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禁忌症: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和难以固定
1.骨擦音:骨折的主要体征之一,无谦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的骨折,如髌骨、股骨颈、骨盆骨折等③肿胀严重伴有水疱者④伤肢摸骨折肢体是,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音响或摩擦感,承认那个股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运较差或伴有血管损伤者。 擦音或骨擦感。可以帮助辨别是否骨折以及所属性质。
2.传导音:用于检查某些不易发现的长骨骨折,听诊器置于伤肢近端适当部位,或耻骨联合上部,或上肢近端骨突处,叩击伤肢远端突起部位,可听及骨传导音,其传导的减弱或消失说明骨的连续性遭到破坏。
3.托马斯征:患者仰卧,大腿伸直,则腰部前凸;屈曲健侧髋关节,迫使脊椎代偿性前突消失则患侧大腿被迫抬起,不能接触床面。见于脊椎疾病和髋关节疾病。
3.骨折移位基本形式
⑴成角移位:两骨折段之轴线交叉成角⑵侧方移位:骨折两端相对移向侧方⑶缩短移位(重叠移位)骨折两端相互重叠或嵌插⑷分离移位:两骨折端相互分离⑸旋转移位:骨折段绕自身的纵轴发生旋转移位⑹背向移位:骨折远端绕近端旋转,使两骨折断面朝向相反方向 4.损伤早期并发症
①休克②感染③内脏损伤④血管损伤⑤缺血性肌挛缩⑥脊髓损伤⑦
周围神经损伤⑧脂肪栓塞
①坠积性肺炎②褥疮③尿路感染及结石④损伤性骨化(骨化性肌炎)
⑤创伤性关节炎⑥关节僵硬⑦缺血性骨坏死⑧骨生长畸形(迟发性畸形)⑨关节内游离体 6.现场救护与搬运:
急救和搬运不当可加重不稳定型骨折的错位,使脊髓损伤平面上升或
6.弹性固定:关节脱位特征。固端位置的改变,关节周围末未撕裂的肌肉痉挛、收缩,可能脱位后的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在对未脱位关节做任何被动运动时,虽有一定的活动度,但存在弹性阻力,当除去外力后,脱位的关节又回复到原来的特殊位置,这种变化称~
由不完全损伤变为完全性脊髓损伤。因此对颈椎损伤患者,要有专人拖住头部并沿纵轴略加牵引,使之于躯干保持一致做平行移动,严禁将患者头颈部屈曲或旋转。转运过程中要观察呼吸道有无阻塞并及时排除,检查呼吸、心率和血压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4.杜加征:患者肘关节屈曲,手放在对侧肩关节前方,如肘关节不能5损伤晚期并发症 与胸壁贴紧为阳性,表示肩关节脱位。
5.疼痛弧试验:肩关节外展上举试验;患者上肢外展0°~60°不痛,60°~120°疼痛,再上举120°~180°反而不痛,即为阳性,提示冈上肌肌腱炎。
7.假关节活动:异常活动;在损伤中,有两种情出现异常活动,一是7.关节脱位临床表现
骨折后,由于骨的连续性中断,可致骨干部产生无嵌插的完全骨折,伤后患肩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不能做内收,内旋动作,仅能在移动伤肢远端时,骨折处出现屈曲、旋转等类似关节活动异常。 8.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矫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时,即为解剖复位
轻微外展、外旋。患者喜座位,常以健手扶持患肘的前臂,头倾向患侧以减轻肩部疼痛。检查呈“方肩”畸形;患肢弹性固定于外展约20°~30°位;搭肩试验阳性。 8.锁骨骨折典型基本姿势:
下方倾斜。检查时,可见伤处异常隆起,局部肌肉痉挛;骨折部压痛明显,可触及异常活动和股擦音。检查幼儿时,活动其伤肢或按压伤侧锁骨时可因疼痛而哭闹。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及错位的形式和程度。
11前倾角:股骨颈轴线于股骨内、外髁中点间连线不在同一冠状面9.肱骨干骨折移位特点及影响因素 上,股骨颈向前倾斜形成一角度,称为~ ①三角肌止点以上者,近折段因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牵拉而向12.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以肘外侧疼痛,提物及前臂扭转时疼痛加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疼痛有时向前臂放射。 二、简答
1.肌力评级标准:目前统用Code六级分法; 0级:肌力完全消失,无活动 Ⅰ级:肌肉能收缩,关节不活动。
Ⅱ级:肌肉能收缩,关节稍有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Ⅲ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使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外来阻力。Ⅳ级:能对抗外来阻力使关节活动,但肌力较弱。Ⅴ级:肌力正常。 2.夹板固定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①四肢闭合性骨折经手法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需配合持续牵引。②关节内及近关节内骨折经手法整复成功者③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④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上、向内移位,远折段因三角肌和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牵拉而向上、向外移位。②三角肌止点以下骨折者,近折段因三角肌和喙肱肌牵拉而向外、向前移位,远折段因肱三头肌及肱二头肌牵拉而向上位移③肱骨干下1/3骨折,由于患者绛前臂吊于胸前,常引起折段内旋及成角移位。 10.股骨干骨折移位特点:
股骨干骨折多发生在股骨干中1/3,但亦可发生在1/3和下1/3,除不完全骨折或青枝骨折外,其他均为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移位因受肌群牵拉及伤肢自身重力等因素影响,往往出现典型移位:上1/3骨折,其骨折近端受骼腰肌、臀中肌、臀小肌及其他外旋肌的牵拉而屈曲、外展、外旋;远端受内收肌群的牵拉而向后、上、内方移位。中1/3骨折,两断端多由明显的重叠,近折端多向外侧移位,远端易向内侧移位,故两折端多向前、外成角,移位无明显规律。下1/3骨折,远端手关节囊及腓肠肌牵拉,向后移位,故意伤及腘神经、腘动脉、腘静脉,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
9.功能复位:骨折的某种移位因种种原因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患者常以健手拖住患肢,头部侧向患侧,下颌偏向健侧,患肩向前内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着称为~
10颈干角:股骨颈于股骨干纵轴之间相交成角,称为~,该角存在增加了髋关节活动范围。
11.肱骨内上髁骨折分型
损伤类型 Ⅰ度损伤 Ⅱ度损伤 Ⅲ度损伤
移位情况
内上髁(骨骺)分离,轻度移位
撕脱的内上髁(骨骺)向下,向前旋转移位,可达关节水平 撕脱的内上髁(骨骺)嵌夹在内侧关节间隙,实际上肘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
Ⅳ度损伤
肘关节先后或向外后脱位,撕脱的内上髁(骨骺)可嵌夹在关节内或向下、向前旋转移位
12.颈椎病病变机制
①椎间盘变性:a。髓核脱水b。纤维环变性c。软骨板变性、变薄②椎体骨质增生③关节突及其他附件改变④脊神经根或脊髓受压⑤血液循环改变
13.颈椎病临床分型:
临床上分为局部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三、论述 ㈠.固定方法标准
1.能达到良好固定作用,使损伤局部最大限度的稳定。对被固定肢体周围的软组织无损伤,保持损伤处正常血运,不影响正常愈合和修复。 2.既保证伤处稳定又允许肌肉、关节最大范围的活动,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3.便于调整,能随肢体肿胀程度变化而及时调整松紧度。 4.固定稳定、持久、有效。
5.消除不利于损伤组织愈合或修复的牵张、旋转、剪切或成角外力,是局部稳定,对骨折整复后的残留位移有矫正作用,为损伤组织的愈合或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损伤具体情况不同,固定标准也是相对的,临床应该根据不同损伤作出具体掌握。
㈡.股骨颈骨折分类及意义
类型 头下型 头颈型 经颈型
骨折部位 股骨头、颈交界部 由头下斜向颈部,常为外上斜向内下 骨折线横过颈中段
预后(意义)
股骨头完全游离,血供大部中断,易于缺血坏死
骨折处剪应力大,骨折不稳定,远端上移,致关节囊扭曲,股骨头血供受损,骨折不易愈合,股骨头易发生缺血性坏死
骨折线较低,因多数关节囊动脉分支可经滑膜下供应股骨头,骨折多能愈合,坏死率低。此行不常见,尤其老年人罕见
基底段
㈢.骨折愈合标准
分为临床愈合和骨性愈合
临床愈合:①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加痂通过骨折线④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的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重物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性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⑤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则观察的第1天即为临床愈合期
骨性愈合:①具备临床愈合标准的条件②x线照片显示骨小梁通过骨折线
㈣.肱骨干骨折夹板固定方法
上1/3骨折选用超肩关节夹板,于近端前内侧、远端外侧各置一平垫;中1/3骨折选用不超关节夹板,于近端前外侧、远端后内侧各置一平垫;下1/3骨折选用超肘关节夹板,压垫放置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两垫或三垫固定法。应尽量避免在中下1/3前外侧放压垫,否则易导致桡神经受压或损伤;必须放压垫时,应避开桡神经。固定体位为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置于带柱托板上,三角巾悬吊置于胸前;远段原始内旋移位的螺旋性骨折,可用上肢外旋托架固定;骨折有分离趋势者,应加用上肢外展支架,将患肢固定于外展位以减少重力影响;或用肩肘弹力兜固定。固定时间成人6~8周,儿童3~5周。
骨折在颈基底部
骨折断端接触面长,两端血循良好,骨折易于愈合,股骨头一般不发生坏死
骨折局部骨膜撕裂程度 骨折块局部骨膜尚未完全断离 骨折块局部骨膜完全断离
骨折块局部骨膜完全断离,合并肘关节内侧关节囊等软组合广泛撕裂 同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