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循环经济型石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来源:一二三四网
我国循环经济型石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叶 笛 ,林峰。 (1.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随着国际产业的快速转移,我国将进入石化产业大开发、大建设的加速期,产业的集聚效应将会进一步 加大全球石化中下游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力度。文章揭示了我国对新一轮产业承接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我国石化产业发 展循环经济的急迫性与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型石化产业的思路。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石化产业;循环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08)22—0127—02 随着我国对石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及对外开放政策的 不断推进,国际石化产业将加快向我国转移,预计我国石化产 业在“十一五”期间将会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石化产业 是我国“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精心培育的产业,随着 国际产业的快速转移,我国将进入石化产业大开发、大建设的 加速期,产业的集聚效应将会进一步加大全球石化中下游产业 向我国的转移力度。 一国际上石化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依旧存在,这样国外企业对中 国市场的关注程度将会更高,中国将成为国外石化行业投资的 热土。 二、面临的问题 石化产业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我们 必须认识到这一轮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承接与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大的不同: 1.土地供给压力加大。我国重要石化基地,除了兰州外均处 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代表我国经济发展最高水平的珠江三 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这几大区 在市场容量、区域产业聚集规模、港口等交通设施、城市化水平 及科技教育研发水平优势明显。但同时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 土地面积狭小,资源相对贫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 的压力将日趋尖锐。石化产业需要大面积建设用地,土地资源 供给会日趋紧张,并由此会造成建设项目成本增加。同时随着 项目的相继进驻,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农民失去耕地或失去 部分耕地,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面临着生活出路问题,劳动力转 移问题日益突出。 2.能源、资源需求量增大。石化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非常 、国际重化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 变迁,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全球产业转移,作为 当代和今后全球经济关系演进的长期趋势,必然会对我国经济 产生重大影响。根据资料统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重化工业项 目比重从1999年开始已经超过轻工业项目,并呈逐年上升趋 势。在石化行业,跨国石油公司加快了全面进入我国石油石化 市场和关联行业市场的步伐,进入“世界500强”的石油石化公 司、世界著名的石化公司都已在华进行了投资布局,如埃克森 美孚、壳牌、BP等在中国投资总额已达100多亿美元,涉及业 务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上、中、下游。我国工业化有逐渐走向了 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石化产业转移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十一五” 期间全球石化产业产值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 洲石化产业的发展。根据我国经济增长与石化产业发展关系预 测表明,我国石化产业将面临快速发展的绝好时机:在石化行 业方面。“十五”期间国内外石化产品价格一路上扬,油价高涨 并未影响石化行业的盈利能力。石化行业在产业链上的特殊地 位及其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了该行业比炼油行业具有更强的议 价能力,从而保证了行业利润。由于石化产品价格增长幅度高 于原油价格增长幅度,因此今后石化行业将继续保持较高景气 度。在化工行业方面。由于化工行业在产业链的下游地位,这决 定了该行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细分行业、企业效益也参差不 齐。在未来油价波动的背景下,行业利润有进一步压缩的可能。 大,但也给能源消耗带来了巨大压力。石化产业作为高耗能行 业,单位产值对能源的消耗相对其他产业要高得多。目前,石化 行业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重点领域。由于工业高速增长对能源 的需求猛增,使得能源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重要石 化基地,对原煤和原油及电力的依存度高、投人大,随着大项 目、大工业的开展,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经济发展 中对能源的高依赖将会加剧能源供给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制约。 3.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目前我国石化工业区环境保护方面 也存在许多问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污水处理系统、 垃圾处理厂建设速度缓慢,清洁生产的水平较低;环境监察和 检测能力建设不足,影响了对区内排污水平的监督和控制力 【收稿日期】2007—07—19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0740012);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6B029)资助 【作者简介】叶笛(1986-),女,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管理与公司治理;林峰(1953一),女,福建莆田人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国际企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政协常委,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并购与战略协同管理。 度。污染物总量在不断增长,有些石化基地已出现了酸雨样本。 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与现代石化产业建设的要求不 相适应,海洋资源面临污染压力,特别是近海渔业资源面临环 境污染破坏压力与日俱增,水资源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十一 五”期间及今后十几年随着石化产业高速增长,能源消耗和污 染物总量排放也将随之增长,今后我国环境保护压力将尤其沉 重,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降低环境 压力。 三、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急迫性与制约因素 (一)急迫性 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周期性。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承 接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属短、平、快项目,投资少,回收快,如海峡 域、社会多层次全面有序推进。通过对产生废气的溶剂减量化 和回收循环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固废集中合理处置,达到“资 源减量化,污染减少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要求,实现资源的高 效利用。 (二)遵循集群式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园区 集群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企业围绕不同的产业链 进行集聚,强调集约开发,提高区内土地、岸线、水资源等不可 再生资源的集约使用程度,在最大程度上共享原料供应,增强 原料的利用率,降低运输配送等能源消耗,从而有效地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园区所有项目的建设要环环相扣、 循环流动。产品、能源、废弃物等充分得到再生利用,同时有利 于推行污染物全过程控制和集中治理,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体 西岸经济区的石狮、晋江鞋服产业属这类劳动密集型且如今已 得到丰厚的回报。而石化产业却是投资大,回收期长的项目,延 长该产业周期至关重要,由于国际上造成石化产业转移的原因 是迫于环境污染、地价、市场的压力。因此如果不注意这一轮产 业转移的特点,2015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石化产业将面临行 业退出成本过高的威胁。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土地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调 控力度也将会更加严格,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 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发改委 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把石油、化工行 业列为循环经济重点。在此背景下,引导石化产业向“节源型”、 “节能型”、“环保型”方面优化调整,是延长我国石化产业寿命 周期的唯一出路。因此我国石化产业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寻求一种最大限 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以循环经 济理念来指导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 (二)制约因素 第一,目前各界对循环经济重视程度有待于加强,对循环 经济发展的理念认识不清,还存在发展循环经济会降低经济发 展速度的误区。第二,缺乏相应法律与法规的支持,缺乏符合国 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缺乏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评价 体系等,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地也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依据 和动力。第三,石化企业工艺技术相对落后,节能降耗必须依靠 科技进步,但我国石化产业中节能降耗技术型优秀企业仍较 少,大部分石化企业在建设上缺乏节能降耗的技术服务支持, 循环经济技术在我国石化企业的推广及普及困难重重。第四, 缺乏财力支持,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企业在石化产业 中的投入仍然有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设备及工艺需要的 投资无法保障,没有形成新的保障体系,政府补贴政策、财政调 节政策等手段不够完善。第五,缺乏市场化运作机制,市场中介 组织作用不够。第六,激励机制还未健全,服务机构和监管发展 滞后。 四、发展循环经济型石化产业的思路 我国石化产业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 排放,同时又有利于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坚持科技先导,促进机 制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要保障条件;坚持总体规划、 突出重点,抓好试点示范,努力在近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以 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 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一)发展示范区模式 把试点示范工作放在首位,突出各领域的重点,找准项目, 采取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产业层面)相结合,区 系,加强对区内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三)延伸产业链,以“一体化”为循环经济模式之本 在我国石化产业发展上,参照国际先进的“一体化”发展理 念,实施“产业发展一体化、公用设施一体化、商贸物流一体化、 环保安全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开发原则。通过上、中、下 游项目“无缝链接”、系统工程“集约整合”、产储运供“一体统 筹”的方式构建循环经济圈。以提高投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排放,提高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推广“补链”招商模式 研究制定《我国石化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发展规划》,以提 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水平。注重以“产品链”形式为主的 项目招商,规划一批有分量、有形象、可供对外招商的好项目, 促进形成石化产业中企业之间化工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 乃至废弃物的互供互享关系。 (五)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 建立“三废”回收系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综合利用。借 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如德国的非盈利中介组织DSD专门组织 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已经形成了民间回收网络;日本大阪的 废品回收情报网络定期发行旧货信息报《大阪资源循环利用》, 发布相关资料;美国的社区协调中介机构、瑞典的循环公司也 是成功的社会中介组织,我国要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作用, 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同时也可促进石化产业 区内的第三产业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六)构建石化区内循环经济体系 加强各地区的紧密合作,抓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进 一步拓宽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资 源利用预警调控机制,探索建立石化产业区内的循环工业链和 共生产业群模式。构建区域性再生资源交易、运输、处置网络和 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区域性的资源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撑平 台,形成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 (七)实施石化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相继对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系统整改完善,分别对含硫污 水汽提、硫磺回收、瓦斯回收、污水处理场等主要清洁生产环保 装置进行改造并扩能,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促进石化企业 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得以迅速构建并高效地运营起来。 【参考文献】 【l】吴季松.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N].人民日报,2003—04—11. 【2】魏澄荣.循环经济的特征与福建石化产业的发展思路【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3】冯之浚.论循环经济f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责任编辑:L校对:Q)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