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语文科目试卷(满分120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5分)
一、(6小题,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慷慨/揩油 ..
B.惩罚/逞能 ..D.污秽/忌讳 ..
僧恶/赠品 嗥鸣/郝叟 ....
/霹荒僻雳 拙劣/卓越 ....
C.踱/哺/军帖 步/渡口 花圃育 字帖...... 祈祷/崎岖 诘问/轻捷....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选聘 愧疚 鞠躬尽瘁 妇孺皆知 B.深宵 无暇 锲而不舍 深恶痛绝 C.屏障 斑斓 大庭广众 扑朔迷离 D.丰饶 烦躁 群蚁排衙 锋芒毕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平时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总是咬文嚼字,这种认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B.故宫博物馆所收藏的历代文物琳琅满目、不可胜数,实在让参观者叹为观止。 ....
C.有的同学过分沉迷网络游戏,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规律都被打乱了,导致学习成绩一日千里。 ....D.既然是“民心工程”,有关部门就应当尽其所能,推波助澜,促其尽快上马,以造福市民。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 B.在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首条中国微博中表示,希望与中国网友分享生活趣事和工作心得。 C.我国领海不断被侵扰,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海上形势,中国海监局加大了海上巡逻密度和执法装备的质量。
D.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市中小学在清明期间广泛开展“纪念先烈,报效祖国”活动.
5.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创设“清明”这个节日的人无疑是一个大智者。“山水”同在为“青”,“日月”同在为“明”。这里的“同在”,道出了天地的秘密,也道出了中国文化的秘密。____________________。山因水不枯,水因山不浊;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A.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 B.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 C.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 D.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水之山少了情韵 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5分)
(1)阅读使人心灵丰富和高贵。某校对学生的读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读书现状调查表
年级 项目 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 1.5小时 1.2小时 0.5小时 45.6% 经典书籍在阅读所占比例 27.8% 35.8%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分析上表,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仿写句子。(2分)
原句:一本书像—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一本书像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请找出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一则材料。
材料一:西汉的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家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便在墙上穿一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学习。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不符合主题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1分)
二、(2小题,15分) 7.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C.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十二章》)
D.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E.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F.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当窗理红鬓,_____________。(《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③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⑤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⑥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古诗名句。(4分)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①《木兰诗》中描写战地生活寒苦,衬托木兰勇敢坚强的形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人常常借“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君”,而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也有与之意境相近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1)卿今当涂掌事 .. (2)赏赐百千强.(3)释担而立 .
(4)双兔傍地走 . (5)公亦以此自矜..
(《孙权劝学》) (《木兰诗》) (《卖油翁》) (《木兰诗》) (《卖油翁》)
第二部分 阅读与赏析(共40分)
三、文言文阅读(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以我酌油知之 .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险躁则不能治性 .
C.及鲁肃过寻阳 .及其家穿井 .D.权谓吕蒙曰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孙权向吕蒙提出“不可不学”,是因为吕蒙“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表现了孙权对蒙的关爱器重。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为反问语气,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语重心长的劝诫。
C.“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吕蒙才略上的惊人进步。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感叹语气,写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也写出对鲁肃仍用老眼光看待自己的埋怨。
1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1)请解释诗中加点词“凭”或“传语”的意思。(1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3分) 四、现代文阅读(7小题,26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6题。(10分)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鲁迅《阿长和山海经》)
8%的人只材料一: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
(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7日)
材料二:“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了“见与不见体”。每一个“体”都很短命——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
率。“甚至有学生感叹: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
(屈一平《要屏幕阅读,还是图书阅读》)
材料三:前不久,一个《我用1000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和大量转载。文中提到:“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
(罗荣海《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13.下面对《阿长与<山海经>》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真正的敬意主要是由她帮我买《山海经》而产生的。 B.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我”用幽默诙谐地手法嘲讽阿长的不懂文化。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普良、令人敬佩的朴实的农村妇女。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我”这样说是因为这凝聚了阿长对“我”的爱心。
14.材料一、二谈的是我国“碎片阅读”的现状,请概括出“碎片阅读”可能会对人产生的不良影响。(3
分)
15.结合选文与材料三,从“经典”角度分析,“我”为什么对《山海经》这部经典著作念念不忘?
(4分)
(二)阅读文章,完成16-19题。(16分)
十七岁 龙应台
①我到剑桥演讲,华飞从德国飞来相会。西斯罗机场到剑桥小镇还要两个半小时的巴士车程,我 决定步行到巴士站去接他。细雨打在撑开的伞上,白色的鸽子从伞沿“啪啪”掠过。走过一栋又一栋16世纪的红砖建筑,穿过一片又一片嫩青色的草坪,到了所谓巴士站,不过是一个小亭子,已经站满了候车躲雨的人。于是我立在雨中等。
②两只鸳鸯把彼此的颈子交绕在一起,睡在树阴里。横过大草坪是一条细细的泥路,一排鹅,摇摇摆摆地往我的方向走来,好像一群准备去买菜的妈妈们。走近了,才赫然发现她们竟然不是鹅,是加拿大野雁,在剑桥过境。
③接连来了好几班巴士,都是从西斯罗机场直达剑桥的车,一个一个从车门钻出的人,却都不是他。伞的遮围太小,雨逐渐打湿了我的鞋和裤脚,寒意使我的手冰凉。等候的滋味——多久不曾这样等候一个人了?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等候一辆来自机场的巴士,里头载着自己十七岁的孩子,挺幸福。
④他出来的时候,我不立即走过去,远远看着他到车肚子里取行李。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感觉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所取代,棱角分明。他发现了我,望向我的眼睛既有感情却又深藏不露,很深的眼睛——我是如何清晰地还记得他婴儿时的水清见底的欢快眼睛啊。
⑤我递过一把为他预备的伞,被他拒绝。“这么小的雨。”他说。“会感冒。”我说。“不要。”他说。细细的飘雨濡湿了他的头发。
⑥我顿时失神;自己十七岁时,曾经多么强烈憎恶妈妈坚持递过来的雨伞。
⑦放晴后,我们沿着康河散步。徐志摩的康河,原来是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河,蜿蜒无声地汩汩穿过芳草和学院古堡。走到一条分支小溪沟,溪边繁星万点,葳蕤茂盛的野花覆盖了整个草原。这野花,不就是《诗经》里的“蘼芜”,《楚辞》里的“江离”?涉过浓密的江离,看见水光粼粼的小溪里,隐约有片白色的东西飘浮——是谁不小心落了一件白衬衫?
⑧走近看,那白衬衫竟是一只睡着了的白天鹅,脖子卷在自己的鹅绒被上,旁边一只小鸭独自在玩水的影子。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一旁看着我泫然欲泣的样子,淡淡地说:“小...........孩!”
⑨到国王学院对面吃早餐,典型的“英式早餐”送来了:炒蛋、煎肉、香肠、蘑菇、烤蕃茄……又油又重,我拿起刀叉,突然失声喊了出来:“我明白了。”他看着我。
⑩“原来,简单的面包果酱早餐称做‘欧陆’早餐,是相对于这种重量‘英国’早餐而命名的。”
11他笑也不笑,说:○“大惊小怪,你现在才知道啊!”
12然后慢慢地涂果酱,慢慢地说:○“我们不称英国人欧洲人啊,他们的一切都太不一样了,英国人
是英国人,不是欧洲人。”
13走到三一学院门口,我指着一株瘦小的苹果树,说:○“这号称是牛顿那棵苹果树的后代。”他说:
“你不要用手去指,像个小孩一样。你说就好了。”
14从中世纪的古街穿出来,○看见几个衣着鲜艳的非洲人围成一圈在跳舞,立牌上贴着海报,抗议津
巴布韦总统的独裁暴力统治,流亡国外的人数、经济下跌的指标,看起来怵目惊心。我说,我只注意苏丹的杀戮,不知道津巴布韦有这样的严重独裁。他说:“你不知道啊?津巴布韦本来被称为‘非洲的巴黎’呢,经济和教育都是最先进的,可是木盖博总统的高压统治,使津巴布韦现在几乎是非洲最落后的国家了,而且饥荒严重,很多人饿死。”
15经过圣约翰学院,○在一株巨大的栗子树上我发现一只长尾山雉,兴奋地指给华飞看——他却转过
身去,离我五步之遥,站定,说:“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界的五岁的小孩!”
(选自《目送》)
16.文中的母亲“我”与儿子之间有隔膜,通过哪几件事可以看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写“我”前往巴士站接儿子,而第②段描写“两只鸳鸯”和“一排过境的加拿大野雁”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6分)
(1)第④段划线句子:他出来的时候,我不立即走过去,远远看着他到车肚子里取行李。(“我”为什么不立即走过去,却只是远远看着?)
(2)第⑧段划线句子:我跪在江离丛中拍摄,感动得眼睛潮湿;华飞一旁看着我泫然欲泣的样子,........淡淡地说:“小孩!” ...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说说加点词的好处。)
19.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具体说说华飞是个怎样的孩子。(5分)
第三部分 写作(40分)
20.作文(40分)请以“欣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出真情实感。
②叙事清晰,中心明确; ③运用恰当的人物描写;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