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命生命》学生读后心得体会锦集

来源:一二三四网

  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的出现、重演、修正、延展。安娜能够用任何一种别的方式结束生命,可是车站、死亡这个难忘的主题和感情的萌生结合在一齐,在她绝望的一刹那,以凄凉之美诱惑着她。人就是根据美得法则在谱写生命的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我却一无所知。

  诚然,两件预料不到的事情出此刻同一时刻,就叫巧合。而巧合也以其特殊的美诱惑这每一个追求美得人,无论生或死。我认为,安娜之所以会选择在车站死亡,是由于她与沃伦斯基相遇在车站的站台上。而特雷莎选择了与托马斯的感情,并为此勇敢地离家出走,也是由于众多巧合的诱惑。人们总是喜欢偶然,因为它有特殊的美,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受其影响。人们都是喜欢美得事物,追求这各种各样的美,甚至对于死亡,也更愿意以一种自认为最美的方式结束自我的生命。可是,我认为,追求美固然无错,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具备理智,理智地判别生命的轻重,从而去珍惜生命,过好自我的人生,偶然固然完美,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些必然,不能一味地依靠偶然生存下去,那样,很容易使人产生幻想,对绝望时刻一无所知的人,并非真正会生活的人。

  米兰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但在历代的感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为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甚至会漂浮起来,远离大地与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必须的负担能够转变成行动的动力。这对于经过高三的我们来说深有感触。在竞争激烈的高考独木桥面前,为了离自我的梦想更近一点,我们都会自愿地套上负担这一副枷锁。有时,负担会重的使我们喘可是气,可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其鞭策下,我们学会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学会了奋勇向前。然而,但我们自认为幸运地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之后,负担的枷锁也随之完全挣脱了。于是乎,恋爱现象、打机现象等普遍可见,试问如今,还会有多少大学生们像高三般拼搏呢?作为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学会了幻想,学会了沉沦与享乐,学会了不思进取,这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们完全与“负担”这个词语划清界限的后果吗?所以,我们也应当学会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此刻的我们对于自我的生命,对于自我的人生到底该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告诉我们的不只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的选择,更是为每个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选择什么才是不让人后悔的?你明白答案吗?或许,这需要在每个人的深思后才能做出的抉择吧,深思之后,无论你选择了什么,至少能够让所有人明白,对于你自我的生命,你选择了承担,永不后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