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扎鲁特旗废弃沙坑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

来源:一二三四网
 扎鲁特旗乌额格其牧场废弃沙坑改造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保护绿色草原,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事业,变废为宝,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既是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和旅游业步入产业化高效型经济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交通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此,特申报乌额格其牧场废弃沙坑改造项目,并提出如下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背景

1.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闲暇时间增多,旅游业正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生机活力、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已经实现了连续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国内旅游人数和效益指标有了百倍以上的增长,国际旅游各项指标比1978年有了四五十倍以上的增长,实现了从“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我国旅游发展格局和态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地变化,从“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转变,人们的休闲时间也越来越多,传统工作和休闲概念已经逐步地模糊,人们也更加注重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这种变化大大刺激了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休闲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

1

新的增长点.追求保健、享受健康,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是现代旅游发展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休闲保健旅游主动顺应了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和对健康的追求,拓展了旅游方式,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是第二代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项目符合国家“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关于积极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据了解,从2012起,内蒙古自治区内所有旅行社一律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旅游专业村和农牧民以“农家乐”“牧户游”为主题开发的旅游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区内外旅行社开展的旅游包机业务,返还已缴纳营业税的50%。到明年底,我区对旅游服务型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的,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的标准为每人每年4800元。对新建的旅游景区景点,新办的区内旅游企业和在内蒙古设立的符合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条件的区外旅游企业分支机构,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3~5年内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

1。2、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乌额格其牧场一分场的草原上就开始有人采沙、挖沙,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地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型以及外来人口的涌入,人民对建房、修路等的用沙量日益增加,甚至有人专门靠采沙挖沙来获得非法的收入。因为采沙挖沙而发生的冲突不断,给当地的治安、老百姓的安定生活留下了隐患。虽然

2

当地的监管部门多次的监督治理,但滥采滥挖的现象屡禁不止。由于草原上的沙坑储层较浅,采沙者就不断地外扩挖沙,从最初的人工铁锹到现在的钩机、铲车等现代化大型设备采挖,这片绿茵茵的草原上凸显出一块黄色的“草原之疮”,这让好多喜爱草原、对苍茫草原有着特殊厚重感情的人痛惜不已!制止这行非法行为、保护绿色家园的行动势在必行!

二、项目概况

2.1、项目名称:乌额格其牧场废弃沙坑改造 2.2、项目单位:乌额格其牧场一分场 2。3、建设地址:乌额格其牧场一分场 2.4、合作方式:合资 2。5、拟建规模和标准:

乌额格其牧场废弃沙坑改造项目总体规划控地289亩,分三期工程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建设以蒙古族特色农家旅游为主,结合垂钓、保健、疗养、休闲、采摘、现代水上运动等要素,集健康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打造成以体验蒙古民族风情、水上休闲娱乐、运动、疗养保健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圣地,最终使乌额格其发展成为发扬民族文化、休闲旅游、疗养保健的基地。

三、投资环境研究

3.1 项目区概况

3

3.1。1 建设地点:乌额格其牧场一分场东北2000米草库伦。这里是牧民传统的放牧场,草场大部分保留着原始放牧养殖状态,视野开阔,春夏时节放眼望去,连天碧野、一望无际,周围有数家牧户居住、放牧,更添蒙古族风情。 3。1。2 自然条件 3.1。2。1地理位置

扎鲁特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北部边缘,北纬43°50′至45°35′,东经119°13′至121°56′。东和东北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接壤,南和东南与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交界,西和西南与赤峰市的阿鲁科尔沁旗毗邻,北和西北与霍林郭勒市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相连。总面积17193平方公里,2013年年末全旗居民总户数为84713户;总人口314514人。鲁北镇区距通辽市165公里,距北部霍林河市157公里,是全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乌额格其苏木位于鲁北镇东北,其间有国道306相连,东南至黄花山火车站,交通便利。 3。1.2.2地形地貌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南段山脉-罕山山脉斜贯扎鲁特旗北部,构成了地貌脊梁,北部为中山山地,中部为低山丘陵区,南部是西辽河沙丘沙地平原。境内广布山地,山川交错,河流纵横,沙洼地相间,地貌类型多样。 3.1。2.3气候资源

扎旗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日照时间长,光能资

4

源丰富。年平均气温6℃,降水量290-450毫米,雨量集中。无霜期南部为147天;北部为102天. 3。1.2.4水利资源

全旗共九条河流,共分两大水系,即辽河流域的嫩江水系和辽河流域的新开河水系。其中:发源于北罕山的霍林河、阿尔昆都冷河和乌布混都河,为嫩江水系,横贯扎鲁特旗北部呈西南—东北流向。发源于海日罕山的内陆河有乌额格其河、白音巨日河、鲁北河、巴彦塔拉河,发源于北罕山的艾勒音河、达勒林河均为新开河水系,纵贯扎鲁特旗中部,是西北-东南流向;自阿旗流入的过境河乌力吉木仁河,属新开河水系,横贯扎旗南部,是西—东流向,流入兴安盟科右中旗境内。这九条河在扎旗境内的总长度758公里,河流水域面积692公顷. 3.1.2。5草场、旅游资源

扎鲁特旗草场资源丰富,有扎鲁特旗山地草原旅游区、朱日河旅游区等许多草原风情旅游区,每年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3.1。2。6交通、通讯条件

扎鲁特旗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方便快捷。通霍铁路南北横贯旗境,304国道、306国道和旗乡公路构成网络。扎鲁特旗境内通讯全部实现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邮政电信方便快捷,联接全国各地。 3。1.3 社会经济状况

全旗辖11个苏木(乡、镇、办事处)和3个国有农牧场,206个嘎查村、43个分场。总人口31.5万。扎鲁特旗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经

5

济的边境旗,总土地面积1.75万平方公里,耕地222万亩,草牧场1700万亩,常年粮食产量8亿斤.2013年农牧民人均收入9847元

正常牧业年度大小牲畜存栏350万头(只),2009年畜牧业产值7亿元,占全旗总产值的38%. 3。1。4项目区基本情况

乌额格其系蒙语,狐狸的意思,传说因该地狐狸较多,因此而得名.乌额格其牧场党委和乌额格其牧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场直分场。 3。1.4.1、历史沿革

1958年5月,原哲盟农牧部经盟行署批准,从胡力海农场调11名职工到扎鲁特旗东部荒原上垦荒种地,建立起乌额格其机耕农场,同年8月,成立了中共乌额格其机耕农场总支委员会.1959年6月,正式更名为乌额格其牧场.1960年至1968年11月归原哲盟农牧场管理局管辖,1968年12月至1972年11月由扎鲁特旗农业局管辖,1972年12月至1976年3月归原哲盟农牧场管理局管辖,1976年4月至1978年2月由扎鲁特旗农业局管辖,1978年3月至1991年归原哲盟农牧场管理处管辖,1983年被原哲盟定为准县级企业,2001年国有农牧场改革,乌额格其牧场下划地方,由扎鲁特旗委、旗政府管辖。 3。1.4。2、自然概况

乌额格其牧场地处科尔沁草原西北部,位于扎鲁特旗东部的黄花山脚下,东连黄花山镇,南接道老杜苏木,西与鲁北镇相连,北与嘎亥吐镇接壤,黄花山镇镇区及扎鲁特火车站位于牧场中心区,场部所在地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鲁北镇25公里,距通辽市人民政府驻地科尔

6

沁区165公里。全场有16个分场,25个自然村,土地总面积60万亩。乌额格其牧场场区呈南北狭长状,由北向南逐渐倾斜,北部多山,连绵不断,中部草牧场,辽阔平坦,南部低山,丘陵起伏,海拔210-324米;北部的黄花山是场区的最高山,海拔499。6米,乌额格其河流经场区东部,年日照3000小时,年有效积温3000度左右,年平均气温5。5摄氏度,年均降水250—350毫米之间,无霜期125—135天。 3。1.4。3、人口状况

全场总人口14126人,非农业人口800人,由蒙、汉、回、壮等五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 3。1。4。4、资源特点

全场耕地面积13.39万亩,优质草牧场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15万亩。该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规模化耕作,农场草牧场主要以半山区山地草场和山间平原草场为主。牧场资源丰富,可食性牧草可达32属100余种,草地覆盖率达85%以上,矿产资源较贫乏. 3。1.4。5、经济发展

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487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8万元,同比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599万元,同比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1166万元,同比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60万元,增长18%.全场职工人均纯收入4440。9元,财政收入37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5万元。主导产业以农牧业为主。 3.1.4。6、农牧业

农业:主要作物为玉米。2008年种植面积87135亩,产量7294万

7

斤.粮食总产量7968。4万斤。

畜牧业:2008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4。26万头(只),出栏1。7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68头,出栏67头;羊存栏3。8万只,出栏1.52万只.禽类存栏3。05万羽,出栏2.38万羽。

设施农业:2008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30亩,其中标准日光温室22栋、20亩,春、秋棚233栋、210亩;争取到自治区农垦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个;投资150万元完成1000亩中低产田集中改造项目. 特色种养业:舍饲养羊、肉鸡。

产业化经营:有规模化禽类养殖场4处,年存栏禽类30000只,中型生猪养殖场6处,年出栏生猪3000多口;有养殖小区和养殖场3处,扶持建设养殖大户52户,完成黄牛冷配800头,羊人工授精3600只,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个。

扶贫情况:贫困户192户、730人,其中绝对贫困户76户、292人,相对贫困户116户、438人。 3.1.4.7、二、三产业

现有工业企业2家,规模化便民超市12个。2008年,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378人次,引导性培训人员603人,开展万人职业技能培训20人次,劳务输出4235人次. 3。1。4。8、生态建设

有林地面积15万亩,其中天然山杏林面积11万亩,人工造林面积4万亩,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0900亩,公益林管护3000亩,发放林权证面积为12万亩,封山育林3000亩。

8

3。1。4。9、基础设施

现有等级砂石路55公里;村间公路4.5公里;电话、移动通讯、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全场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5%。建有3500平方米的职工群众文化广场1处,设立铁东分场“科技流动图书阅览室”1个。

3。1。4。10、社会事业

现有中学1所,小学6所,教职工133人;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1‰,场妇联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妇联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694人,征收社会养老保险费339.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55%。 3。2、草原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内蒙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

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尤其是科尔沁大草原,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 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内蒙古人民正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现代化牧业生产发展。我国的内蒙古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基地。不过,这里的草场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3。3、项目开发成本低

在原有的废弃采沙坑的基础之上挖掘建设10个鱼塘,既有效的

9

改造了废弃的资源,又制止了滥采滥挖的破坏草原行为。挖掘鱼塘时挖出的沙资源用于建设本项目内基础设施建设之用,无用的废土则直接沿塘规划堆放,筑成沿塘堤坝及整体外围堤坝。整个施工过程可在当地雇佣劳力,节省成本。 项目内规划的鱼塘养殖业、蒙古风情旅游、采摘园、农家院等项目皆可在当地雇佣员工,既有利于团结又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3.4、客源市场广阔

项目区交通便利,北上接煤城霍林河,到鲁北镇20分钟车程,南达通辽市,东邻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这些地域都分布着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建设内容

一期工程:

建设池塘1号、2号、3号,筑造宽度为2米的沿塘堤坝,宽度为8米的外围堤坝,外围堤坝栽植三排果树,宽度为20米,株距6.6米。 池塘内开始投放养殖鱼苗。

农家乐、蒙古包以及餐饮、娱乐配套设施等项目开始建设, 占地约100亩。

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在一期的基础上建设池塘4号、5号、6号,2米的沿塘

10

堤坝,宽度为8米的外围堤坝,外围堤坝栽植三排果树,宽度为20米,株距6。6米。

进一步完善农家乐、蒙古包以及采摘园、垂钓等项目,占地约100亩. 三期工程:

三期工程在一、二期基础上建设池塘7号、8号、9号、10号,蒙古包、农家乐、采摘园、水上娱乐、餐饮休闲设施完成。

五、市场分析及效益预测

5。1、市场定位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已成为人 们追求生活质量、满足精神需求的时尚。旅游业日益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发展迅猛.在日益升温的旅游热潮中,健康、绿色、回归自然的旅游越来越受到欢迎.在领略草原蒙古风情旅游的同时,体验一下时鲜果蔬采摘、碧水小池边的垂钓、农家淳朴风格的特色小吃岂不是别有一番风趣。褪去城市的喧嚣的尘土,回归安静的自然。相信这是许多在城市人的向往. 5。2、经济效益预测 5.2。1、直接经济效益

一期项目完成后,池塘1、2、3号开始投放鱼苗养殖,以采取清塘消毒、水质调节、鱼病防治等先进管理手段,采用80∶20的投放模式(80%的吃食性鱼类、20%的滤食性鱼类)投放鲤、鲢鱼优良品

11

种,根据营养需求使用全价颗粒饲料和驯化养鱼等技术。这样亩产可达到4000斤,以市场价不高于5元/斤出售,那么三个池塘约60亩的养殖面积毛收入最高可达120万元。一期完成后以年接待游客3000人计算,游客人均消费100元计算,当年旅游毛利润可达30万元;二、三期项目完成后,随着各项设施的逐步完善,年可创毛利润600万元.

5。2投资回收期

项目全部建成后,当年可收回投资600万元,按每年平均增长 15%计,不到二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六、社会效益评估

6。1、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本项目的建成,将有力促进乌尔格其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交通、通讯、建筑、商业、餐饮、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特色草原旅游步伐,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城市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树立扎鲁特旗草原旅游形象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6。2、劳动就业机会预测

项目建成,可为本地提供近百个劳动就业机会,由于项目的现代化标准要求,在本项目就业的人员需具有较高的素质,将带动本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此外,由于项目对其它行业的带动作用,也将间接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12

七、可行性研究结论

以上测算和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从项目的地点、功能、标准、市场需求以及经济、社会效益来看,建设本项目都是必要和可行的。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