirent and sedi— ment removal by a restored wetland receiving agricultural runoff[J].., Environ Qual,2003,32:1534—1547. 【9]Raisin G W.The role of small wetlands in catchment management: Their effect on diffuse agricultural pollutants[J]./nt Rev Gesamten Hydrobiol,1996,81:213—222. [10]Wohemade C J.Ability of restored wetlands to reduce nitorgen and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s in agricultural drainage water[J].J Soil Water Conserv,2000,55:303—309. [11]柴世伟,裴晓梅,张亚雷,等.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192—195. [12]何少林,周琪.人工湿地控制非点源污染的应用[J].四川环 境,2004,23(6):71—74,97. [13]许春华,周琪,宋乐平.人工湿地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 应用[J].重庆环境科学,2001,23(3):70—72. [14]李远,王晓霞.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环境管理:背景及演变 [J].环境保护,2005,(4):23—27. [15]Moshiir G A.Consturcted wetlands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M1.Lewis Pub1.,Boca Raton,FIJ.1993. [16]Kadlec R H,Knight R L.Treatment wetlands[M].Lewis Pub1., Boca Raton.F L.1996. [17]Mitsch W J,Gosselink J G.Wetlands(3 ed)[M].John Wiley& Sons,New York.2000. [18]刘衍君.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云南环境 科学,2003,22(4):42—43. 『l9 1 USEPA.Manual:consturcted wetlands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s『M].200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46 汪 洪等:人工湿地技术在农业面源水体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2007年10月 [20]Behrends L L,Bailey E,Jansen P,et a1.Integrated constructed wet— land systems:design,operation。and performance of low—cost decen・ tralize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s[J] Water Set Technol,2007, 55(7):155—161. [21]姜翠玲,崔广柏.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去除效应[J].农业 环境保护.2002,21(5):471—473,476. [22]Moore M T,Schulz R,Cooper C M,et a1.Mitigation of chlorpyriofs runoff using consturcted wetlnads[J].Chernosphere,2002,46:827 —835. [23j Runes H B,Jenkins J J.Moore J A,et a1.Treatment of atrazine in nursery irrigation runoff by a consturcted wetland[J].Water Re・ search.2003,37:539—550. [24]Reddy K R,Patirck W H Jr,Lindau C W.Nitirifcation denitriifcation at the plant root—sediment interface in wetlands[J].Limnol Ocean— ogr,1989,34(6):1004—1013. 『25]Bachand P A M.Home A J.Denitriifcation in constructed free—wa. ter surface wetlands:I.Very high nitrate removal rates in a macro・ cosm study[J].Ecol Eng,2000,14:9—15. 26]Bastviken S K,Eriksson P G,Martins I,et a1.Potential nitirifcation and denitri cation on different surfaces in a consturcted treatment wet 1and[J ,J Environ Qual,2003,32:2414—2420 :27]Reinhardt M,Muller B,Gachter R,et a1.Nitrogen removal in a small consturcted wetland:an isotope mass balnace approach[J]. viron Sci Technol,2006,40(10):3313—3319. 28]Srivedhin T,Gray A K.Factors affecting denitriifcation rates in exper imentla wetlands[J].Ecol Eng,2006,26:167—181. [29]卢少勇,金相灿,余刚.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J].生态学 报,2006,26(8):2670—2677 :30]赵联芳,朱伟,赵建.人工湿地处理低碳氮比污染河水时的 脱氮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1):1821—1827. [3 1]Kallner S,Wittrgen H.Modelling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in surface flow waslewater treatment wetlands in Sweden[J].Water Sci Technol, 2001,44:237—244. [32]Reddy K R,Kadlec R H,Flaig E,et a1.Phosphorus retention in streams and wetlands:A review[J].Crit Rev Environ Sci Technol, 1999,29:83—146. [33]Reinhardt M,Gachter R,Wehrli B,et a1.Phosphorus retention in small consturcted wetlands treating agriculturla drainage water[J] Environ Qod,2005,34(4):1251—1259 [34]李晓东,孙铁珩,李海波,等.人工湿地除磷研究进展[J].生态 学报,2007,27(3):1226—1232. [35]Fisher J,Acreman M C.Wetland nutirent removal: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Hydrol Earth跏f Sci,2004,8:673—685. [36]陈长太,王雪,祁继英.国外人工湿地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2):105—106. 【37]Brix H,Arias C A.Danish guidelines for small—scale consturcted wetlnad systemsfor onsitetreatment ofdomestic sewage[J].WaterSci Technol,2005,51(9):1—9. [38]Koskiaho J.Flow velocity retardation and sediment retention in two consturcted wetland—ponds[J].Ecol Eng,2003,19(5):325— 337. [39]Koskiaho J,Ekholm P,Raty M,et a1.Retaining agricultural nutri— ents in consturcted wetlands—experiences under boreal conditions [J].Ecol Eng,2003,20(1):89—103. [40]Braskerud B C.Factors affecting nitrogen retention in small construc— ted wetlands treating a 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J . Ecol Eng,2002,18(3):351—370. [41]Healy M G,Rodgers M,Mulqueen J.Treatment of daiyr wastewater using consturcted wetlnads and intermittent sand filters[J].Bioresour Technol,2007,98(12):2268—2281. [42]刘文祥.人工湿地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 科学研究,1997,10(4):15—19. [43]卢少勇,张彭义,余刚,等.滇池王家庄湖滨带人工湿地农业 径流中磷去除的干湿季节性规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6b,25(5):1313—1317. [44]卢少勇,张彭义,余刚,等.云南昆明人工湿地冬季运行情况 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06c,22(12):59—62. [45]刘红,代明利,欧阳威,等.潜流人工湿地改善官厅水库水质 试验研究[J].中国环境学报,2003,23(5):462—466. [46]帖靖玺,钟云,郑正,等二级串联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 的脱氮除磷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23(1):88—9l,96. [47]丁哗,韩志英,吴坚阳,等.不同基质垂直流人工湿地对猪场 污水季节性处理效果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7): 1093—1100. [48]何连生,朱迎波,席北斗,等.循环强化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猪 场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4,20(12):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