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细节描写
《背影》中父亲爬上月台买桔子的一段描写,是全文的高潮部分。作者通过这一特定环境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用集中又凝炼的文笔刻画了父亲的慈祥与深情。这一节又可分为“买桔”、“送桔”、“分手”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重点,写父亲为了买桔子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这是一组特写镜头。
“背影”与“桔子”并现齐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细节对于展现全文主旨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借“桔子”极写惜子
在写买桔之前,作者已经写了父亲“怕茶房不妥贴”,定要亲自送行:“忙着看行李”;跟脚夫讲价钱;拣定乘椅;嘱“我”夜间警醒,不要受凉。显而易见,这些都无不在写惜子。而买桔子则更深入地写出了慈父惜子的至情。试想:为了替儿子买几个桔子,留待旅途解闷解渴,这个身子肥胖的老父,心甘情愿地穿铁道,爬月台……作为目睹这一切的儿子,能不情发于中,“泪很快地流下来”吗?
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他在1924年8月15日的日记中这样写: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原因却在情感的浓厚”。《背影》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动人心弦,是与此节的描绘分不开的。
二、见“朱红”倍知凄清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
式。”在作家笔下,人的思想情绪的变幻,同事物色彩的浓淡、深浅、明暗往往是有密切联系的。《背影》的色调是灰暗素淡的。例如作者细腻刻画的老父的背影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的黑色与青色皆属寒色,故在情绪上给人的感受不是兴奋、亢进,而是凄清、沉寂。这种色彩是与人物的怅惘忧伤之情合拍的。那么,文中出现的“桔子”的朱红色,是否应该理解为作者在情绪上出现了瞬息的转机呢?不是的。这是作者以明衬暗,以乐寓哀的写法。尽管桔子朱红,色艳汁甘,但遭逢家庭变故,处在流离颠沛之中的父子俩却心烦意乱,无暇品尝玩味,有的只是啜泣的苦泪。因此,文章中出现了桔子的“朱红色”,不仅没能遮去原来灰暗素淡的底色,却反而愈加深了人物的悲凉之情,使文章又蒙上了一层凄清阴冷的色彩。
三、送桔意为祝对方“走局”
文章写父亲爱儿子,为何单单选取了浦口车站送别的“买桔”这一场景呢?
原来,散文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借扬州特定的“买桔”这一习俗。
大年初一清晨,主妇将事先准备好的桔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中,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则曰“局气”。
“桔”和“局”同声同韵,都是入声(“桔”谐“局”音),桔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桔气(局气),故而赠人以桔,便意味着把好的运气馈于对方,希望吃了桔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朱自清的父亲小坡公熟悉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他仍冀望儿子能处处走运,事事顺心。他为儿子买来桔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集了“父亲”挚情痴爱!“父亲”的一片心意,细心的儿子是不难理会的。
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祝愿,正是那朱红色的桔子,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