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尚书省的解释

来源:一二三四网

尚书省的词语解释是:官署名。为官僚机构。尚书省[shàngshūshěng]⒈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尚书省的词语解释是:官署名。为官僚机构。尚书省[shàngshūshěng]⒈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繁体是:尚書省。 简体是:尚书省。 结构是:尚(上下结构)书(独体结构)省(上下结构)。 拼音是:shàng shū shěng。 注音是:ㄕㄤˋㄕㄨㄕㄥˇ。

关于尚书省的词语

兼权尚计  昏定晨省  内省不疚  反躬自省  好尚不同  白衣尚书  省烦从简  人事不省  由窦尚书  三省吾身  

关于尚书省的造句

1、那么就以尚书省的名义给青州刺史隽不疑发一个饬令,让他将手中恶材官和骑士全部调动起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  

2、甚至连驿马塘报都不敢传送朝旨公文,尚书省和中都以南的信报交通几乎被隔绝了。  

3、自中唐以后,由于仆射被排斥于宰相行列之外,尚书省的地位因受到使职差遣的冲击,加上用非其人,其享有的地位就逐渐下降了。  

4、左光禄大夫,尚书省侍郎冯延巳马上接住查文徽的话奉承道,他与户部尚书冯延鲁是同父异母兄弟,却冰炭不同炉,分属两党。  

5、“温室”是汉代尚书省所在的办公场所,这话的意思是,连温室那边种什么树孔光回家都不谈。  

尚书省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二、网络解释

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汉语大词典: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国语辞典:官署名。秦、汉置尚书掌奏章文书,至唐、宋,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为「三省」,下统六部,分掌国政。明初设六部尚书,分为六署,属中书省;洪武十三年撤中书省,分其政于六部,而尚书之权始重。因古时尚书省多位在宫阙的北面,故也称为「北省」。尚书省[shàngshūshěng]⒈官署名。秦、汉置尚书掌奏章文书,至唐、宋,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为「三省」,下统六部,分掌国政。明初设六部尚书,分为六署,属中书省;洪武十三年撤中书省,分其政于六部,而尚书之权始重。因古时尚书省多位在宫阙的北面,故也称为「北省」。其他释义:1.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台﹐或称中台。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曹﹐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唐代曾改称文昌台﹑都台﹑中台﹐旋复旧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长官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左右仆射。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明代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清制同。

关于尚书省的成语

好尚不同  内省不疚  反躬自省  省烦从简  昏定晨省  三省吾身  日省月课  多快好省  省事宁人  

关于尚书省的诗词

《尚书省受誓诫贻太庙裴丞》  《明堂观礼杂咏十三首·尚书省观涖誓》  《驻跸扬州以提点刑狱公廨为尚书省礼部在西北隅卷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